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同意票多卻失敗?陳玉鈴罷免案遭否決 中選會曝原因

子彈呼嘯而過右耳慘濺血...川普遇槍擊周年 盟友談他心境轉變

【濃情農事】美農米:美濃菸葉與稻米的前世今生

「期待擴展稻米耕作面積,打造農企業。」曾毅平說。
「期待擴展稻米耕作面積,打造農企業。」曾毅平說。

【文字 郭正偉/攝影 吳尚鴻】

「作為生產者,你覺得高雄147號怎麼煮最好吃?」愛吃如我,採訪總最愛先問這種事。

燄日高照,曾毅平笑起來,以他綠黃稻作輕輕搖晃的比賽田為背景,世界跟他的表情一樣明亮,「怎麼煮都好吃!但我覺得,最好吃的方法,應該是包裝上寫的。」他指的,是美濃區農會自創品牌、申請商標的「美農米」,特別為高雄147號香米打造獨樹一幟亮橘包裝,上頭就印著烹調法。

圖a最講究的吃米之道需慢慢來。
圖a最講究的吃米之道需慢慢來。

圖b最講究的吃米之道需慢慢來。
圖b最講究的吃米之道需慢慢來。

今年三十七歲的曾毅平,二○二三年以高雄147號米拿下「美濃地區良質米競賽」冠軍,晉身最年輕的美濃冠軍米王;同年在農業部農糧署舉辦的「臺灣稻米達人冠軍賽」中,也以新人之姿拿下「好米組」亞軍。他謙虛表示受到許多種稻前輩、專家學者的協助,才會有這樣的成績。

但,其實不只是曾毅平,美濃區農會契作的高雄147號,自二○一四年起便連年於全國米質競賽中斬獲亮眼成績,在在展現美濃於後菸葉時代「稻業經濟」的成功轉型。

高雄147號香米成為美濃稻業轉型契機。
高雄147號香米成為美濃稻業轉型契機。

帶迷人芋香的在地好米

「其實以前我覺得什麼米吃起來都感覺差不多。但開始契作之後,才發現好像147真的比較符合我的口感喜好。」問到自家種的米好吃在哪裡,曾毅平帶點害羞表示:「我也說不太出來,就是適口性很好,有黏性,但又不像糯米那麼黏,同時粒粒分明。咬起來帶一點淡淡的芋頭香,放涼也不會變得過硬。滿好吃的。」

提起返鄉種稻緣由,曾毅平帶點玩笑口吻坦誠:「就是單純不想在外面上班。」一開始在田間的入門技術,都是從務農的父親傳承而來。「雖然小時候有幫農經驗,但其實都沒有特別的印象。」曾毅平氣質有禮、謙虛,卻又對種植技藝與想法、需求有充分認知與自信:「種稻最簡單。」但他所謂的「簡單」,放大尺度來看,其實也與美濃在地農業發展歷程息息相關。

菸樓林立的彼時風景

過往美濃最為人所知的是畜豬與種植菸葉。

傳統農業時代的美濃平原,常見以「兩季稻、一季菸」方式輪作;兩期水稻,裡作則種植菸葉。由當時臺灣省菸酒公賣局(今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契作與專賣菸葉,在七、八○年代的菸葉經濟高峰期,產量幾占全臺之冠,美濃有了「菸城」之名。

往日美濃曾滿布菸田。 (攝影 孔邁隆/提供 美濃區農會)
往日美濃曾滿布菸田。 (攝影 孔邁隆/提供 美濃區農會)

過往風景總見菸田與菸樓。 (照片提供《月光山》雜誌)
過往風景總見菸田與菸樓。 (照片提供《月光山》雜誌)

創辦「成龍の蔬果」品牌的美濃在地鄉親蕭成龍,分享成長時期在菸葉田間的幫農經驗,「我們現在都會說公務員、銀行員是鐵飯碗,種菸葉對當時的人來說也像是一種鐵飯碗。」幾乎每個種菸葉的人,家裡都會有座菸樓,蕭成龍說,菸葉季從開始到收成,農村總動員,小孩子們也不例外,整土、育苗、製作苗床。「這家做完,又再去幫別人家,賺我們的零用錢。」

