快訊

一堆人按過!他曝財政部發票兌獎APP這處「不是按鈕」 網崩潰:被騙好久

考上「夢想的北一女」 基隆女高中生通勤1周放棄:無法撐3年

大學申請入學一階結果出爐!台大過篩比率40% 醫學系報名人數少95人

【鄉間食堂】林貞粿行:一攤粿車載幾代人的熱鬧

花生芝麻年糕 (攝影吳尚鴻)
花生芝麻年糕 (攝影吳尚鴻)

文字/何立翔 攝影/孫得欽

講到迪化街,年味便浮現。從南京西路的迪化街起點往北走,途經立有〈望春風〉填詞人李臨秋雕像的大稻埕公園,越過「十連棟」,就是迪化街二段;再走五分鐘,便抵達昌吉街。迪化街二段、昌吉街和延平北路一帶,據說,昔日曾林立大大小小,不下三、四十家的米食店,盛況空前,故被稱為「粿仔街」。

「旁邊迪化街二段的一百七十二巷,我小時候並不存在,是後來都更完才開出來的,『林貞粿行』原址就在這條路上。這裡已經是迪化街很外圍了。」三十歲左右的林凡凱是林貞粿行第三代,創始人林貞的孫子,他侃侃而談粿仔街過往的環境:「眾所皆知的迪化街,生意多以經濟價值較高的商品為主,例如藥材、茶葉、南北貨……外圍的產業就比較貼近基本民生需求,像昌吉街原本多屠戶,於是有了現在知名的豬血湯,粿仔街這邊也類似,米食加工居多,最後留下了我們林貞粿行。」

「粿和糕,就是早期普遍的民生主食,大家平常就會吃。原料都是米,磨成漿之後,加入配料下去蒸炊成塊。蘿蔔糕和芋頭糕用在來米,吃起來口感彈韌;年糕用糯米,所以會黏稠;芋粿巧則是混用蓬萊米、糯米,做成『桮』(pue,筊杯)的形狀,比較特別。」林凡凱說:「年糕和芋粿巧還好,因為有年節和祭祀的屬性;粿的流行峰線,大概八〇年代左右達到鼎盛吧,之後大眾飲食習慣逐漸西化,才逐漸退出了主流米食的行列。」

左近的國順公園具地方米食特色,造型牆上繪畫呈現過往粿仔街盛況。
左近的國順公園具地方米食特色,造型牆上繪畫呈現過往粿仔街盛況。

大橋頭延三商圈街頭,標示著粿仔街的懷舊地標。
大橋頭延三商圈街頭,標示著粿仔街的懷舊地標。

手工揉製,以蓬萊米、糯米、芋頭、油蔥、蝦米為料的芋粿巧,口感Q彈。製成筊杯形狀蘊含民間長年流傳的習俗。
手工揉製,以蓬萊米、糯米、芋頭、油蔥、蝦米為料的芋粿巧,口感Q彈。製成筊杯形狀蘊含民間長年流傳的習俗。

來啦 呷粿!

歷經都市更新,如今林貞粿行門市遷至新穎大樓的一樓店面,定調為「創新臺灣傳統米食概念店」。整體裝潢採木質調風格,清新、低調,煥發青春的質感;內用與銷售兼備。同街區歷史悠久的「聖公媽」義民廟一旁靜靜守護,說是迪化街,其實更靠近大橋頭,氣氛是另一種鮮活。

「來啦,呷粿。」推開門走進店裡,櫃檯人員親切招呼:「凡凱有說你們今天會來!」一問之下,原來是林凡凱的母親,蔡端端。「最近快過年,現場已經暫停供餐,只做生食取貨。這些是特地留給你們的!」指著備料區已切好的蘿蔔糕、芋粿巧和年糕說:「那就來個,『年糕三重奏』和『蘿蔔糕派對』吧!」

請問煎菜頭粿有什麼訣竅嗎?蔡端端一邊煎著蘿蔔糕,一邊回答我的問題:「就用不沾鍋,不要放太多油,這樣煎就會赤赤的!」請問年糕有什麼不一樣的吃法?「試試包餛飩皮下去炸,外酥內軟!沒聽過吧?但我們菜單上沒有哈哈。」面對我如堤防外淡水河波滔滔不絕的問題,她總能寬寬仔(khuann-khuann-á,慢慢)來、輕鬆以對。「來這裡是呷巧、不是呷飽,吃了感覺不錯,再買回去。」一句話,說明了林貞粿行概念店存在的意義。

