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房價愈漲愈高 她買下新建案交屋後才發現「房屋產權不清楚」

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因眼看房價節節高升,小玉生怕日後房價一去不回,便急著將現有手頭資金投入房地產,在一心急著買房的心理因素驅動下,小玉沒有想太多與研究清楚,便買下了一個剛完工的新建案,並且很快地完成付款、貸款與交屋。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小玉交屋後居然發現,房屋產權不清楚,公設更是毫不符合當初的廣告內容。另外,建商使用的建材品質不佳及施工不良,牆壁出現滲漏水及龜裂情形,樁樁件件都讓小玉煩心不已,她該如何向建商主張自己的權益?法律上又有甚麼相對應的規定可供參考?

其實,買方若購買房屋發生上述或其他類似的情形,可以依照《民法》瑕疵擔保及債務不履行規定,維護自身權益:

(本文出自《投資有辦法,不動產交易救安心》)
(本文出自《投資有辦法,不動產交易救安心》)
而所謂的「房屋瑕疵」即是指,存在於買賣標的房屋上的缺點。而依照《民法》第354條規定:「物之出賣人對於買受人,應擔保其物依第373條之規定危險移轉於買受人時無滅失或減少其價值之瑕疵,亦無滅失或減少其通常效用或契約預定效用之瑕疵。」

因此根據此規定,又可將買賣中的「瑕疵」分為以下三大類:

(1)價值減損:買賣物的價值降低,導致在市場上的交換價值不如買賣契約時所約定,如凶宅、海砂屋、輻射屋等。

(2)效用減損:買賣物的通常效能減損,如漏水、壁癌、海砂屋、山坡地住宅、坪數不足、產權及使用權爭議(二次施工、違法使用)等眾多類型。

(3)欠缺契約預定的保證品質:買賣物欠缺約定時所應達到的功效或品質,如施工使用建材等級與約定不符。

»一般房屋交易時常見瑕疵、注意事項

一般房屋買賣交易上,常見瑕疵及注意事項有以下幾種,說明如下:

1.產權不清: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建商當初收購土地時,產權不清,無法順利移轉給住戶;或是地下室的產權有爭議,例如以少賣多、停車位使用權轉讓等等。因此,購屋時要先看清楚土地建物的產權登記,確實瞭解停車位和車道的產權歸屬與計算方式。

2.坪數落差:不動產每坪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每坪差價核算下來,總價就差很多。實務上也偶有發生,建商坪數計算錯誤,甚至虛灌坪數的情形,因此,若對於坪數是否與約定相符有疑慮時,不妨央請專業丈量人員協助,若發現建物與房屋登記總面積出現誤差,不足的部分,買方也可以請求賣方找補、賠償。

3.施工品質不良:不論是新成屋或是中古屋,經過一定時間的居住使用,若當時施工品質不佳,或超過建商最初保固期,可能會發生房子牆壁龜裂,水管爆管、瓷磚浮凸、瓷磚地板空心等問題,在驗屋時應該一併多加檢查注意,若有瑕疵,第一時間通知賣方進行修繕,若無法修繕,也可請求減價或賠償。

4.漏水、壁癌和龜裂:中古屋最常見的糾紛就是漏水、壁癌和牆壁龜裂問題,老房子難免年久失修,買方看屋前務必睜大眼睛多看幾次,簽約時一定要請仲介或賣方針對屋況詳加確認,對有問題的瑕疵提出修繕或折抵價金的要求。

另外若擔心交屋後不久才發生漏水,買方也可以要求賣方或仲介業者提供一定期間(例如六個月)的漏水保固等服務,增加法律上保護的機制。

再者,常見的瑕疵還有像是公設不足、未完工或違法使用(二次施工)、建物或建材跟原設計不符、凶宅(參考本章第六節說明)、海砂屋(參考本章第六節說明)。

(本文出自《投資有辦法,不動產交易救安心》作者:周念暉)

相關新聞

Andy老師頻道、錢財被整鍋端走!小車:但能力別人永遠都偷不走…是金子總會閃閃發光

Andy老師這些年來養成的能力仍存,在近乎一面倒的網路聲援中,只要持續用心製作出好影片,相信重返往日榮耀指日可待。

退休每月4萬現金流其實夠用!存股方程式:但考慮通膨因素建議繼續投資

退休前收入相對高,自然可以應付較好的物質享受;退休後現金流減少,理應降低物質欲望。只要願意改變生活型態,每個月4萬元應當還是夠用的。

黃金實在太扯…每錢$10,000竟變成便宜價!存股哥:優質資產不用想太多

實在太扯啦!看到黃金台再次開就知道金價再次破紀錄了!過去一個月覺得很離譜的價位,現在看起來又變成相對低點,優質資產就是這樣,只會不斷增值,你過去以為的高點,現在看都變成了低點。

Andy與家寧「情侶到股東」法律在創業中的重要性!律師憶:這集很感動

Andy唱一首歌給女主角,我也很感動,家寧也哭了,有200多萬點閱率...

職場溝通關鍵「話要說得巧」!菲女狼:不會表達就是壞人…話可以直但不能刺

職場現實是——不管你是善意還是惡意,只要讓人感覺不悅,通通會被判定成惡意。

職場裡中階主管都看到的問題…高層為何視而不見?總經理幕僚曝:最好的制衡工具

「明明這是可以解決的事,為什麼高管就是不出聲?」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