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情農事】食材珠寶盒:關於務農與生活在美濃的那些事

「務農也要維護農地生態多樣性。」蕭成龍說。
「務農也要維護農地生態多樣性。」蕭成龍說。

文字 郭正偉/攝影 吳尚鴻

美濃生活的優閒自在,需要花時間體會。
美濃生活的優閒自在,需要花時間體會。

美濃開聊第一事,蕭成龍:「先喝杯茶再說。」
美濃開聊第一事,蕭成龍:「先喝杯茶再說。」

關於在美濃務農的日子

今年五十五歲的蕭成龍,二○一四年從二十三年的職軍生涯退役,返鄉協助年邁父母農務,透過長輩的農耕技術傳承與多方進修,接手家中原本三甲多的土地,如今加上其他農地承租,總面積大約已逾六、七甲;同時成立品牌「成龍の蔬果」,企劃行銷、宅配等配套工作,不假手他人,夫妻倆嚴格把關「自產自銷」每個環節,對自己也對消費者負責。

「這真的很累啊。」蕭成龍的妻子王楚萍自嘲自家認真的傻勁,卻依舊耐心一顆顆揀選紅豆品質,以便包裝成袋。「請人工也是一筆很大的成本,還不包括這些包裝材料,自己來比較划算。」為合算成本,自家生產的,往往比市場上的進口紅豆價格略高,於是,讓消費者明白食材生產過程與來歷,選擇優質生產的農產品,就顯得更為重要。

持續提升農務技藝的蕭成龍,同樣重視農地生態環境的維護。美濃有幾乎什麼都可以種,什麼都盛產的「食材珠寶盒」之名,他耕種的農作便是最佳範例:與美濃區農會契作的高雄147號香米、高雄9號紅豆,還種有蜜蕉、珍珠芭樂;並視季節與土地休養情況,輪作番茄(如橙蜜香、玉女等)、瓜類與水果玉米。多物種的土地運用模式,也維護農地環境的生態多樣性。

包裝紅豆工序繁瑣,從揀豆、秤重、裝袋到真空包裝,都需耗費心力處理細節。
包裝紅豆工序繁瑣,從揀豆、秤重、裝袋到真空包裝,都需耗費心力處理細節。

包裝紅豆工序繁瑣,從揀豆、秤重、裝袋到真空包裝,都需耗費心力處理細節。
包裝紅豆工序繁瑣,從揀豆、秤重、裝袋到真空包裝,都需耗費心力處理細節。

包裝紅豆工序繁瑣,從揀豆、秤重、裝袋到真空包裝,都需耗費心力處理細節。
包裝紅豆工序繁瑣,從揀豆、秤重、裝袋到真空包裝,都需耗費心力處理細節。

關於讓農民安心種田維生

蕭成龍的理念,細緻來看,也是美濃區農會與農會總幹事鍾清輝,長期致力推動的在地農業經濟型態。

儘管公務繁重能受訪時間不長,鍾清輝條理清晰回覆問題,隨手仍不嫌麻煩沏茶,邀我們一塊兒品茗。「你們先喝口茶再說。」這些日子密集到訪美濃,每段採訪好像總從一杯茶開始,鬆鬆的,彷彿朋友聚會。

由鍾清輝主導的最強農會,期讓農民安心無憂耕作。
由鍾清輝主導的最強農會,期讓農民安心無憂耕作。

「菸葉、養豬產業結束,臺灣加入WTO後,隨之而來的進口低價米即將衝擊國內稻米生產,我們很早就開始思考美濃發展的下一步。」鍾清輝為我們簡單述說發展:「所以先有了『稻米產銷專區』的設立,透過契作穩定農民的生活;也做出美農米自創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鍾清輝表示,目前美濃建構了六大農業專區,從最初的稻米產銷專區,之後依序設立包括「優質木瓜水果專區」、「第一農業經營專區」、「美濃休閒農業區」、「雜糧集團產區」與「蔬菜集團產區」。透過這些專區,期待將美濃的農業帶往更穩定、適合現代經濟規模的型態。

橙蜜香番茄是美濃重要經濟作物。 (攝影 梁偉樂)
橙蜜香番茄是美濃重要經濟作物。 (攝影 梁偉樂)

優質木瓜水果專區,顧名思義,就是以月光山木瓜等經濟果樹做為生產的發展重點。第一農業經營專區,則是為了讓美濃土地能持續「農地農用」。鍾清輝語帶自信說:「經營專區,以農會為營運主體,長期目標是打造高雄的農產後花園。而目前,美濃已經是全臺最大農業經營專區。」

