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賞味期僅4年 軌道建設變「鬼話建設」?

國發會將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預算分配乾坤大挪移,軌道建設經費大砍半數,受影響的縣市政府跳腳,儘管行政院長蘇貞昌掛保證「一毛都不會少」,但他沒說的是,這些原本寄望靠前瞻預算「金援」的建設,改由年度公共建設預算支應後,勢必導致預算排擠,這正是當初前瞻計畫訂定太過草率的後遺症,「前瞻」保存期限僅四年就生變。
當初政府推動前瞻建設時,主打「下一代需要的基礎建設」,原本八年八八○○億元有一半用來推動軌道建設,如今因時空背景不同,預算分配說變就變;究其原因,不是因為當初規畫有綁樁等非專業因素考量,就是審查不夠嚴謹。各部會為了經費先搶先贏,無視重大工程在執行上可能遇到的問題,等到預算執行率低到不像話,眼看著無法在八年內完工才大轉彎,再找話術來搪塞,「軌道建設變成鬼話建設」。
如果這些軌道建設如此有必要且具前瞻性,當初也編列預算,仍然可透過預算保留的方式處理,以往治水經費就是這麼做。如今國發會將原本要拿來蓋軌道的經費挪來發展五G、AI等數位建設,以及城鄉建設,除了因應國家發展需要,另一個考量當然是配合蔡總統提出的核心戰略產業規畫方向,因為相對於軌道,這些投資都可以在蔡卸任前看到成果。
不過,特別預算編列的浮濫與毫無章法,破壞原本的總預算安排規則,仔細盤點前瞻2.0的預算編列項目,有多少是不符合特別預算所要求的「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國家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及「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等四項特殊情況。
當然,這個源頭在於政府的財政,當政府要用這種方式花錢,財政又沒有餘裕,只能藉由編列特別預算的巧門找錢,維持財政平衡的表象。
如今最該檢視的,是這些原本匡列在前瞻計畫的軌道工程必要性與急迫性,而不是緊急澄清軌道建設的總預算沒有減少。因為一般重大建設的請款高峰會落在中後段,按照政院說法,來不及在民國一一四年前完工的軌道建設,之後將改由年度公共建設等預算支應。
以一○九年度總預算為例,主計總處編列公共建設計畫經費一六四六億元,加上前瞻也才二六○○多億元,當這些軌道工程陸續接近完工時,恐怕會吃掉大部分的公建預算。
當然,主計總處可增加公建預算額度,但除非打破平衡預算、增加政府舉債,否則將排擠其他預算的編列,這都是「為了前瞻而前瞻」種下的惡果。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