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柯文哲遞狀了!有血尿、晚上被痛醒恐「腎損傷」 向法官聲請具保停押

【大湖酒莊】戀人啊 來顆甜酸似愛的新鮮草莓吧

傅國峯提供
傅國峯提供

文字 郭正偉/攝影 吳尚鴻

開始遊程之前,請容我分享一些可以向朋友「微」賣弄的草莓知識。首先,追溯臺灣最早種植草莓紀錄,源自一九三四年日人引進於陽明山試種,雖成果不佳,卻輾轉在苗栗大湖地區栽培成功。時至現今,根據農業部與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苗改場)產量統計,每十顆產自臺灣的草莓,很有可能九顆來自苗栗;而全國約五百公頃的草莓種植面積中,大湖大約占了三百五十公頃,吃新鮮草莓就來大湖,此言不差。

吃草莓的時候,你是吃原味,還是沾煉乳、蜂蜜的那一派?其實,按品種不同,草莓各有不同風味層次。「擁有獨特香氣、好栽培的『香水』草莓,口感偏扎實。特性是越飽滿越甜,糖度大約八到十度。約占大湖地區栽種面積百分之九十。」大湖地區農會休閒旅遊部主任傅國峯,為我們細細分析草莓特色,「香氣豐厚帶點奶香的『豐香』(桃園一號),最大可以長至手掌大小,糖度最高能達到十四度左右。不過因為抗病、抗菌性弱等原因,栽種已不多。」

走進產地才能真正發現,原來草莓品種繁多,其他像是豐香與香水改良培育的「美姬」、帶香檳葡萄味的「紅顏」,還有「豔紅」(桃園二號)、「狀元紅」(桃園三號)、「紅冠」(桃園四號)、「天來」等。「苗改場還育成一款有『草莓界的香奈兒』稱號的『戀香』(苗栗一號)草莓,糖度最高可以達到十六度。」傅國峯說。鮮食甘蔗的糖度約為二十度左右,這顆草莓糖度果真驚人。近年的草莓新寵,則是果色淡粉近白色的「桃薰」,帶桃子香氣,屬於白草莓系。

大湖地區種植草莓、發展產地觀光的故事,圖文並茂的展出於大湖酒莊的「草莓文化館」中,展示模型精緻呈現農人栽種草莓的型態。九月恰好,鄰邊園間正栽種草莓苗,就是「定植」工作。跟田間主人打過招呼,傅國峯領著我們走進鄰邊廣袤的草莓園裡,近距離就著農友一株株在高架床上植入的綠苗,為我們導覽草莓生態特色。

望著得來不易、滿眼鮮綠的土地,突然好期待十一月起,屬於草莓、甜酸誘人的季節趕快到來。

採摘新鮮草莓需要時節剛好,但品飲草莓酒可不用。近九○年代,大湖開始發展觀光果園,但就農會觀察,促進在地成為觀光熱點的,還是大湖酒莊的成立助了一臂之力。傅國峯說,大湖區農會開始製酒的機緣,來自九二一大地震後,為復甦地方經濟,政府推動「一鄉一特產」企劃,進而輔導地方酒莊釀製特色酒品。「我們生產出的第一瓶草莓酒是『湖莓戀』。」

推薦景點
大湖酒莊暨草莓文化館

亞洲第一個草莓酒製酒地,且目前僅加拿大、美國有草莓酒釀製,大湖酒莊名列全球第三家草莓酒廠。廠內提供各式酒品試飲,也有相關人員親切解說。草莓文化館裡,常駐大湖草莓發展簡史展覽,圖文並茂,說明清楚、生動;更精心設置草莓耕種模型,供觀覽者深入了解產地農事。

*若是十人以上團體,可事先與農會聯繫,預約收費制導覽,內容包括釀酒工藝解說、品酒體驗與草莓園體驗。

草莓觀光果園

大湖素有「臺灣草莓王國」美譽。山脈環抱下,各式觀光果園形式皆有,是採果、體驗農事生活的最佳生態場域。

照片提供 傅國峯
照片提供 傅國峯

照片提供 傅國峯
照片提供 傅國峯

汶水老街

位於汶水溪邊,客家氛圍濃厚,沿街不僅特色食物多樣,也難能可貴保留著傳統工藝,如專門製作「茶壽」的店家。樸質古早味迷人。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冬季新飲品買一送一! 康青龍x柏靈頓熊「蜜柚系」、Mr. Wish「大橘大荔」、先喝道「草莓夢境」療癒必喝

