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情農事】食材珠寶盒:關於務農與生活在美濃的那些事
【文字 郭正偉/攝影 吳尚鴻】
若試著為美濃描繪一幅在地風景,蕭成龍夫妻的農家日常,大概是最貼切的素材。「一般人來美濃玩個一天,跟你說這裡好山好水,其實也體會不出來,就會覺得很無聊。」蕭成龍為我們沏茶,微笑描述自己在美濃的生活,「美濃好在哪裡?你要住個幾天。早上的風景傍晚看又不一樣了。慢慢散步,多多去接觸人,其實大家都很熱情,保持著農村那種淳樸。晚上也真的沒事做,幾個朋友就聚在門口埕,泡茶、聊天或各自滑手機、發呆。很平靜。」
關於在美濃務農的日子
今年五十五歲的蕭成龍,二○一四年從二十三年的職軍生涯退役,返鄉協助年邁父母農務,透過長輩的農耕技術傳承與多方進修,接手家中原本三甲多的土地,如今加上其他農地承租,總面積大約已逾六、七甲;同時成立品牌「成龍の蔬果」,企劃行銷、宅配等配套工作,不假手他人,夫妻倆嚴格把關「自產自銷」每個環節,對自己也對消費者負責。
「這真的很累啊。」蕭成龍的妻子王楚萍自嘲自家認真的傻勁,卻依舊耐心一顆顆揀選紅豆品質,以便包裝成袋。「請人工也是一筆很大的成本,還不包括這些包裝材料,自己來比較划算。」為合算成本,自家生產的,往往比市場上的進口紅豆價格略高,於是,讓消費者明白食材生產過程與來歷,選擇優質生產的農產品,就顯得更為重要。
持續提升農務技藝的蕭成龍,同樣重視農地生態環境的維護。美濃有幾乎什麼都可以種,什麼都盛產的「食材珠寶盒」之名,他耕種的農作便是最佳範例:與美濃區農會契作的高雄147號香米、高雄9號紅豆,還種有蜜蕉、珍珠芭樂;並視季節與土地休養情況,輪作番茄(如橙蜜香、玉女等)、瓜類與水果玉米。多物種的土地運用模式,也維護農地環境的生態多樣性。
關於讓農民安心種田維生
蕭成龍的理念,細緻來看,也是美濃區農會與農會總幹事鍾清輝,長期致力推動的在地農業經濟型態。
儘管公務繁重能受訪時間不長,鍾清輝條理清晰回覆問題,隨手仍不嫌麻煩沏茶,邀我們一塊兒品茗。「你們先喝口茶再說。」這些日子密集到訪美濃,每段採訪好像總從一杯茶開始,鬆鬆的,彷彿朋友聚會。
「菸葉、養豬產業結束,臺灣加入WTO後,隨之而來的進口低價米即將衝擊國內稻米生產,我們很早就開始思考美濃發展的下一步。」鍾清輝為我們簡單述說發展:「所以先有了『稻米產銷專區』的設立,透過契作穩定農民的生活;也做出美農米自創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鍾清輝表示,目前美濃建構了六大農業專區,從最初的稻米產銷專區,之後依序設立包括「優質木瓜水果專區」、「第一農業經營專區」、「美濃休閒農業區」、「雜糧集團產區」與「蔬菜集團產區」。透過這些專區,期待將美濃的農業帶往更穩定、適合現代經濟規模的型態。
優質木瓜水果專區,顧名思義,就是以月光山木瓜等經濟果樹做為生產的發展重點。第一農業經營專區,則是為了讓美濃土地能持續「農地農用」。鍾清輝語帶自信說:「經營專區,以農會為營運主體,長期目標是打造高雄的農產後花園。而目前,美濃已經是全臺最大農業經營專區。」
