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1000萬夠用嗎…通膨2%推算? 雨果:65退休資金可用至96歲!

退休示意圖/Ingimage。
退休示意圖/Ingimage。

退休金該準備多少?1000萬真的夠用嗎?」

我曾寫過一篇『年花費50萬,準備1000萬的退休金夠嗎?』,探討通貨膨脹對退休金的影響。當時的計算結果顯示,若要維持每年50萬元的實際消費力,在2%通膨率下,需要準備1667萬元;若考慮3%通膨,則需2500萬元。

然而,有些網友提出疑問:這種計算方式是以「本金不減損」為前提,也就是讓本金能夠永續產生現金流,達到「領不完」的理想狀況。但若沒有子女,或不打算留下遺產,而是希望將資金在有生之年花完,退休金的準備標準是否會有所不同?

基於這個問題,我重新調整了計算方法,假設:

1.通貨膨脹率為2%,每年生活費用依此增加。

2.投資能穩定提供5%現金收益(如股息或利息)。

3.如被動收入超過當年生活需求,則餘額再投入投資本金;若不足,則需提領本金補足。

4.預設壽命至100歲,確保資金足夠支應長壽風險。

60歲退休 vs. 65歲退休,退休金需求差多少?

60歲退休

初始退休金需求 1150萬元。

退休前9年,每年被動收入足夠支應生活費。

69歲後開始提領本金,資金可支撐至100歲,屆時本金剩餘42.7萬元。

65歲退休

退休時需準備 1064萬元。

退休後4年內,被動收入仍可支應支出。

69歲起提領本金,資金可支撐至100歲,屆時本金剩餘8.8萬元。

如果本金僅1000萬元,則根據通膨調整每年支出:

在2%通膨率下,資金可用至96歲。

在3%通膨率下,資金可用至91歲。

從這些計算可以看出,1000萬元退休金並不代表能「永久領50萬元」的被動收入,而是隨著本金逐漸減少,資金會在某個時間點用完。如果希望資金能支撐更長的退休年限,則需考量:

實際支出可能隨年齡下降—年長後活動減少,消費需求可能降低。

醫療風險與長壽因素—若醫療科技進步,或本身具備長壽基因,則退休金可能需支應更長時間。

投資報酬率變動—5%報酬率是假設的理想情況,實務上仍需靈活調整投資策略。

結論

退休規劃並非單純「存到多少錢」的問題,而是如何讓資金在退休期間有效運用。1000萬元的本金,若搭配適當的投資策略與資金提領方式,在一般狀況下可以支撐至91~96歲。

但若想確保資金能夠更長久、更多保障,除了提高投資報酬率外,也可考慮適度延後退休、控制開支,甚至留一筆額外的應急基金,確保面對不確定因素時,仍能維持穩定的退休生活。

◎本文內容已獲 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報酬率 現金流 退休金 通膨 遺產

延伸閱讀

從90幾變成60萬一坪…竹科工程師撐不起房價了?安娜:賣掉沒賠還賺了600多萬

具俊曄不能用「拋棄繼承」把遺產給大S媽媽!律師:先取得再移轉但有這缺點

0050震撼大降價、代號5位變成6位數、新型態ETF來了! 懶錢包:2025年三大消息分析

00878擁有50幾張每月加薪至少8千! 專家:本金免百萬一般人絕對都做得到

相關新聞

勞退收益分配查詢懶人包!小弱肌:健保卡、手機…2分鐘搞定

新制勞退收益分配完成,勞退查詢懶人包,教你用手機兩分鐘完成查詢... 大家好我是小弱肌;之前小弱肌有教過大家怎麼查勞退收益,3/3新制的勞退分紅也揭曉囉,2024年制勞退基金運用收益為為6989

本想藉由業績「指桑罵槐」…桑卻信以為真!職場啟示:別急著接招

項莊舞劍,意不在舞劍:職場的衝突 先別急著接招 職場上反應快不一定是優勢小心誤入不是要引你的局 最近公司業績下滑,業務主管劉經理在會議上語氣不悅地點名各部門:「這業績,大家都該檢討一下吧。」

不是能力差是公司資源沒給夠…自己永遠沒錯?菲女狼:人不會自省很可怕

不是產品力不夠,不是公司資源不足,是你從沒想過:問題其實在自己身上。

買東西可以零利率都分到最高期?存股哥:債務也會貶值

這個禮拜買了一支新iPhone,用了12期分期零利率,平均每期不到2000塊,現在我買比較高單價的東西,可以分期零利率的話我都分到最高期,主要是使用低風險的槓桿策略讓金錢使用效率更好。 假設我第

不適任還死撐?放錯位置的同事等同癌細胞 整組爛掉前主管快出手!

請不要雇用他們!如果你是帶他們進來的主管,那你等於是問題之一。

管太寬的主管多數其實是怕搞砸!你先讓他放心信任…才能成就放手

管太寬的主管,其實也需要你教他「怎麼放心」。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