菸葉種植、採收皆需要大量人力。收成後,為了及時將菸葉烤乾,菸農還需要二十四小時輪班,以便注意火候、適時翻動菸葉,維持品質。客家「伙房」式家族共同體,因此顯得更緊密,另外鄰里或血緣關係相互合作的「交工組織」,也應運而生,將農村生產效能提升至最大化。

菸葉農務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攝影 孔邁隆/提供 美濃區農會)
菸葉農務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攝影 孔邁隆/提供 美濃區農會)

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出路

長期深耕美濃文化傳承的溫仲良,為我們簡述其中發展:菸葉、肉豬與稻米,曾建構起美濃農村經濟鼎盛實力。只是一九九七年全臺豬隻遭口蹄疫疫情打擊,臺灣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列為疫區;而二○○八年起,政府也在高屏溪推動離牧政策,公告攔河堰上游集水區範圍為「水質水量保護區」,美濃豬隻畜養就此終結。

而菸葉呢?「二○○二年臺灣加入WTO,廢止近百年的菸酒專賣制度。美濃菸葉經濟大概也就結束了。」溫仲良說。臺灣菸酒公司逐步結束菸葉契作,菸葉生產盛況就此走進歷史。

九○年代便預見農事蕭條的在地居民與各界人士,早已提前研議、奔走,為美濃平原在地經濟發展尋找出路。

溫仲良在內的在地人,努力為美濃發展尋新路。 (攝影 陳玠廷)
溫仲良在內的在地人,努力為美濃發展尋新路。 (攝影 陳玠廷)

來吧!用契作稻米突圍

推動稻米產業轉型,公糧種植與品種契作並行,便是其中重要策略之一。

二○○二年起,美濃區農會以美農米為自創品牌商標,經營包裝米。契作稻種歷經台稉2號、高雄145號;二○一二年取得高雄147號技術移轉與品種權,成為現在美農米單一契作品種。

「除了跟我爸爸學技術,農會會舉辦研習,也可以從那邊得到種植的技術與知識。」因此收獲良多的曾毅平說:「研習講師多是高雄農改場的研究人員,我也會課後請教問題,像是該怎麼用肥、用肥的時間點等。有現在這些成績,都是這些老師的協助。」

農會建立健全契作模式,從稻種授權、育苗、收割、烘乾與倉儲,均為高雄147號專用;農會推廣部也積極在契作前舉辦說明會,不定時舉辦講座、研習,協助提升植稻技術,促進稻農相互交流等,「在美濃種稻」的入門才因此變得簡單。

上市即銷售一空的得獎米。 (照片提供 美濃區農會)
上市即銷售一空的得獎米。 (照片提供 美濃區農會)

曾毅平感謝高雄農改場的諸多技術指導。
曾毅平感謝高雄農改場的諸多技術指導。

另外,農民願意選擇與農會契作,還有個重要誘因。「跟農會契作147,收購價格會高一點。轉換成『米存摺』的比率也比較好。」曾毅平解釋。米存摺是美濃區農會獨步全臺首創的「白米寄存」模式,讓農人在需要時,可自行至農會提領高雄147號白米。

「讓稻農能吃到自己種的米,或是送給親戚朋友一起品嚐,是米存摺初衷。」

美濃區農會獨步全臺的米存摺。 (攝影 曾毅平)
美濃區農會獨步全臺的米存摺。 (攝影 曾毅平)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高雄摩鐵遭裝64G記憶卡針孔偷拍 受害者可提告並求償

高雄旗津風箏節落幕 6天吸引13.5萬人次

疑遭欠債放火高雄民宅釀1死 涉案男收押

嘉義縣太保稻米達人選拔 74歲官德利有機米奪冠將進軍全國賽

相關新聞

【鄉間食堂】專注用好吃定勝負的蔬食料理

徐兆麟順手取出胸前掛在圍裙口袋的擺盤鑷子,仔細盯著自己精心設計、烹製的「小樹酪梨蔬菜佛陀碗」做出餐前最後的裝飾確認。「這道菜的發想,來自《中華一番!》某一集有個『特製彗星炒飯』,從天而降整盤綠色炒飯。我就想,我也想做出一盤綠色、會發光的炒飯。」廚師界人稱ChefTim的徐兆麟,擔任蔬食餐廳「小小樹食」的行政主廚,三十六歲的謙和型男如他,頎長身材,語氣、個性透著陽光暖意,帶著童趣笑容介紹店內這款常備招牌菜色。不僅視覺繽紛,也想讓客人吃得心滿意足。「我們的蔬食菜品其實無關宗教,但佛陀碗這名稱的本意就是大眾皆能食用,我想借用這樣的豐盛意涵,期待大家吃了飽足而健康。」