林貞粿行米食概念店,室內風格淡雅雋永,提供熟食年糕、粿食、米奶等新世代下午茶選擇,現場也販售各式生食商品。
林貞粿行米食概念店,室內風格淡雅雋永,提供熟食年糕、粿食、米奶等新世代下午茶選擇,現場也販售各式生食商品。

林凡凱
林凡凱

蔡端端
蔡端端

從賣粿的攤車開始

「最初可不是這樣哩。」蔡端端分享:「之前工廠就在這裡,那時前店後廠,白天做菜頭粿、芋粿,晚上做米苔目;我和老公(林裕強)雖然各自有工作,但放假就是來幫忙,哪有什麼假日……過年時最忙,年夜飯隨便吃一吃就繼續工作了!忙不過來,公公還會叫彰化的朋友上來支援,一樓工作、二樓睡覺,過年的救火隊,你了解!老公還說,他小時候和弟弟(林家慶)晚上幫忙到太晚,經常累到隨便拿個米袋鋪在地上,一躺下就直接睡了。」

「其實這行業工作現場是高溫、高工時,體力需求也高,產品價格和利潤卻低,所以很多下一代都不想接著做。」林凡凱接續母親之口,敘述家族故事:「原先爸爸是沒有要接班的,他在科技業工作了幾十年,但也因為不同領域歷練的經驗,後來阿公身體出問題,他回來時才有辦法和叔叔一起攜手,奠定林貞粿行現代化轉型的方向。」

煙霧瀰漫的製作現場有種朦朧之美,高溫與高工時卻不容易。 (照片提供林貞粿行)
煙霧瀰漫的製作現場有種朦朧之美,高溫與高工時卻不容易。 (照片提供林貞粿行)

對爺爺林貞有什麼印象?「爺爺前幾年過世了,他的個性啊,比較固執……我是說,堅持啦。」林凡凱笑起來,「也因為這樣,我們家年糕和粿的口味才能傳承下來,六十年,不曾改變。」原為彰化人的林貞,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重創家園後北上,一開始向人批貨、以一臺攤車賣粿為生,後來貨源的老闆不做了,林貞便設法將位於迪化街的工廠頂下。

「聽說老店的地契上寫著一九六三年,而姑姑是一九六四年出生的,這比較明確,長輩們說粿行是在姑姑出生那年開始營業,所以也有六十年了。」林凡凱說,舊時光裡的粿仔街,其實就是一個綜合米食街。「菜頭粿、芋粿大概下午五、六點製作完成,米苔目、湯圓則要在半夜一、兩點才做好,為什麼?因為冷卻的速度不一樣,這樣它們才會在凌晨三、四點客人來批貨的時候,都還能保持溫溫的!」

早年的粿仔街,類似林貞粿行這樣的忙碌商號不少,有的沒往下傳,有的只傳到第二代,幾乎都已化作城北舊事。從前衛的下午茶概念店,確實很難想像,林貞粿行已從家庭商號傳承至第三代、位於新莊的工廠裡擁有二十多位員工,是臺灣北部碩果僅存的大粿行。

迪化街二段林貞粿行舊址,昔日工廠裡的忙碌實況,日以繼夜生產出各式各樣廣受群眾喜愛的米食。 (照片提供 林貞粿行)
迪化街二段林貞粿行舊址,昔日工廠裡的忙碌實況,日以繼夜生產出各式各樣廣受群眾喜愛的米食。 (照片提供 林貞粿行)

旅美粿公子 開造米食風尚

林凡凱在紐約求學時讀的是景觀設計系,畢業後留在美國就業,直到幾年前COVID−19疫情時回臺,擔任林貞粿行的品牌經理。多年主修設計所具備的專業和美感,讓林凡凱處理開發與行銷等業務皆有嶄新觀點,成為他帶領林貞粿行開創粿食潮流、難以模仿的創意來源。據他分享,以現代商業模式來說,林貞粿行目前維持並擴大了數十年來的B2B(企業對企業)模式,大、小市場批發,知名飯店、餐廳、百貨公司等品牌代工,也與各企業行號合作年節禮盒與快閃店;B2C(企業對消費者)方面則建立精緻的官網、粉專,並以迪化街粿行原址─如今的概念店,直接面向個人消費者。

