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輸美商品拚到20%關稅 越南拿到協議卻恐踩進地雷?

彰化至台中近海驚見「超強對流胞」特徵 鄭明典:恐狂風暴雨+冰雹

本地AI手機遭噴「就是笑話」!內行人反點出最大特色:取向不一樣

監測1千個家庭消費行為 學者:用「這2張卡」易衝動購買不健康食物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各位的錢包裡很可能同時有硬幣和鈔票、信用卡和金融卡、電子交通卡和禮券,以及會員卡的點數。但假如我問各位,你現在手上有多少錢,你大概只會計算所有的現金總額。

我們會將現金、卡片和禮券分開看待,所以通常不會合起來計算總購買力。在某些情況下,這很合理。

如果想在酒吧用超市會員卡和一些書店禮券請大家喝酒,恐怕不會有人理你。然而,我們愈來愈常用金融卡或信用卡來買酒了。

本文出自《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
本文出自《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
這麼做很方便,但從理財角度來看,明智嗎?或許不。不過在二十年前,你一個晚上能在酒吧裡的消費上限,就是身上所帶的現金。

即便酒保願意接受,你大概也不會拿支票簿出來,支付離開前點的最後一杯酒。如今,日常的花用和我們全部的財產(至少是活期帳戶裡的)之間的界線已經愈來愈模糊。

我知道有些人認為,買三明治之類的小額支出應該一律使用現金,金融卡用在較大筆的消費,而信用卡只能用於奢侈品和度假行程。

這是對金錢自制的方法。假如能夠避免,我們似乎不應該用信用卡向銀行借錢,買個起司醃黃瓜三明治。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古板和挑剔,但近年的研究顯示,這其實是很好的心理策略。

美國學者花了六個月的時間,監測一千個家庭的食品消費行為。在控制各種因素後,他們發現當人們用信用卡或金融卡付款時,更傾向衝動購買不健康的食物,例如蛋糕或巧克力。

這麼看起來,當我們不需要交出「真正」的錢時,就更容易享受充滿罪惡感的放縱。因此,「無接觸交易」不只可能讓我們的帳戶縮水,還可能讓我們的腰圍變大。

當然,物品的價格愈高,我們愈可能會用信用卡或金融卡來購買,這也不太令人意外。這代表我們不需要隨身攜帶大量現金,而且信用卡還能讓我們用自己尚未擁有的錢來買東西。但這背後還有更多含義。

使用卡片購物時,我們不只更容易下決定,思維方式也會隨之改變。我們更容易忘記自己付了多少錢,也更可能給較多的小費。下面的實驗會提出證明,我們甚至願意為相同的商品支付更多錢。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出自《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作者:克勞蒂亞.哈蒙德 譯者:謝慈)

相關新聞

月薪39K是不是很低?年收68萬夠不夠…女網友自曝收入引爆討論

一名女網友近日在Dcard發文表示,自己在報關行和貨運代理行業共做了18年,目前月薪3.9萬元,年收入(含獎金、年終)約68萬。她坦言疑惑,這樣的薪資「是不是很低」,也想請網友分享各自的薪水狀況,順便

每天多一倍時間!土地婆高效時間管理全公開:做到這「五件事情」

身為自詡「時間管理大師」的土地婆麗娜,近日在短影音中分享自己怎麼靠五個方法,讓原本忙亂的生活變得自律又高效,每天的時間直接多出一倍。 第一招是「四分格法」

遺產還在戶頭、水電繼續扣?律師揭銀行實務:別任意動用亡者資產

蘇家宏律師在短影音中回應網友詢問「存款一直沒有人提領,已經辦理完稅證明了,留在亡者的戶頭裡,繼續扣水電費可以嗎?」 蘇家宏指出,這屬於銀行實務的操作問題。 如果原本的銀行帳戶還沒有關掉,當然是

問「日幣換太多怎麼辦」?神回覆笑翻:送我!要不買吉伊卡哇

日圓暴跌引發換匯熱潮,不少民眾趁低點「歐印」日幣,卻也有網友開始焦慮手上的日圓用不完該怎麼辦。有PTT網友發文直問:「如果失心瘋換了一大堆日圓要怎麼辦?」立刻引來板上熱烈討論,留言五花八門。 許

日圓換匯0.19字頭真的來了!網:用「滿手日幣」見證奇蹟

日圓兌新台幣匯率今早再創新低,台灣銀行現鈔匯率一度來到0.1902,不少民眾搶在低點換匯,帶動全台各大銀行APP塞爆、討論區火熱。 網友們紛紛在PTT分享自己的換匯價,直呼「真的換到0.19了」

高層主管清楚得很但愛裝糊塗!菲女狼:基層員工反而「糊塗中清楚」

你以為他被蒙蔽?其實是揣著清裝糊塗! 前幾天聽盧希鵬老師的演講,他把組織階層講得透徹,我聽起來很有感。 高層主管:清楚中的糊塗 中階主管:清楚中的清楚 基層員工:糊塗中的清楚 簡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