不是愈大顆愈好,專家教新鮮草莓這樣挑!洗草莓1禁忌動作,恐吃進農藥、維生素C流失

日韓進口草莓農藥殘留違規 邊境攔截逾1200公斤

草莓控開吃! Mister Donut「草莓飲買1送1」、大苑子限定「草莓鮮乳霜淇淋」、旭集推蜷尾家「雪藏草莓聖代」

相關新聞

【侍魚師食堂】猿燒季節料理:享用道地臺灣海味的生魚珠寶盒

蘇志文在宜蘭羅東經營「猿燒季節料理」已經九年,招牌菜色是魚種多到塞不進盤中的「綜合生魚片」,日式漆器方盤上裝滿晶瑩剔透的各色魚片,琳琅滿目儼然就是一只豐盛的海鮮珠寶盒,每盤平均會有十五到二十種魚,雖份量有大、小之分,但即便豪華的大份量也不到五百元,老饕網友們總稱讚:「CP值超高」、「堪比魚類圖鑑等級」。

【侍魚師食堂】海洋主廚愛爾文:漁港到餐桌的永續海鮮大探險

位於花蓮吉安,由「海洋主廚」愛爾文(曾璽文)主理的「龍哥斯特」海鮮餐廳,從父母自一九九三年創立開業,迄今已逾三十多年。「店名來自龍蝦的法文Langouste,但跟有大螯的Lobster(美洲螯龍蝦)不一樣,Langouste是沒有螯的龍蝦,臺灣沿海的龍蝦大多屬於沒有大螯的品種。」順著愛爾文的話看向餐廳牆上的龍蝦浮雕,鮮活得彷彿下一秒就要躁動起來。愛爾文說,他的外公以前是漁夫,在鹽寮沿海放𦊓仔(lîng-á,長網)抓龍蝦,後來和愛爾文的爸媽一起合開海鮮餐廳,家族共同努力經營。靠海吃海長大的他,十足的海洋之子。

【餐桌上的產地】吃好海鮮的大師課:友善生態水產是什麼

提起好吃海鮮的味道,每個人皆有心頭所愛──是現挑、現蒸的港邊市場海鮮拼盤、是起鍋前會加點米酒提味的家常虱目魚肚湯,也或是熱炒矮桌上,加熱鐵盤還小火細煮的一整尾鱸魚……海島子民如我們,怎麼可能沒有暗自心愛的水產菜色。只是如今,全球氣候、環境變遷劣化,土地與海洋漸次衰竭,自然緩緩顯露出不健康的疲態警訊。趁來得及,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找到與整個環境友善共存的方式?本篇,從「如何選擇餐桌上的好海鮮」談起,邀請致力推廣「責任漁業」的徐承堉,以及從事生態水產養殖數十年、神農獎得主與神農陪伴師的邱經堯,捕撈與養殖的兩方對話,聊聊在他們心裡,符合友善環境的永續水產究竟是哪些?挑選時,我們可以抱持哪些簡易準則?關懷環境其實簡單,從用心選擇餐桌上那尾魚做起即可。

【永續海鮮指南】吃一桌友善環境的海鮮

水產、海鮮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隨季節變化,不時還會出現期間限定的時令珍饈,煮之以清蒸、紅燒、乾煎、酥炸,各具滋味。然而,漁業資源有限,國產漁獲數量已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除了透過漁業管理的方式追蹤、改善現況,消費者選用「永續海鮮」,也是極重要的理念。 永續海鮮究竟是什麼?一般民眾如你我,在生活中如何支持友善海洋的永續海鮮呢?本篇特別邀請「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文內簡稱海漁基金會)海洋永續組組長張永州客座《鄉間小路》,為我們解答永續海鮮如何入門。

【鄉間食堂】林貞粿行:一攤粿車載幾代人的熱鬧

粿與糕,總帶有年節豐收的象徵。臘月午後的冷風中,臺北迪化街上飄著濃濃的當歸、藥膳味,耳邊鋼琴聲隱約,熟悉的旋律不是〈望春風〉,也非〈四季紅〉,細聽發現竟是〈夜曲〉,但不是蕭邦,而是周杰倫,周董的流行曲。嶄新高樓與磚色斑駁的矮房交互錯落,提醒著日與月相推,新與舊依偎。

【鄉間食堂】四季耕讀農園:以百分百的純米糕粿敬時日

農曆年前,花蓮壽豐「四季耕讀農園」的李慶豪與劉慧芸正忙著製作期間限定的年糕(甜粿)。他們堅持糕粿必須純米製作,不單因為樸實的滋味,更有小時候與家人花上漫長時間一起磨米炊粿的回憶。不知何時開始,做粿不再是家家戶戶的過年工事,市面上賣的米製品也難再找到記憶中的口味,於是夫妻倆依循古法,用自己種的米做出簡單而純粹的傳統米食,以手工的心意款待重要的人,也敬賜予四季豐盛的土地與時日。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