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竊賊偷走智取店10萬元 急逃逸 途中車禍斷腿

【鄉間食堂】四季耕讀農園:以百分百的純米糕粿敬時日

臺灣年糕(甜粿)
臺灣年糕(甜粿)

文字/李怡欣 攝影/林安雲

在糕粿、年糕等食物能輕鬆從店鋪或網路買到的現今,多數人幾乎都快遺忘,做年糕曾是懷抱慎重心意的儀式──製作前一晚須先將圓糯米清洗、浸泡,製作當天,先磨出米漿,再脫水成乾燥的粿粞(kué-tshè,粿粹),加入糖和油攪拌均勻後分裝,蓋上粿巾,送進蒸箱炊煮五十分鐘左右。

出爐倒數十分鐘前,李慶豪打開蒸箱門,逸散的水蒸氣讓加工廠滿室氤氳。他小心翼翼掀起粿巾,用筷子測試年糕熟度,抓準熟又不要過熟的時機出爐,「做年糕最難就是蒸這一步,如果過熟會膨起來再凹下去,就不好看啦!」

李慶豪。
李慶豪。

四季耕讀農園位於花蓮壽豐,以稻米及雜糧為生產主力。 (照片提供四季耕讀農園)
四季耕讀農園位於花蓮壽豐,以稻米及雜糧為生產主力。 (照片提供四季耕讀農園)

那些做粿、吃粿的記憶

「以前我們家的甜粿是用煡(khit,邊煮邊攪,把東西煮成糊狀)的。」與常見的炊蒸作法不同,李慶豪在高雄左營的老家是直接把粿粞加糖去煮,在大鼎裡一直攪拌一直攪拌,甜粿在攪拌的過程會越來越黏,而且只要停下來就很容易焦掉。「以前男人不太做家事,唯有做甜粿的時候,爸爸、叔叔,阿公家裡所有壯丁都要下來幫忙,因為真的太黏了,女生攪不動。」

大人輪番上陣辛苦煡甜粿,小孩只要在旁邊看就好,還擁有可以第一個挖一球試吃的特權,李慶豪笑說等待的過程最是心癢難耐,「但絕對不能問甜粿熟了沒,會被大人罵!」甜粿作為拜神祭祖的供品,做的時候需抱持虔敬的心,不得催促心急,更不得吵鬧亂說話,煮出來的甜粿才會平整漂亮,也代表新的一年平平順順。

紅豆甜粿 (照片提供四季耕讀農園)
紅豆甜粿 (照片提供四季耕讀農園)

李慶豪老家做一次甜粿的量,足以從過年吃到中秋節,常常他放學回家就去櫥櫃偷切一塊當零嘴吃。劉慧芸也記得媽媽會在年前把米帶去菜市場,請人磨漿回家做蘿蔔糕,她自己更是米食的死忠愛好者,從臺式米苔目到廣式腸粉都愛,連到麵店都一定點粄條。

但越吃她越發現,市面上純粹的米食越來越少,「粄條變得又厚又Q,早餐店的蘿蔔糕也不是米做的了,有次我跟同事團購手作蘿蔔糕,結果吃了很失望,因為是米粉做的。」純米製品不耐久放,食品業者因而加入天然或修飾澱粉,延長保存期限之餘,也讓米食更有口感、縮短料理時間;即使是少量手工製作的米製品,也往往改用米粉省去泡米磨漿的步驟。劉慧芸上過HACCP(食品安全管制系統)課程,知道泡米的過程若沒有妥善冷藏很容易生菌變質,使用米粉確實是更安全便利的方法,但對米食特別刁鑽的她一吃就分得出是不是純米製作。

劉慧芸指出純米糕粿的口感比米粉做的更加綿密。
劉慧芸指出純米糕粿的口感比米粉做的更加綿密。

幸好劉慧芸現在能以自己種的在來米跟白蘿蔔,做出心中的完美蘿蔔糕。她說做蘿蔔糕其實很簡單:將白蘿蔔刨絲,與水以一點五比一的比例煮至黏稠狀,同時將一比一點五的在來米與水磨成米漿後,倒入鍋內與蘿蔔絲一起中小火煮到蘿蔔熟透,裝模炊煮三十到四十分鐘即完成。