「美濃休閒農業區主打這裡的客家文化。像是老聚落的家族伙房、菸樓、敬字亭、伯公等歷史建物,結合紙傘、陶藝、擂茶等傳統手藝,都很值得深入認識。」從小在農業家族中長大的鍾清輝,執行規劃總不忘為老農著想,他笑著補充:「發展休閒農業還有一個原因,大家都知道美濃白玉蘿蔔很有名,可是收成其實很耗費人工與體力,老人家應付不來,我們就推動拔蘿蔔體驗活動、成立蘿蔔股東會,遊客來休閒、玩樂,親自把在地農產品帶回家,同時帶動在地商家、民宿的活絡。」
提到雜糧集團產區,鍾清輝也細細說來由。「從前裡作都是種植菸葉,沒有菸葉了那這兩千多公頃農地怎麼辦?我們就推動契作高雄9號紅豆。許多農民轉作紅豆之類雜糧作物之後,我們也幫農民解決產銷問題。現在美濃是全國第二大紅豆產區,而且比萬丹做的產銷履歷面積更大。」農會更趁勢推出「美濃豆」品牌系列雜糧。
蔬菜也是裡作常見農作,與雲林葉菜類不同,美濃主要為瓜果類,鍾清輝流暢細數,長豆、短豆,木瓜、洋香瓜、辣椒、茄子,還有野蓮等各式農作。「因為天氣適合,美濃秋冬蔬菜作物非常豐富,所以我們就成立第六大專區:蔬菜集團產區。」
過往,農村轉型常會引發傳統務農者的不安、憂慮。鍾清輝熱切說明自己的初心:「穩定老農等於穩定農村,穩定農村就是穩定國家。」這些專區所建構起的農業環境,不僅處理「產」,同時也解決「銷」的問題。
推動專區設立同時,農會的推廣部更有計畫性地全面支援農民,包括推廣教育、技能研習、協助補助貸款等諸多服務。健全、強大的農會系統,是老農願意續耕,青農返鄉留得下來,也是美濃這只食材珠寶盒始終豐盛,熠熠發光的原因。
關於過簡單樸實的農村生活
二○二四年美濃戶政事務所人口概況調查中,美濃人口數約三萬六千多人。「若以農保推估美濃從農人口,目前大約有八、九千人;若以五年一次的農業普查來看,三年前的數據大約六、七千人。主要還是五十、六十歲以上的老農居多。」美濃區公所農業課課長楊嘉宏進一步說明從農狀況:「除了老農,不少是四、五十歲的從農者,常見是從前一份工作離開或退休來務農,或是嚮往好山水,想做個『開心農場』;當然也有返鄉的青農。」
美濃農業發展之所以多元豐富,楊嘉宏認為農會功不可沒。「一般老農可能六十多歲,體力要持續從農有困難,就以水稻、紅豆或瓜類輪作,這裡有許多代耕業者,一通電話就可以處理大部分農務,省工,也沒有高成本技術;公糧又有保價收購,或跟農會契作147,老農能安心維持穩定收入。」楊嘉宏再延伸說明,青農有養家餬口的需求,就轉向耕作高經濟作物,像是木瓜、番茄、敏豆之類,除了自己行銷,農會也會協助共同運銷,開創不同通路需求。照顧是全面的。
聊起美濃生活,楊嘉宏也不免俗,請大家先喝杯茶、吃個點心再說,特地為我們準備了客家麻糬搭配地產花生製成的糖粉。「住在都市可能大家一輩子沒去過幾次公所,但在農村,不管有什麼問題都會來找我們。」楊嘉宏笑著說。生老病死、各式補助、對地方庶務有建言,都會先來找區公所,關係緊密。而其實,美濃人與人之間也是。
「美濃可能九成都是客家人。如果你是在地人,聊個三句他馬上可以知道你的哪個親戚是不是誰誰誰,隨便講講都是親朋好友。」另外,生活機能便利,從公家機關到便利商店、手機店、健身房都有,集中在城鎮中心,也不像都市人潮擁擠,這裡生活步調適中,是楊嘉宏喜歡美濃的原因。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