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柯文哲遞狀了!有血尿、晚上被痛醒恐「腎損傷」 向法官聲請具保停押

【餐桌上的產地】ㄎㄚ大粒草莓園:帶點幽默勇於嘗新 才更顯滋味

文字 林玠芷/攝影 陳安嘉

採訪開始不久,袁婧清的電話響起,有人希望預約採草莓,她幽默回應:「你慢一點,不要那麼急,十二月中旬再來,要來之前跟我說,天氣冷一些草莓才會甜,跟你一樣甜♥」截至十一月底,她已經接過七十幾通想採草莓的詢問電話和訊息,熟門熟路的老顧客知道「ㄎㄚ大粒草莓園」是友善環境且草莓品質好,每年都催她快點開放草莓園。但草莓園無法說開就開,「我們是做口碑的,沒有很喜歡賺錢啦!」語畢她開朗大笑解釋,「一開園就會造成損耗,要等量夠多、品質穩定,才適合開放。」俏皮眼神也帶著耀眼專注與堅持。

一九八三年生的袁婧清是臺南人,婚後定居苗栗,協助公婆種植草苺,看似勤奮、幸福的故事,她卻在起頭時就暈了,「當時老人家種植的觀念是一定要用生雞糞當肥料,天氣熱土壤又溼,生雞糞一下去,阿摩尼亞味道衝上來,立刻承受不住。」她嚷嚷著是件丟臉的事情,又隨即灑脫起來,「昏倒也好,就不用工作了哈哈。」嘴上說,但幫忙農作之餘,袁婧清決定到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上課,從零開始學習。

IPM讓草莓吃起來更安心

「八年前左右,我接手草莓園管理。」袁婧清笑說公公依舊是老闆,但實際種植、照料轉交給她,「我們家山上還有地在種草莓,這邊是開放給客人採的園區,高架那邊一點三分地,土壤耕作那邊兩分地。我沒有一開始就全部施作IPM。一半慣行,一半IPM,一來是長輩會擔心,二來是要實驗看看有沒有用。IPM採取多重管理,先用無毒資材預防病蟲害,比如種植蔥、大蒜和放置費洛蒙,用氣味預防蟲害,各種益生菌保持苗株健康,而黏紙可以觀察各區蟲害狀況,了解後我們就可以先做處理。」

今年土壤種植區因氣候緣故定植較晚。
今年土壤種植區因氣候緣故定植較晚。

袁婧清表示平常工作時必須要戴帽子,「不然還要花錢去打斑啦!」實在又可愛。
袁婧清表示平常工作時必須要戴帽子,「不然還要花錢去打斑啦!」實在又可愛。

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意即「害物整合管理」,透過多種方式預防病蟲害,將其控制在不造成經濟危害的範圍內,同時維持植物健康;必須用藥時,也盡可能選擇對環境與人體影響較小的藥物。

為什麼想要執行這樣的農法呢?袁婧清皺起眉頭,「因為之前公公一直在吃解毒丸!」她進一步解釋:「他會在噴完農藥、身體有點不舒服的時候吃,要他不噴那麼多農藥又不行,老人家的舊觀念就是要常噴、當保養,剛採完草莓也要噴,就算造成土壤跟苗株變弱還是要噴,就是從前種草莓的普遍觀念。」

還有一個原因,讓她氣得牙癢癢,「『二點葉螨』是草莓常見的害蟲,煩在哪裡?就是農藥得噴到葉子背面,一面噴還要手動翻葉子,超累!就算用藥了還是會出現,很容易就有抗藥性!」實施IPM後,防治二點葉螨的成效顯著,用藥大幅減少讓天敵得以出現,「是『高橋食螨薊馬』,一開始不確定,苗栗農改場主任鐘珮哲拿到臺大昆蟲系檢驗,發現對草莓無害,而且會吃二點葉螨。有一年過年我覺得心很累,慣行那邊一直有蟲,乾脆不噴藥,結果IPM這區的高橋食螨薊馬跑到另一邊,前後相隔才十天左右,二點葉螨就都被吃光了,當時苗栗農改場還有來採樣記錄。」