純米蘿蔔糕不像市面上含有澱粉的蘿蔔糕可以冷凍,保存期限也只有兩個月,但吃得到米和蘿蔔的清甜原味,也有加入蝦米、絞肉與紅蔥頭的港式版本,成為農園的熱門產品。

李慶豪與劉慧芸剛種下新的蘿蔔苗,期待下一次豐收。
李慶豪與劉慧芸剛種下新的蘿蔔苗,期待下一次豐收。

把米變成喜歡的樣子

從二○○九年移居花蓮至今,李慶豪與劉慧芸以「秀明自然農法」實踐自給自足的生活。秀明自然農法由日本宗教家岡田茂吉提倡,採取不施肥、不灑藥、自家採種、適地適時適種等順應自然的耕作方式,讓土地以自身能量孕育出健康的作物,也是農家對於大地最好的敬重與感謝。

從秀明農法的概念來看,水稻是有助於改善土壤環境,且最適合臺灣風土的作物。劉慧芸說明:「水稻田就像個小池子,透過水沖刷掉不好的物質,還能夠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對生態也很友善。」因此兩人在二○一○年藉「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租下五公頃的水田,以稻米為生產主力。目前四季耕讀農園的田地已經擴張至近十三公頃,除了粳米、在來米、圓糯米、紅糯米、紫糯米等豐富米種,同時也種植黃豆、甜玉米、花生、芝麻等作物。

在秀明自然農法的理論中,水稻是既能改善環境且能實踐身土不二精神的絕佳作物。 (照片提供四季耕讀農園)
在秀明自然農法的理論中,水稻是既能改善環境且能實踐身土不二精神的絕佳作物。 (照片提供四季耕讀農園)

秀明農法種出來的稻米產量雖然只有慣行農法的三分之一,但壽豐砂壤土種出來的米又香又Q,更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第一期在親朋好友的支持下銷售一空,但到了第二期就遇到米賣不完的問題,兩人憶起:「有一年我們只種一期,那是我從農以來產量最高的一次,卻也是賣得最差的一次,因為全臺稻米都盛產,好多股東會的贈品都是米,連我也收到好幾包。」但愛吃米食的兩人很快想到:既然米賣不出去,何不把米變成喜歡的樣子?

李慶豪與夥伴討論分裝甜粿的分工方式。
李慶豪與夥伴討論分裝甜粿的分工方式。

吃米食過一年四季

劉慧芸跟李慶豪開發米食產品的最高原則是「只做自己愛吃的」,十五年來逐漸發展出獨門「米食曆」──一年之初以甜粿、蘿蔔糕、芋頭糕與芋粿巧開場,端午節做肉粽、素粽、豆沙粽,冬至做湯圓添歲─在米食中度過四季。他們的食材皆是自己種,或來自信任的農友,都通過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

李慶豪也進修加工相關課程,以更精準的方式控管米食的品質。他說拜機械化所賜,現在做粿輕鬆許多,「以前光是把米漿放在板凳上,用木棍或重物壓乾水分就要半天時間,炊粿也要好幾個小時,做完一鍋就已經晚上了。」但古法中的關鍵步驟還是不能省略,例如做湯圓跟芋粿巧時,必須取小塊糯米糰煮熟作為「粄母」,與生糰混合以增加黏性,「我們是以科學化、機械化的方式來實踐傳統古法的精神。」

四季耕讀農園的糕粿與湯圓,讓許多客人回饋找到記憶中的味道。
四季耕讀農園的糕粿與湯圓,讓許多客人回饋找到記憶中的味道。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各省年飯比一比 浙江「年糕泡飯」被質疑:能吃嗎?

