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萬眾矚目! 日媒曝:三菱汽車將委託鴻海生產電動車

台灣也入列!川普對「骯髒15國」開槍 4月2日對等關稅含印度

央行理監事會登場 利率連四凍、房市管制未變、下調經濟成長預估

【餐桌上的產地】大崙頭草莓園:復興務農的十項全能家庭

文字 郭正偉/攝影 Len Ng、邱文娟

跟「老臺北」的友人們談起,將前往內湖區的白石湖採訪草莓園,得到一臉驚訝的回應:「臺北產草莓?」其實,臺灣最初開始種草莓,約一九三○年代由日本人引進,就是於臺北陽明山區試種,儘管沒有成功,草莓卻輾轉於苗栗大湖大放異彩,茂盛綿延。而白石湖種植草莓的契機,則是一九八三年起,內湖區農會輔導在地農家轉型,成立草莓產銷班;在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台北市農會、內湖區農會與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協助下,打造出卓越發展成績,在二○一六年底由農委會(現農業部)正式公告,成立「白石湖休閒農業區」,成為臺北市第一個休閒農業區。

捧盒子持剪刀,我們跟著邱文娟穿梭在初冬的觀光草莓園間,體驗親手採果的樂趣。身為「大崙頭草莓園」園主的邱文娟巡果視線銳利,嘴裡才說著「哇!這顆長得很棒」,瞬即已俐落剪下,盒裡碩大的艷紅草莓甜香隱約,比擬豐收的幸福滿足,原來是這種滋味。

團結家人復興家族農地耕作

二○一八年營運的大崙頭草莓園,位於內湖碧山巖有「草莓園一條街」之稱的碧山路尾端,由邱文娟主導,女兒林冠妤協助經營、管理,主打結合觀光休閒、農遊採果與特色美食,是白石湖極受注目、遊客者眾的草莓園之一。「大學畢業後剛到新加坡工作沒多久,有一天爸媽來找我,開口就說她們要開草莓園,要種草莓。問我要不要回臺灣一起工作。」主要負責外場與草莓園每日照料的林冠妤,年近三十,帶著稚氣未脫的笑容,「當下我還滿驚訝,也跟公司主管討論過,才決定回來。」

大崙頭草莓園的農地,來自父執輩一脈傳承。白石湖的墾屯紀錄,可推至中國清代乾隆時期,曾以種植水稻、茶葉為主,後轉型種植花卉如百合、向日葵,直到培育草莓展現豐碩成果,草莓班漸漸打出名號。期間當然也歷經低潮,如臺北潮溼多雨易造成果實腐爛,幸有內湖區農會協力補助架設溫網室,成就在地重要產業。

採草莓要從靠近蒂頭處剪斷。
採草莓要從靠近蒂頭處剪斷。

家族世居白石湖的林冠妤說,從事水電行業的父親林文欽,從小就有幫農經驗,原本準備退休後才打算務農,卻念頭剛起,父母倆人就迅雷不及掩耳的開始規劃、落實營運。習慣隱身在後的林文欽,週間忙碌本職工作,人潮眾多的週末假日,也不得閒,跟著邱文娟在廚房裡忙碌備餐、出餐。草莓園的購苗、水路與施肥管線、溫室棚架也皆由他一手處理,有時簡樸有時創新,讓大崙頭因此與眾不同。

開園前邱文娟就已經決定要發揮飲食專長,打造草莓特色美食。
開園前邱文娟就已經決定要發揮飲食專長,打造草莓特色美食。

今年園裡的草莓品種有「香水」、「紅顏」、「桃薰」、「金鑽」、「美姬」、「天來」與日系白草莓等,林冠妤領著我們介紹,從完全不懂農業,到現在口條清晰介紹品種特性、落落大方說明友善環境想法,體會得出下了相當多學習苦心,她說:「我們是草莓班的一員,彼此會交流。我一開始有去『農民學院』上課,真

的很有幫助,接下來也會繼續去上進階課程。」草莓園另外種植了高麗菜、白蘿蔔等蔬菜讓遊客採收,提供親子食農產地教育場域。

草莓創意美食做特色

「第一年營運時除了草莓園,其他什麼都還沒好。黑板寫了菜單,但其實未開賣,遊客也沒有地方坐。」林冠妤笑談剛開張營運的陽春。對照如今園裡亮眼手工風格、裝飾繽紛有趣的餐飲休憩空間,必須歸功於負責大崙頭草莓園運籌帷幄的邱文娟。

神采奕奕的邱文娟,散發開朗活力,完全不像年屆六十。「以前心裡一直有將來要營運草莓園的打算,覺得媽媽年紀大了,想帶她上山就近照顧。」提起過往,她難免有些遺憾情緒,「媽媽沒有等到草莓園就過世了。她的離開給我很重要的提醒,想做的事就不要等了,就去做。」

園內分有草莓園體驗區與餐飲休閒空間。
園內分有草莓園體驗區與餐飲休閒空間。

井然有條的高架草莓園設計,仰賴世代務農且具水電專長的林文欽打造。
井然有條的高架草莓園設計,仰賴世代務農且具水電專長的林文欽打造。

林冠妤以新世代眼光協助經營農園。
林冠妤以新世代眼光協助經營農園。

煉乳草莓果醬。
煉乳草莓果醬。

草莓奶昔。
草莓奶昔。

草莓炸雞
草莓炸雞

獨家草莓肉披薩
獨家草莓肉披薩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大湖酒莊】戀人啊 來顆甜酸似愛的新鮮草莓吧