除了草莓,蔥和蒜是園區裡面最常見的植物。
除了草莓,蔥和蒜是園區裡面最常見的植物。

園區的高架是二○二○年架的,袁婧清表示雖管理方便,但成本略高:「花了快一百萬ㄋㄟ!」
園區的高架是二○二○年架的,袁婧清表示雖管理方便,但成本略高:「花了快一百萬ㄋㄟ!」

進化來自勇於嘗試

管理草莓園的第三年開始,袁婧清在全園區施作IPM,不僅產量維持在過往水準,土壤和苗株的狀況經過調整也越來越好,至今第八年,「如果無毒資材壓不住狀況,基本我也只需要一支藥就可以搞定,不會像以前需要一直補不同藥。」這段期間,草莓園取得中興大學認證的產銷履歷,她還入圍了第一屆「永續善農獎IPM Award」,「其實做IPM我最安慰的是,我證明了它的可行性,且公婆也認可。」

草莓大果易出不規則形狀。
草莓大果易出不規則形狀。

以IPM農法種植的草莓一樣漂亮且健康。
以IPM農法種植的草莓一樣漂亮且健康。

話鋒一轉,她說起今年草莓種植情況,「過往我們習慣在秋分後開始種,今年我也差不多九月底左右就種下,但狀況很不好,本來就雨水多,加上颱風,容易有炭疽和萎凋病等等,之後會調整再晚點種試試。」

病害怎麼處理呢?「無法處理啊,那兩種不可逆,一看到就是直接拔除再重新種下去,每週都要整理。必要時候,我會先問問看朋友種植的近期狀況,也有去農藥行泡茶啦,了解看看現在都賣了哪些藥,就知道農民都遇到什麼問題,基本上大家都會遇到差不多問題,當然該用藥還是得用,就像人發燒生病也要看醫生吃藥,都高燒四十度了不吃藥什麼時候吃?但那是最後一步。」袁婧清分析釋疑:「事前預防非常重要。除了天氣,還有種苗本身的健康度,也都會有所影響。」目前苗栗農改場持續推行各種種植知識課程,若需要協助,她也會直接求援專業。

園間常見薊馬警戒費洛蒙。 (照片提供 袁婧清)
園間常見薊馬警戒費洛蒙。 (照片提供 袁婧清)

袁婧清擁有許多證書與感謝狀,但這張她特別強調:「這是小仲仲給我的ㄋㄟ。」指的是前農業部長陳吉仲。
袁婧清擁有許多證書與感謝狀,但這張她特別強調:「這是小仲仲給我的ㄋㄟ。」指的是前農業部長陳吉仲。

好吃的品種我們就種種看

今年袁婧清種植了整園的「美姬」。「之前種最多的是『香水』,去年我一半種香水,一半種美姬,很多客人對美姬反應很不錯,我自己也覺得好吃,香氣更飽滿,就改了。我另外還種了其他品種,『黑鑽』、『豐香』還有『雪兔』。每年都會種一點不同品種,實驗看看。」了解品種間的風味差異、口感變化也是功課,去年還種過「桃薰」、「戀香」和「真紅の美鈴」。「真紅の美鈴真的很甜,缺點是很難種;戀香是整顆看起來漂亮,形狀也美而且甜度很高,但很晚才開花;桃薰很特別,酸度不高。」這些豐富嘗試也讓她哀號:「好累哦,姐不玩了!」可是轉頭又跑進果園查看草莓情況。

草莓界的香奈兒,戀香。 (照片提供 袁婧清)
草莓界的香奈兒,戀香。 (照片提供 袁婧清)

ㄎㄚ大粒草莓園製作的草莓果醬,使用香水和美姬兩個品種。
ㄎㄚ大粒草莓園製作的草莓果醬,使用香水和美姬兩個品種。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大湖酒莊】戀人啊 來顆甜酸似愛的新鮮草莓吧

【大湖酒莊】戀人啊 來顆甜酸似愛的新鮮草莓吧

全台獨家「馬卡龍草莓大福」!手工麻糬皮超Q彈 還有蒙布朗款也好吃

不是愈大顆愈好,專家教新鮮草莓這樣挑!洗草莓1禁忌動作,恐吃進農藥、維生素C流失

相關新聞

【侍魚師食堂】猿燒季節料理:享用道地臺灣海味的生魚珠寶盒

蘇志文在宜蘭羅東經營「猿燒季節料理」已經九年,招牌菜色是魚種多到塞不進盤中的「綜合生魚片」,日式漆器方盤上裝滿晶瑩剔透的各色魚片,琳琅滿目儼然就是一只豐盛的海鮮珠寶盒,每盤平均會有十五到二十種魚,雖份量有大、小之分,但即便豪華的大份量也不到五百元,老饕網友們總稱讚:「CP值超高」、「堪比魚類圖鑑等級」。