影/屏縣老翁吃年糕噎到昏迷 消防急救援送醫

拜完月老來吃!大稻埕「貍小籠點心專門店」,港式點心、創意飲品必點

還在吃發糕剝橘子?蛇年開運食物看過來 4生肖犯太歲宜吃這物

相關新聞

【侍魚師食堂】猿燒季節料理:享用道地臺灣海味的生魚珠寶盒

蘇志文在宜蘭羅東經營「猿燒季節料理」已經九年,招牌菜色是魚種多到塞不進盤中的「綜合生魚片」,日式漆器方盤上裝滿晶瑩剔透的各色魚片,琳琅滿目儼然就是一只豐盛的海鮮珠寶盒,每盤平均會有十五到二十種魚,雖份量有大、小之分,但即便豪華的大份量也不到五百元,老饕網友們總稱讚:「CP值超高」、「堪比魚類圖鑑等級」。

【侍魚師食堂】海洋主廚愛爾文:漁港到餐桌的永續海鮮大探險

位於花蓮吉安,由「海洋主廚」愛爾文(曾璽文)主理的「龍哥斯特」海鮮餐廳,從父母自一九九三年創立開業,迄今已逾三十多年。「店名來自龍蝦的法文Langouste,但跟有大螯的Lobster(美洲螯龍蝦)不一樣,Langouste是沒有螯的龍蝦,臺灣沿海的龍蝦大多屬於沒有大螯的品種。」順著愛爾文的話看向餐廳牆上的龍蝦浮雕,鮮活得彷彿下一秒就要躁動起來。愛爾文說,他的外公以前是漁夫,在鹽寮沿海放𦊓仔(lîng-á,長網)抓龍蝦,後來和愛爾文的爸媽一起合開海鮮餐廳,家族共同努力經營。靠海吃海長大的他,十足的海洋之子。

【餐桌上的產地】吃好海鮮的大師課:友善生態水產是什麼

提起好吃海鮮的味道,每個人皆有心頭所愛──是現挑、現蒸的港邊市場海鮮拼盤、是起鍋前會加點米酒提味的家常虱目魚肚湯,也或是熱炒矮桌上,加熱鐵盤還小火細煮的一整尾鱸魚……海島子民如我們,怎麼可能沒有暗自心愛的水產菜色。只是如今,全球氣候、環境變遷劣化,土地與海洋漸次衰竭,自然緩緩顯露出不健康的疲態警訊。趁來得及,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找到與整個環境友善共存的方式?本篇,從「如何選擇餐桌上的好海鮮」談起,邀請致力推廣「責任漁業」的徐承堉,以及從事生態水產養殖數十年、神農獎得主與神農陪伴師的邱經堯,捕撈與養殖的兩方對話,聊聊在他們心裡,符合友善環境的永續水產究竟是哪些?挑選時,我們可以抱持哪些簡易準則?關懷環境其實簡單,從用心選擇餐桌上那尾魚做起即可。

【永續海鮮指南】吃一桌友善環境的海鮮

水產、海鮮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隨季節變化,不時還會出現期間限定的時令珍饈,煮之以清蒸、紅燒、乾煎、酥炸,各具滋味。然而,漁業資源有限,國產漁獲數量已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除了透過漁業管理的方式追蹤、改善現況,消費者選用「永續海鮮」,也是極重要的理念。 永續海鮮究竟是什麼?一般民眾如你我,在生活中如何支持友善海洋的永續海鮮呢?本篇特別邀請「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文內簡稱海漁基金會)海洋永續組組長張永州客座《鄉間小路》,為我們解答永續海鮮如何入門。

【鄉間食堂】林貞粿行:一攤粿車載幾代人的熱鬧

粿與糕,總帶有年節豐收的象徵。臘月午後的冷風中,臺北迪化街上飄著濃濃的當歸、藥膳味,耳邊鋼琴聲隱約,熟悉的旋律不是〈望春風〉,也非〈四季紅〉,細聽發現竟是〈夜曲〉,但不是蕭邦,而是周杰倫,周董的流行曲。嶄新高樓與磚色斑駁的矮房交互錯落,提醒著日與月相推,新與舊依偎。

【鄉間食堂】四季耕讀農園:以百分百的純米糕粿敬時日

農曆年前,花蓮壽豐「四季耕讀農園」的李慶豪與劉慧芸正忙著製作期間限定的年糕(甜粿)。他們堅持糕粿必須純米製作,不單因為樸實的滋味,更有小時候與家人花上漫長時間一起磨米炊粿的回憶。不知何時開始,做粿不再是家家戶戶的過年工事,市面上賣的米製品也難再找到記憶中的口味,於是夫妻倆依循古法,用自己種的米做出簡單而純粹的傳統米食,以手工的心意款待重要的人,也敬賜予四季豐盛的土地與時日。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