美濃好山好水,聚成豐盛食材寶庫。
美濃好山好水,聚成豐盛食材寶庫。

「美濃休閒農業區主打這裡的客家文化。像是老聚落的家族伙房、菸樓、敬字亭、伯公等歷史建物,結合紙傘、陶藝、擂茶等傳統手藝,都很值得深入認識。」從小在農業家族中長大的鍾清輝,執行規劃總不忘為老農著想,他笑著補充:「發展休閒農業還有一個原因,大家都知道美濃白玉蘿蔔很有名,可是收成其實很耗費人工與體力,老人家應付不來,我們就推動拔蘿蔔體驗活動、成立蘿蔔股東會,遊客來休閒、玩樂,親自把在地農產品帶回家,同時帶動在地商家、民宿的活絡。」

親手接觸土地,拔蘿蔔。 (照片提供 美濃區農會)
親手接觸土地,拔蘿蔔。 (照片提供 美濃區農會)

每到白玉蘿蔔季總是人山人海。 (照片提供 美濃區農會)
每到白玉蘿蔔季總是人山人海。 (照片提供 美濃區農會)

提到雜糧集團產區,鍾清輝也細細說來由。「從前裡作都是種植菸葉,沒有菸葉了那這兩千多公頃農地怎麼辦?我們就推動契作高雄9號紅豆。許多農民轉作紅豆之類雜糧作物之後,我們也幫農民解決產銷問題。現在美濃是全國第二大紅豆產區,而且比萬丹做的產銷履歷面積更大。」農會更趁勢推出「美濃豆」品牌系列雜糧。

蔬菜也是裡作常見農作,與雲林葉菜類不同,美濃主要為瓜果類,鍾清輝流暢細數,長豆、短豆,木瓜、洋香瓜、辣椒、茄子,還有野蓮等各式農作。「因為天氣適合,美濃秋冬蔬菜作物非常豐富,所以我們就成立第六大專區:蔬菜集團產區。」

過往,農村轉型常會引發傳統務農者的不安、憂慮。鍾清輝熱切說明自己的初心:「穩定老農等於穩定農村,穩定農村就是穩定國家。」這些專區所建構起的農業環境,不僅處理「產」,同時也解決「銷」的問題。

推動專區設立同時,農會的推廣部更有計畫性地全面支援農民,包括推廣教育、技能研習、協助補助貸款等諸多服務。健全、強大的農會系統,是老農願意續耕,青農返鄉留得下來,也是美濃這只食材珠寶盒始終豐盛,熠熠發光的原因。

未來超市也是由鍾清輝與農會一手成立,銷售各式在地生鮮與加工農產,如米餅、147米香茶等。
未來超市也是由鍾清輝與農會一手成立,銷售各式在地生鮮與加工農產,如米餅、147米香茶等。

關於過簡單樸實的農村生活

二○二四年美濃戶政事務所人口概況調查中,美濃人口數約三萬六千多人。「若以農保推估美濃從農人口,目前大約有八、九千人;若以五年一次的農業普查來看,三年前的數據大約六、七千人。主要還是五十、六十歲以上的老農居多。」美濃區公所農業課課長楊嘉宏進一步說明從農狀況:「除了老農,不少是四、五十歲的從農者,常見是從前一份工作離開或退休來務農,或是嚮往好山水,想做個『開心農場』;當然也有返鄉的青農。」

不論是考駕照、買新車,在地人都要來國王宮祈求順利。
不論是考駕照、買新車,在地人都要來國王宮祈求順利。

美濃有著古樸建物,也有淳樸的人情。
美濃有著古樸建物,也有淳樸的人情。

美濃農業發展之所以多元豐富,楊嘉宏認為農會功不可沒。「一般老農可能六十多歲,體力要持續從農有困難,就以水稻、紅豆或瓜類輪作,這裡有許多代耕業者,一通電話就可以處理大部分農務,省工,也沒有高成本技術;公糧又有保價收購,或跟農會契作147,老農能安心維持穩定收入。」楊嘉宏再延伸說明,青農有養家餬口的需求,就轉向耕作高經濟作物,像是木瓜、番茄、敏豆之類,除了自己行銷,農會也會協助共同運銷,開創不同通路需求。照顧是全面的。

聊起美濃生活,楊嘉宏也不免俗,請大家先喝杯茶、吃個點心再說,特地為我們準備了客家麻糬搭配地產花生製成的糖粉。「住在都市可能大家一輩子沒去過幾次公所,但在農村,不管有什麼問題都會來找我們。」楊嘉宏笑著說。生老病死、各式補助、對地方庶務有建言,都會先來找區公所,關係緊密。而其實,美濃人與人之間也是。

「美濃可能九成都是客家人。如果你是在地人,聊個三句他馬上可以知道你的哪個親戚是不是誰誰誰,隨便講講都是親朋好友。」另外,生活機能便利,從公家機關到便利商店、手機店、健身房都有,集中在城鎮中心,也不像都市人潮擁擠,這裡生活步調適中,是楊嘉宏喜歡美濃的原因。

小朋友的弄獅表演生動。
小朋友的弄獅表演生動。

楊嘉宏因工作調派來此,如今則嚮往小孩在美濃就學成長。
楊嘉宏因工作調派來此,如今則嚮往小孩在美濃就學成長。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影/捐出尾牙摸彩品費用 后里農會第8年捐物資送弱勢家庭