【侍魚師食堂】海洋主廚愛爾文:漁港到餐桌的永續海鮮大探險

位於花蓮吉安,由「海洋主廚」愛爾文(曾璽文)主理的「龍哥斯特」海鮮餐廳,從父母自一九九三年創立開業,迄今已逾三十多年。「店名來自龍蝦的法文Langouste,但跟有大螯的Lobster(美洲螯龍蝦)不一樣,Langouste是沒有螯的龍蝦,臺灣沿海的龍蝦大多屬於沒有大螯的品種。」順著愛爾文的話看向餐廳牆上的龍蝦浮雕,鮮活得彷彿下一秒就要躁動起來。愛爾文說,他的外公以前是漁夫,在鹽寮沿海放𦊓仔(lîng-á,長網)抓龍蝦,後來和愛爾文的爸媽一起合開海鮮餐廳,家族共同努力經營。靠海吃海長大的他,十足的海洋之子。

【餐桌上的產地】吃好海鮮的大師課:友善生態水產是什麼

提起好吃海鮮的味道,每個人皆有心頭所愛──是現挑、現蒸的港邊市場海鮮拼盤、是起鍋前會加點米酒提味的家常虱目魚肚湯,也或是熱炒矮桌上,加熱鐵盤還小火細煮的一整尾鱸魚……海島子民如我們,怎麼可能沒有暗自心愛的水產菜色。只是如今,全球氣候、環境變遷劣化,土地與海洋漸次衰竭,自然緩緩顯露出不健康的疲態警訊。趁來得及,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找到與整個環境友善共存的方式?本篇,從「如何選擇餐桌上的好海鮮」談起,邀請致力推廣「責任漁業」的徐承堉,以及從事生態水產養殖數十年、神農獎得主與神農陪伴師的邱經堯,捕撈與養殖的兩方對話,聊聊在他們心裡,符合友善環境的永續水產究竟是哪些?挑選時,我們可以抱持哪些簡易準則?關懷環境其實簡單,從用心選擇餐桌上那尾魚做起即可。

【永續海鮮指南】吃一桌友善環境的海鮮

水產、海鮮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隨季節變化,不時還會出現期間限定的時令珍饈,煮之以清蒸、紅燒、乾煎、酥炸,各具滋味。然而,漁業資源有限,國產漁獲數量已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除了透過漁業管理的方式追蹤、改善現況,消費者選用「永續海鮮」,也是極重要的理念。 永續海鮮究竟是什麼?一般民眾如你我,在生活中如何支持友善海洋的永續海鮮呢?本篇特別邀請「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文內簡稱海漁基金會)海洋永續組組長張永州客座《鄉間小路》,為我們解答永續海鮮如何入門。

【鄉間食堂】林貞粿行:一攤粿車載幾代人的熱鬧

粿與糕,總帶有年節豐收的象徵。臘月午後的冷風中,臺北迪化街上飄著濃濃的當歸、藥膳味,耳邊鋼琴聲隱約,熟悉的旋律不是〈望春風〉,也非〈四季紅〉,細聽發現竟是〈夜曲〉,但不是蕭邦,而是周杰倫,周董的流行曲。嶄新高樓與磚色斑駁的矮房交互錯落,提醒著日與月相推,新與舊依偎。

【鄉間食堂】四季耕讀農園:以百分百的純米糕粿敬時日

農曆年前,花蓮壽豐「四季耕讀農園」的李慶豪與劉慧芸正忙著製作期間限定的年糕(甜粿)。他們堅持糕粿必須純米製作,不單因為樸實的滋味,更有小時候與家人花上漫長時間一起磨米炊粿的回憶。不知何時開始,做粿不再是家家戶戶的過年工事,市面上賣的米製品也難再找到記憶中的口味,於是夫妻倆依循古法,用自己種的米做出簡單而純粹的傳統米食,以手工的心意款待重要的人,也敬賜予四季豐盛的土地與時日。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