【大湖酒莊】戀人啊 來顆甜酸似愛的新鮮草莓吧

不是愈大顆愈好,專家教新鮮草莓這樣挑!洗草莓1禁忌動作,恐吃進農藥、維生素C流失

日韓進口草莓農藥殘留違規 邊境攔截逾1200公斤

相關新聞

【侍魚師食堂】猿燒季節料理:享用道地臺灣海味的生魚珠寶盒

蘇志文在宜蘭羅東經營「猿燒季節料理」已經九年,招牌菜色是魚種多到塞不進盤中的「綜合生魚片」,日式漆器方盤上裝滿晶瑩剔透的各色魚片,琳琅滿目儼然就是一只豐盛的海鮮珠寶盒,每盤平均會有十五到二十種魚,雖份量有大、小之分,但即便豪華的大份量也不到五百元,老饕網友們總稱讚:「CP值超高」、「堪比魚類圖鑑等級」。

【侍魚師食堂】海洋主廚愛爾文:漁港到餐桌的永續海鮮大探險

位於花蓮吉安,由「海洋主廚」愛爾文(曾璽文)主理的「龍哥斯特」海鮮餐廳,從父母自一九九三年創立開業,迄今已逾三十多年。「店名來自龍蝦的法文Langouste,但跟有大螯的Lobster(美洲螯龍蝦)不一樣,Langouste是沒有螯的龍蝦,臺灣沿海的龍蝦大多屬於沒有大螯的品種。」順著愛爾文的話看向餐廳牆上的龍蝦浮雕,鮮活得彷彿下一秒就要躁動起來。愛爾文說,他的外公以前是漁夫,在鹽寮沿海放𦊓仔(lîng-á,長網)抓龍蝦,後來和愛爾文的爸媽一起合開海鮮餐廳,家族共同努力經營。靠海吃海長大的他,十足的海洋之子。

【餐桌上的產地】吃好海鮮的大師課:友善生態水產是什麼

提起好吃海鮮的味道,每個人皆有心頭所愛──是現挑、現蒸的港邊市場海鮮拼盤、是起鍋前會加點米酒提味的家常虱目魚肚湯,也或是熱炒矮桌上,加熱鐵盤還小火細煮的一整尾鱸魚……海島子民如我們,怎麼可能沒有暗自心愛的水產菜色。只是如今,全球氣候、環境變遷劣化,土地與海洋漸次衰竭,自然緩緩顯露出不健康的疲態警訊。趁來得及,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找到與整個環境友善共存的方式?本篇,從「如何選擇餐桌上的好海鮮」談起,邀請致力推廣「責任漁業」的徐承堉,以及從事生態水產養殖數十年、神農獎得主與神農陪伴師的邱經堯,捕撈與養殖的兩方對話,聊聊在他們心裡,符合友善環境的永續水產究竟是哪些?挑選時,我們可以抱持哪些簡易準則?關懷環境其實簡單,從用心選擇餐桌上那尾魚做起即可。

【永續海鮮指南】吃一桌友善環境的海鮮

水產、海鮮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隨季節變化,不時還會出現期間限定的時令珍饈,煮之以清蒸、紅燒、乾煎、酥炸,各具滋味。然而,漁業資源有限,國產漁獲數量已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除了透過漁業管理的方式追蹤、改善現況,消費者選用「永續海鮮」,也是極重要的理念。 永續海鮮究竟是什麼?一般民眾如你我,在生活中如何支持友善海洋的永續海鮮呢?本篇特別邀請「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文內簡稱海漁基金會)海洋永續組組長張永州客座《鄉間小路》,為我們解答永續海鮮如何入門。

【鄉間食堂】林貞粿行:一攤粿車載幾代人的熱鬧

粿與糕,總帶有年節豐收的象徵。臘月午後的冷風中,臺北迪化街上飄著濃濃的當歸、藥膳味,耳邊鋼琴聲隱約,熟悉的旋律不是〈望春風〉,也非〈四季紅〉,細聽發現竟是〈夜曲〉,但不是蕭邦,而是周杰倫,周董的流行曲。嶄新高樓與磚色斑駁的矮房交互錯落,提醒著日與月相推,新與舊依偎。

【鄉間食堂】四季耕讀農園:以百分百的純米糕粿敬時日

農曆年前,花蓮壽豐「四季耕讀農園」的李慶豪與劉慧芸正忙著製作期間限定的年糕(甜粿)。他們堅持糕粿必須純米製作,不單因為樸實的滋味,更有小時候與家人花上漫長時間一起磨米炊粿的回憶。不知何時開始,做粿不再是家家戶戶的過年工事,市面上賣的米製品也難再找到記憶中的口味,於是夫妻倆依循古法,用自己種的米做出簡單而純粹的傳統米食,以手工的心意款待重要的人,也敬賜予四季豐盛的土地與時日。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