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川普之亂爆美元信心危機 民眾存款上演「棄美從金」?

收賄涉嫌重大…鄭文燦被法官認有串證、逃亡之虞 限制出境再延8月

AI介入後產生1特殊現象 CEO從「美顏相機」看大眾美學與心理學

人工智慧(AI)科技快速發展,AI技術可運用在各種不同層面。(路透)
人工智慧(AI)科技快速發展,AI技術可運用在各種不同層面。(路透)

在研讀完龐雜的美學理論後,我發現自己除了在審美上打開了許多不同的觀察角度,也對人們在群體生活中的社會關係多了一份敏銳的觸角。

尤其在進入數位時代之後,我發現手機上的美顏相機功能,以其優異的攝影效能和上傳社群網站的便捷,讓「按一下」這種美學實踐行動變得更為普及,幾乎成了全民運動。

本文出自《美學修煉》
本文出自《美學修煉》
正如本書開端所言,我的美學修煉之旅起因於熱愛數位攝影,想要透過美學鍛鍊,拍出更出色的好作品,同一時間,手機和通訊網路正在席捲全世界。當大家還沒回過神來,許多人家裡的數位相機已經被遺忘,人手一支的手機裡,塞滿了五花八門無暇細數的相簿。

對於美顏相機這項應用程式的強大功能,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用它拍照,可以讓人覺得自己變美,連年輕族群也喜歡用它來拍人或自拍。

為數眾多的人們習慣隨時用手機自拍,再用軟體略做修飾,讓自己變美變帥,然後PO到社群媒體上曝光。經過一段時間,美顏相機的作用讓大眾逐漸適應,甚至認可經過修飾後的人像是美的。這也是AI人工智慧介入美學後的特殊現象。

許多人彼此未曾謀面,都是靠所謂的「有圖為證」的相片或錄影在網路上相互了解。無論美顏相機最終如何影響人與人之間真實的相處,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繼續使用它,應該都是基於認同美顏相機美學的原因。

到底美顏相機的美學標準究竟從何而來?以下我們就來深究美顏相機的設計者和工程師團隊,是如何將龐雜的美學、心理學和社會學,悄悄融入到最新的科技工藝上,並且逐漸形塑大眾的美學觀。

結合高科技和社會文化理論的美學考量

深入分析觀察後,可以發現,美顏相機在設計之初就大量運用「社會文化理論」,以加強個人和其所處社會文化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個人的觀念、價值觀和行為。在美顏相機設計上,社會文化理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技術與美學理論及心理學交融:美顏相機設計反映了技術與美學理論和心理學的交融。技術提供了實現美顏效果的工具,而美學理論和心理學則決定了哪些效果是被期望和追求的。這種交融體現在軟體設計、過濾器選擇和預設模式中。

2. 貼近社會期望與美的標準:不同文化對美的標準和期望不同。美顏相機的設計會考慮到使用者所在文化對美的具體期望,如膚色、臉部輪廓、眼睛大小等。設計師透過研究這些文化標準來調整美顏功能,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

3. 自我表達與社交認同:在社會化過程中,個人學會如何透過外貌來表達自我和尋求社交認同。美顏相機提供了一種便捷的方式,讓使用者可以調整和美化自己的形象,以符合他們認為理想的外貌標準,從而在社交媒體和現實生活中獲得更多的認同和讚譽。

(本文出自《美學修煉》作者:盤龍William Pan)

美學博士CEO盤龍William Pan
美學博士CEO盤龍William Pan

相關新聞

本想藉由業績「指桑罵槐」…桑卻信以為真!職場啟示:別急著接招

項莊舞劍,意不在舞劍:職場的衝突 先別急著接招 職場上反應快不一定是優勢小心誤入不是要引你的局 最近公司業績下滑,業務主管劉經理在會議上語氣不悅地點名各部門:「這業績,大家都該檢討一下吧。」

不是能力差是公司資源沒給夠…自己永遠沒錯?菲女狼:人不會自省很可怕

不是產品力不夠,不是公司資源不足,是你從沒想過:問題其實在自己身上。

買東西可以零利率都分到最高期?存股哥:債務也會貶值

這個禮拜買了一支新iPhone,用了12期分期零利率,平均每期不到2000塊,現在我買比較高單價的東西,可以分期零利率的話我都分到最高期,主要是使用低風險的槓桿策略讓金錢使用效率更好。 假設我第

不適任還死撐?放錯位置的同事等同癌細胞 整組爛掉前主管快出手!

請不要雇用他們!如果你是帶他們進來的主管,那你等於是問題之一。

管太寬的主管多數其實是怕搞砸!你先讓他放心信任…才能成就放手

管太寬的主管,其實也需要你教他「怎麼放心」。

中年後暴富才是真好命?傳產老闆:年輕時就發生相較守不住財

跟一位傳產的老闆聊天他說:有沒有發現真正命好的,反而是那些40歲以後才真正暴富的;而那些20幾歲就發大財的,10個有9個都已經在返貧的路上了。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