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5大人格特質 研究:1類項目得分高 比較有儲蓄的可能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麥克告訴我,他渴望生活有所保障,所以努力賺錢。這似乎可以把他歸類為強迫性儲蓄者。不過,麥克也會花錢,所以我猜安全感並非唯一的重點,他或許也算是自由購買者。年輕時,他一心想賺大錢,讓自己不再需要對他人唯命是從。

當然,麥克可能不同意我的分類。而我也很好奇,他又會給我怎樣的標籤呢?或許是「吹噓折扣者」,畢竟只要有人欣賞我買的便宜衣服,我就會感到洋洋得意。又或許,有鑑於我賺錢的能力遠不如他,他可能覺得我是個「金錢蠢蛋」—這是在較新的金錢態度分類中的一種類型。

本文出自《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
本文出自《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
這類分類法的問題在於,我們通常很難用單一的類型來概括人們和金錢相關的行為。比較好的方法,或許是探討我們的性格特質如何影響我們處理金錢的方式。

舉例來說,我們會發現在在心理學的五大人格特質(經驗開放性、神經質、友善性、外向性和嚴謹性)中的「嚴謹性」項目得分較高的人,比較有儲蓄的可能。此外,像麥克這樣的企業家可能在「穩定」和「獨立」的項目中得分較高。

在心理學的領域中,有個稱為「控制觀」(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描述的是我們是否覺得自己能掌握周遭的世界。企業家傾向抱持所謂的「內控」觀點,相信他們能改變自己的處境;相對地,欠債者則偏向「外控」觀點,認為外在世界很難由個人所控制。

不同影響因素之間的因果關係也很難一一拆解。舉例來說,貧窮也和外控觀點有關。換句話說,假如一個人很貧窮,通常就很難相信自己能控制生命中的事件,會這樣也情有可原。

貧窮的人也比較可能積欠債務。那麼,具備外控觀點的人格特質,是否就比較容易陷入債務和貧窮呢?又或者,貧窮讓人容易累積債務,也因此創造出外控的觀點?

其他研究指出,穩定的外向者面對金錢的心態比較開放、自在,也較少擔憂。雖然擁有這類特質的人在金錢上比較揮霍,同時卻又覺得自己更能掌控金錢。

瑞典的研究發現,在情商測驗中得分較高的人,通常比較不重視金錢,也不認為金錢是權力或地位的象徵。此外,他們也比較擅長判定照片中人類臉部表情所代表的情緒,也更善於處理失敗和挑戰。

相對地,同一項研究發現,愛錢的人較不善於察覺社交環境。他們是因為無法理解人際關係,才轉向尋求金錢的慰藉嗎?或者,是對金錢的興趣讓他們遠離了人群?這類的研究通常都只在特定時間點進行,而無助於判斷因果關係。

當然,我們也僅能得知總體的平均,無法因此預測像麥克這樣的人會如何行動。

雖然麥克很愛錢,但他確實是個熱愛社交的人,也很擅長面對失敗與挑戰。他不認為錢是權力或地位的象徵,但他做事時常以金錢為導向。一個人可能綜合了許多不同的態度,研究能做的,就只是審視數千人後,找出比較廣泛的模式。

舉例來說,教育程度較高的人一般對金錢較不執著。這並不意外,畢竟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更有能力賺大錢。研究也指出,年輕人平均來說較不謹慎理財,而年長者則比較擅長制定和控制預算。

不過,你也一定能舉出很多例外,一定有拚命存錢的學生和揮金如土的退休人士。

(本文出自《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作者:克勞蒂亞.哈蒙德 譯者:謝慈)

相關新聞

主管交辦任務時關鍵不在你會不會?菲女狼:不只看能力還有「意圖」

主管交付任務時 觀察的不只能力還有意圖 寧寕最近帶新人,最常遇到的情況...任務一說明完,對方第一句反應是: 「這不是我之前負責的欸。」 「我不太會做這個耶。」 「時間會來不及喔!」 聽多

兼職跑計程車10年扣除成本賺500萬!小師傅:以前用時間拚錢現在用錢換回人生

目前開的這台小黃計程車,明年就要邁入第十年了,十年來,風吹日曬雨淋,陪我跑了數萬趟行程,扣掉所有保養、油錢、保險等成本,保守估計,這台車至少幫我賺進了500萬元的淨利。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這10

擺脫記流水帳!月光族夫妻靠記帳培養致富思維 消費前思考3件事

從單身到組建家庭,必須跳脫一人飽全家飽的用錢模式,「家庭理財」既要應對柴米油鹽現實,又要處理夫妻間可能的價值觀差異。

領導人一定都很外向、較易成功? 文獻顛覆印象:內向型領導人團隊績效更佳

不光是創業家,人們似乎認為企業領導人大多擁有外向的個性。的確,那些敢於發言、態度強硬,經常要求他人接受自己意見的人,感覺上似乎更有機會成功…

為何存錢讓我們感到痛苦? 財經作家剖析「簡單致富的21條理財金律」

有意義的理財其實很直截了當:那就是定期儲蓄、控制風險、購買一些低成本基金、降低投資成本及費用,同時留意一下稅務問題...

投資要找理財顧問嗎? 商學院教授兩個原因反對 建議「設後不理」即可

當你開啟理財之旅時,「聽專家的」似乎比較輕鬆,直接找一位理財顧問,他不僅可以告訴你怎麼做…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