朵朵雪耳年糕(左起)、阿嬤手作芋粿巧、花生芝麻年糕,美盒裝起,送禮自用皆相宜。
朵朵雪耳年糕(左起)、阿嬤手作芋粿巧、花生芝麻年糕,美盒裝起,送禮自用皆相宜。

年糕三重奏,紅豆、黑糖桂圓、桂花口味,引人垂涎。
年糕三重奏,紅豆、黑糖桂圓、桂花口味,引人垂涎。

林貞粿行的產品主力,傳統上僅紅豆年糕、鹹甜年糕、蘿蔔糕、芋粿巧等幾款,現在則開發了數十種各類產品。林凡凱說:「菜頭粿、芋粿類規年迵天(kui-nî-thàng-thinn,整年)都有,快過年就要開始準備各式鹹、甜年糕,清明節除了芋粿巧,今年我預計再推出草仔粿、紅龜粿,加上這兩年熱賣的端午粿粽,只要再補上中秋這一段,整年的生產線,就更齊全了。」林凡凱回憶起有次請阿公試一款新口味,林貞嚐過之後問配料加了什麼,聽了答案竟說:「不夠工錢啦。賣多少?一條兩百五?誰要買?」結果,居然還滿有銷,林貞這才放心讓孫子放手去做。

糕粿盛宴就在大橋頭、迪化街的粿仔街區。 (照片提供 林貞粿行)
糕粿盛宴就在大橋頭、迪化街的粿仔街區。 (照片提供 林貞粿行)

端午限定的白玉抹茶紅豆粿粽,內餡紅豆、薏仁碩大飽滿,粉粿白如玉。 (照片提供 林貞粿行)
端午限定的白玉抹茶紅豆粿粽,內餡紅豆、薏仁碩大飽滿,粉粿白如玉。 (照片提供 林貞粿行)

清明期間預計推出草仔粿,粿皮光澤反射出往日情懷。
清明期間預計推出草仔粿,粿皮光澤反射出往日情懷。

「阿公就是堅持古法。確實,傳統的幾款口味,我們在製程、配方上基本沒有變過;變的是改善生產流程和效率、提升衛生條件,像傳統木頭蒸箱改用現代化的鋼箱,原料盡量放高不接地,加上自動化、真空包裝、ERP(企業資源規劃)等軟硬體設備─爸爸待過科技業,對這些生產流程的優化熟悉,也比較有耐心。」前幾年因為都更,林貞粿行順勢把工廠遷到新莊,甚至還有再擴建的規劃,林凡凱說:「現在擴廠一定不會回本啦,只能當買地投資!當然這是說笑,擴廠,其實是為了打造符合食品法規最高標準的作業環境,我們希望能夠盡快獲得ISO以及HACCP認證。」

覓好料 挺在地 我要成為糕粿王

「我的個性本來就怕無聊,所以樂得多方嘗試。像這款花生芝麻口味的年糕就是去年開發出來的,今年銷量比去年還多了一倍。其實還滿有成就感的。」林凡凱分享,在美國工作時老闆曾說過一句話,令他印象深刻,意思大概是,遇到不會、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就回到原點思考。

創始人林貞親削芋頭,一刀一刨,堅持古法製糕做粿理念。 (照片提供 林貞粿行)
創始人林貞親削芋頭,一刀一刨,堅持古法製糕做粿理念。 (照片提供 林貞粿行)

好糕糯黏,歲月如年,在地米食的傳統文化,也在不斷拉伸中持續創新。 (照片提供 林貞粿行)
好糕糯黏,歲月如年,在地米食的傳統文化,也在不斷拉伸中持續創新。 (照片提供 林貞粿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各省年飯比一比 浙江「年糕泡飯」被質疑:能吃嗎?