【鄉間食堂】時時有人的料理初心

「我們推廣蔬食的目標對象,是『非素食者』。」位於高雄的「五郎時食」,執行長胡財賓擁有三十餘年料理經驗,讓他深知習慣葷食的客人一聽到「素食」的刻板印象,多半立即揮手拒絕。「有些客人吃到最後才意識到我們是蔬食餐廳,就會對蔬食改觀,以後也就不會這麼抗拒。」胡財賓打趣道:「要是菜單寫『秋葵手卷』、『青椒握壽司』,葷食的客人可能會掉頭就走!」透過「翻轉」,為蔬食開創出新的可能性,顛覆以往大眾長期對於蔬食烹調方法單一、仿素加工食物的既有想法,先從不排斥開始,透過視覺與味覺重新定義蔬食想像,進而品嚐到食物帶來的美好。

【鄉間食堂】叭哩沙喃一廚研

「過了縣境漫長的隧道,就是雪鄉。」即使平原並不降雪,然因隧道之名,川端康成經典的小說開頭,總在車出洞口時浮現腦中、縈繞不已;炙人豔陽天幕下,宜蘭雖非托斯卡尼,但舊名「叭哩沙喃」的三星鄉坐擁絕美洶湧稻浪,並不輸給利古里亞海的波濤。 旅行的一種形式,是味蕾的累積。當廚房裡的精湛技藝,從雲南跋涉緬甸,經過高雄到達京都,再從臺中翻山越嶺落腳宜蘭,會融聚成什麼樣的滋味?二〇二五年於三星雪山山脈下「紀元農莊」旁重新開張的「廚研所」,是主廚江朝富傳奇的人生縮影,誘人尋味。

【鄉間食堂】恰似你溫柔的每一天

「二〇〇五那年,我十九歲,在洛杉磯念UCLA時認識了Mai。」來自加州的Spencer Hudson 體格精壯,留著帥氣的落腮鬍,彷彿哪個我叫不出名字、卻又好生面熟的大聯盟球員;二十年後的今天,他和Mai Bach 在臺北市經營蔬食餐廳「Ooh Cha Cha自然食」轉眼已十二年。 麗日上午才過九點,兩人已在捷運古亭站二號出口左近的店裡,準備好接受鄉間小路採訪。只見Mai在吧檯後方的料理空間準備著食材,Spencer坐在落地窗旁的木椅上,中、英夾雜地與我聊著天,氣氛比預期還來得輕鬆一點。 陽光從外頭穿透大片玻璃,緩緩擴散至整個室內,Mai 隨手扭開音響,播放起淡淡而輕快的音樂。It will be a softday,我心裡想。

【鄉間工藝課】存放生命美好經驗的檳榔葉鞘盒

劉大衛(Yawi Akin)與林駿逸(RahicLa'om)共同經營的「拿鞘 Nature」將在二○二六年滿十年了。曾在淡水開設的原住民部落生活選物店,販售各種部落風格選物,後搬回花蓮專注發展檳榔葉鞘商品;疫情過後的如今,已拓點至日本的京都、神戶、和歌山等地,進而發現日本對各式特殊材質的喜愛,開啟檳榔葉鞘作品輸出國外的契機。倆人深居花蓮鳳林,貼近產地採集每一片檳榔葉鞘素材,以懷抱世界觀的經驗,潛心手作每一樣商品。

【鄉間工藝課】種蕉取絲 織回噶瑪蘭之名

沿臺十一線南下進入花蓮縣豐濱鄉,看到臨海的梯田,就代表來到了以噶瑪蘭族為大宗的新社部落。還沒走進漆成海藍色的「LALABAN新社香蕉絲工坊」,便看到路邊有幾棵香蕉樹,出來迎接我們的工藝師潘靜英說,噶瑪蘭人到哪裡都會種香蕉樹:「我們噶瑪蘭的香蕉樹不只種來採香蕉吃,整棵香蕉樹都可以利用:它的葉子可以包食物或放祭品,乾燥後是阿嬤驅除病魔的法器,莖幹中間的香蕉芯可以涼拌或煮湯,當然還有我們的香蕉絲工藝。」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