美濃小果番茄評鑑競賽 品種多元象徵彩色時代來臨

北港農會億元挪用公款案 已故女職員9年犯案手法曝光

找到了!懸掛「百萬懸賞」恐影響選情 嘉義大林農會要提告

相關新聞

【侍魚師食堂】猿燒季節料理:享用道地臺灣海味的生魚珠寶盒

蘇志文在宜蘭羅東經營「猿燒季節料理」已經九年,招牌菜色是魚種多到塞不進盤中的「綜合生魚片」,日式漆器方盤上裝滿晶瑩剔透的各色魚片,琳琅滿目儼然就是一只豐盛的海鮮珠寶盒,每盤平均會有十五到二十種魚,雖份量有大、小之分,但即便豪華的大份量也不到五百元,老饕網友們總稱讚:「CP值超高」、「堪比魚類圖鑑等級」。

【侍魚師食堂】海洋主廚愛爾文:漁港到餐桌的永續海鮮大探險

位於花蓮吉安,由「海洋主廚」愛爾文(曾璽文)主理的「龍哥斯特」海鮮餐廳,從父母自一九九三年創立開業,迄今已逾三十多年。「店名來自龍蝦的法文Langouste,但跟有大螯的Lobster(美洲螯龍蝦)不一樣,Langouste是沒有螯的龍蝦,臺灣沿海的龍蝦大多屬於沒有大螯的品種。」順著愛爾文的話看向餐廳牆上的龍蝦浮雕,鮮活得彷彿下一秒就要躁動起來。愛爾文說,他的外公以前是漁夫,在鹽寮沿海放𦊓仔(lîng-á,長網)抓龍蝦,後來和愛爾文的爸媽一起合開海鮮餐廳,家族共同努力經營。靠海吃海長大的他,十足的海洋之子。

【餐桌上的產地】吃好海鮮的大師課:友善生態水產是什麼

提起好吃海鮮的味道,每個人皆有心頭所愛──是現挑、現蒸的港邊市場海鮮拼盤、是起鍋前會加點米酒提味的家常虱目魚肚湯,也或是熱炒矮桌上,加熱鐵盤還小火細煮的一整尾鱸魚……海島子民如我們,怎麼可能沒有暗自心愛的水產菜色。只是如今,全球氣候、環境變遷劣化,土地與海洋漸次衰竭,自然緩緩顯露出不健康的疲態警訊。趁來得及,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找到與整個環境友善共存的方式?本篇,從「如何選擇餐桌上的好海鮮」談起,邀請致力推廣「責任漁業」的徐承堉,以及從事生態水產養殖數十年、神農獎得主與神農陪伴師的邱經堯,捕撈與養殖的兩方對話,聊聊在他們心裡,符合友善環境的永續水產究竟是哪些?挑選時,我們可以抱持哪些簡易準則?關懷環境其實簡單,從用心選擇餐桌上那尾魚做起即可。

【永續海鮮指南】吃一桌友善環境的海鮮

水產、海鮮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隨季節變化,不時還會出現期間限定的時令珍饈,煮之以清蒸、紅燒、乾煎、酥炸,各具滋味。然而,漁業資源有限,國產漁獲數量已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除了透過漁業管理的方式追蹤、改善現況,消費者選用「永續海鮮」,也是極重要的理念。 永續海鮮究竟是什麼?一般民眾如你我,在生活中如何支持友善海洋的永續海鮮呢?本篇特別邀請「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文內簡稱海漁基金會)海洋永續組組長張永州客座《鄉間小路》,為我們解答永續海鮮如何入門。

【鄉間食堂】林貞粿行:一攤粿車載幾代人的熱鬧

粿與糕,總帶有年節豐收的象徵。臘月午後的冷風中,臺北迪化街上飄著濃濃的當歸、藥膳味,耳邊鋼琴聲隱約,熟悉的旋律不是〈望春風〉,也非〈四季紅〉,細聽發現竟是〈夜曲〉,但不是蕭邦,而是周杰倫,周董的流行曲。嶄新高樓與磚色斑駁的矮房交互錯落,提醒著日與月相推,新與舊依偎。

【鄉間食堂】四季耕讀農園:以百分百的純米糕粿敬時日

農曆年前,花蓮壽豐「四季耕讀農園」的李慶豪與劉慧芸正忙著製作期間限定的年糕(甜粿)。他們堅持糕粿必須純米製作,不單因為樸實的滋味,更有小時候與家人花上漫長時間一起磨米炊粿的回憶。不知何時開始,做粿不再是家家戶戶的過年工事,市面上賣的米製品也難再找到記憶中的口味,於是夫妻倆依循古法,用自己種的米做出簡單而純粹的傳統米食,以手工的心意款待重要的人,也敬賜予四季豐盛的土地與時日。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