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59》想要賺FED降息最高資本利得,美國零息公債標的更有機會!
前幾天,有媒體報導指出:觀察國內6月以來,高股息ETF受益人數逐月降低,而美國十年期公債近期再度來到近5%的高點,投資級債殖利率更來到6%附近,因此吸引市場資金轉進,讓不少投資人又開始「擁抱」債券ETF。
而據相關資料統計,目前最熱門的美債ETF—元大美債20年(00679B),已經追加募集到了第20次,截至11月8日當週為止,投資人數已突破40萬人。
對此現象,就有法人分析指出,近期債券市場受到美國大選影響,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來到約4.5%左右,相當接近美國這一波啟動降息前的4.7%。由於債券殖利率,與債券價格走勢相反,此代表殖利率來到波段相對高點之際,價格就出現極具吸引力的買點。
簡單來說,投資人之前之所以瘋買債券(特別是美債),主要就是考慮當FED降息時,能讓債券價格產生一定的價差。然而,在過去這段期間,儘管FED也降息多次。但令債券投資人倍感挫折與不解的是:債券價格非但沒有因為FED的降息而大漲,反而是頻頻下跌,並沒有讓他們賺到預期的「價差」。
不過,最近筆者注意到,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叫做「零息美國公債」的債券ETF,可能反而更適合「想要短期賭FED降息,並可能因此賺到較多價差」的「小資」投資人。
與過去國內投資人熟悉的,發行期間可以定期收到一定債息的「附息債券」不同,「零息債券(Zero Coupon Bond)」,其實是一種不支付利息的債券。所以,它又被稱為「折價債券」。
正由於零息債券在發行期間,並不會定期支付利息,只會在到期日時,按票面價值(例如100美元)支付給債券持有人。所以,購買這種零息債券持有人,其目的都是賺取其中的價差(也就是「票面價值」,減去「購入金額」)來獲利(請見下表一)。
既然零息債券是「折價」銷售,那麼,它到底有多大的「折價」空間呢?根據熟悉債券投資的怪老子之前的試算,通常20年期的產品,實際價格約可以打到4折左右。但如果是附息債券,實際價格可能只有打9折左右。
為什麼零息債券的價格,可以比附息債券更低?道理很簡單,附息債券的投資人,可以定期享有固定的配息;但是,零息債券的投資人則沒有。且正因為以同一年期標的為例,零息債券比「附息債券」價格更低,自然也就成為想在債券市場中,想要追求更高資本利得投資人的適合選項。
事實上,美國政府並沒有發行所謂的零息債券,而市場投資人之所以能夠買到美國零息公債(國庫券),主要是在美國國庫券發行之後,由國外某些金融機構,將其分拆為「固定付息」與「零息」兩種標的。其中的後者,才是目前國內投資人目前可以買到的標的。
儘管零息債券,可以讓想賺價差的債券投資人,獲得更多的資本利得,但是,筆者也想提醒投資人,在心動並且正式行動之前,更要特別注意以下挑選投資標的的重點:
首先,想要在降息中,賺得更高的債券價差,最好選存續期間較長的債券標的。這是因為存續期間越長的債券,受利率影響的敏感度越大;反之,存續期間短的債券,受利率影響比較小。
其次,零息債券標的多樣,最好挑選違約風險最低的標的。事實上,由於零息債券沒有配息,且與附息債券市場相比較小。所以,投資人較容易面臨相對更高的信用違約風險與流動性風險。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美國公債(國庫券)的風險,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
據了解,國內投資人之前,其實就已經透過券商(複委託)以及銀行(透過券商複委託,或是直接投資方式),買到美國零息公債(請見下表三)。一般美國公債(國庫券)的面額,只要100美元,投資門檻並不高。
但是,只要是透過銀行直接投資(簡稱「直投」)的客戶,基本上都是銀行的高資產客戶,例如「專業投資人」,實際投資的門檻金額都不低。且正由於投資金額不低,所有買賣下單,都必須臨櫃辦理,而無法透過網路帳戶進行交易。
為了服務更多非高資產客戶,國內也有少數一、兩家銀行,則是透過券商複委託的方式,讓對此商品有興趣的投資人,可用較低的投資門檻「入手」。據了解,目前只要面額1萬美元,即可買到單一美國零息公債。且據業者的說法,未來此一投資門檻,還可能降到「面額2000美元」。
只不過,由於銀行銷售的「本息分割」的商品很多檔,每一檔的最低投資門檻,以及追加金額規定也不同。所以,投資人在實際投資之前,都得先了解清楚。
最後,最好「小錢、閒錢投資」,甚至有「長期持有到期」的心理準備。筆者想特別提醒「想賺較高債券資本利得」的投資人:高報酬率,必伴隨有高風險。
因為以投資這種零息債券為例,最有可能獲得極大資本利得的機會,就是賭FED連續降息,債券價格立時飆高。如果沒有,投資人所持有的零息債券價格,應該就會以「平穩」的格局,持續上漲到到期日(以美國公債為例,就是100元面額)。
所以,關於零息債券的投資,除了要牢記以上兩大投資重點之外,投資本金最好是那種「就算全部賠光,生活也不受影響」的閒錢(意思就是:投資本金佔個人或家庭總體資產比重極低),並且有「長久持有到期」的心理準備。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http://swlee0630.blogspot.tw/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