影/屏縣老翁吃年糕噎到昏迷 消防急救援送醫

迪化街業績人潮漲2成 歐美客增 體驗傳統年味

迪化街年貨大街熱鬧開賣 台北燈節花季接力登場迎蛇年

相關新聞

【侍魚師食堂】猿燒季節料理:享用道地臺灣海味的生魚珠寶盒

蘇志文在宜蘭羅東經營「猿燒季節料理」已經九年,招牌菜色是魚種多到塞不進盤中的「綜合生魚片」,日式漆器方盤上裝滿晶瑩剔透的各色魚片,琳琅滿目儼然就是一只豐盛的海鮮珠寶盒,每盤平均會有十五到二十種魚,雖份量有大、小之分,但即便豪華的大份量也不到五百元,老饕網友們總稱讚:「CP值超高」、「堪比魚類圖鑑等級」。

【侍魚師食堂】海洋主廚愛爾文:漁港到餐桌的永續海鮮大探險

位於花蓮吉安,由「海洋主廚」愛爾文(曾璽文)主理的「龍哥斯特」海鮮餐廳,從父母自一九九三年創立開業,迄今已逾三十多年。「店名來自龍蝦的法文Langouste,但跟有大螯的Lobster(美洲螯龍蝦)不一樣,Langouste是沒有螯的龍蝦,臺灣沿海的龍蝦大多屬於沒有大螯的品種。」順著愛爾文的話看向餐廳牆上的龍蝦浮雕,鮮活得彷彿下一秒就要躁動起來。愛爾文說,他的外公以前是漁夫,在鹽寮沿海放𦊓仔(lîng-á,長網)抓龍蝦,後來和愛爾文的爸媽一起合開海鮮餐廳,家族共同努力經營。靠海吃海長大的他,十足的海洋之子。

【餐桌上的產地】吃好海鮮的大師課:友善生態水產是什麼

提起好吃海鮮的味道,每個人皆有心頭所愛──是現挑、現蒸的港邊市場海鮮拼盤、是起鍋前會加點米酒提味的家常虱目魚肚湯,也或是熱炒矮桌上,加熱鐵盤還小火細煮的一整尾鱸魚……海島子民如我們,怎麼可能沒有暗自心愛的水產菜色。只是如今,全球氣候、環境變遷劣化,土地與海洋漸次衰竭,自然緩緩顯露出不健康的疲態警訊。趁來得及,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找到與整個環境友善共存的方式?本篇,從「如何選擇餐桌上的好海鮮」談起,邀請致力推廣「責任漁業」的徐承堉,以及從事生態水產養殖數十年、神農獎得主與神農陪伴師的邱經堯,捕撈與養殖的兩方對話,聊聊在他們心裡,符合友善環境的永續水產究竟是哪些?挑選時,我們可以抱持哪些簡易準則?關懷環境其實簡單,從用心選擇餐桌上那尾魚做起即可。

【永續海鮮指南】吃一桌友善環境的海鮮

水產、海鮮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隨季節變化,不時還會出現期間限定的時令珍饈,煮之以清蒸、紅燒、乾煎、酥炸,各具滋味。然而,漁業資源有限,國產漁獲數量已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除了透過漁業管理的方式追蹤、改善現況,消費者選用「永續海鮮」,也是極重要的理念。 永續海鮮究竟是什麼?一般民眾如你我,在生活中如何支持友善海洋的永續海鮮呢?本篇特別邀請「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文內簡稱海漁基金會)海洋永續組組長張永州客座《鄉間小路》,為我們解答永續海鮮如何入門。

【鄉間食堂】林貞粿行:一攤粿車載幾代人的熱鬧

粿與糕,總帶有年節豐收的象徵。臘月午後的冷風中,臺北迪化街上飄著濃濃的當歸、藥膳味,耳邊鋼琴聲隱約,熟悉的旋律不是〈望春風〉,也非〈四季紅〉,細聽發現竟是〈夜曲〉,但不是蕭邦,而是周杰倫,周董的流行曲。嶄新高樓與磚色斑駁的矮房交互錯落,提醒著日與月相推,新與舊依偎。

【鄉間食堂】四季耕讀農園:以百分百的純米糕粿敬時日

農曆年前,花蓮壽豐「四季耕讀農園」的李慶豪與劉慧芸正忙著製作期間限定的年糕(甜粿)。他們堅持糕粿必須純米製作,不單因為樸實的滋味,更有小時候與家人花上漫長時間一起磨米炊粿的回憶。不知何時開始,做粿不再是家家戶戶的過年工事,市面上賣的米製品也難再找到記憶中的口味,於是夫妻倆依循古法,用自己種的米做出簡單而純粹的傳統米食,以手工的心意款待重要的人,也敬賜予四季豐盛的土地與時日。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