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憲法法庭今午評議結束「未裁判」…適用憲訴法新制?結果曝

從沖繩到地中海,為什麼這些地方的居民壽命特別長?

許智傑成立全國首連署站…推「精準罷免」:鎖定9名中北部立委

代理商拿幌子招攬顧客!小米手機靠定價崛起 卻曾在「線下」搶灘失敗

小米雖靠定價策略成功崛起,但也曾經遭遇過重大挫敗。中通社
小米雖靠定價策略成功崛起,但也曾經遭遇過重大挫敗。中通社

我們說任何成功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失敗也同樣不是。小米當時出現的問題,與競爭環境、公司管理、供應鏈等都有關係,我今天只從定價這個角度來聊一聊。

小米的定價是小米當時成功的關鍵要素。其實所謂「性價比高」並不是單純的低價,同樣的價格性能更好,同樣的性能價格更低,都可以算是性價比高。

小米手機初期顯然並不是性能好很多,更沒法和蘋果手機來比,只能說它和類似手機相比價格更低。

而且小米早期利潤微薄,它的性價比不是靠節省成本節省出來的,而是靠背後的融資和透過對未來的預測計算出來的,只要這麼做有未來,現在虧不虧就無所謂,資本投的也是未來的收益。

(本文出自《顧客價值行銷》)
(本文出自《顧客價值行銷》)
小米的低價,一個是來自對未來的預期,從而可以忍受一段時間的虧損;另一個來自它自有的電商通路,這樣就不必向手機通路經銷商交通路費了。但這個情況2015年之後發生了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這幾年手機行業殺進幾個玩家,比如魅族、樂視、360、一加、錘子等。魅族的副總裁李楠曾經和我聊到手機市場的情況:一加出來鎖定了100萬支的市場,那這100萬支的市場份額就被搶走了,我們很難再為市場創造出100萬支的新增需求。

360出來做手機,不管怎樣都會搞走大概100萬支的需求,樂視又會搶走一部分份額,所以各家發布手機的時機、配置等都非常謹慎,做手機尤其要精打細算。

2014年算是網際網路手機的頂峰之年,銷售量出現了一個天花板,而且又有一些網際網路手機的友商殺入,結果小米的份額就被搶了一部分。

第二,因為前幾年線上賣手機賣得太好,導致小米完全沒思考做線下的事情,發現問題的時候已經晚了,而線下的銷售能力又不是一天能做出來的。雖然在 2014年之後的兩年小米也在建設線下通路,但銷量幾乎沒有增長。

還有個問題就是,即使小米重視線下,也很難透過傳統的手機代理通路銷售。因為小米的毛利太低,給通路的分佣沒有吸引力,所以線下代理商常常是拿著小米的幌子招攬顧客,顧客進來還是想方設法賣給他們別的手機。

很多經銷商知道,賣一支小米只能賺100元,賣一支別的手機就能賺500元,他們當然沒有動力去賣小米手機。

第三,三星這兩年在中國市場開始走下坡路,但三星手機定位一直在3000元以上,而小米基本是在2000元以下,所以三星的份額雖然讓了出來,小米卻沒有對應的機型來補位,結果華為、OPPO 和 vivo 接棒,沒有小米什麼事。定價問題確實事關大局,當初破局的優勢,這時反倒成為掣肘的劣勢。

第四,2015~2016年小米供應鏈出了問題,產品供應特別緊張。

第五,隨著友商水準的提升,小米手機在2015~2016年產品力相對下降,沒有推出特別拿得出手的機型。

小米手機過去一直延續低於2000元的主流定價,不僅難以建立線下銷售的優勢,加上成本的限制,這種定價也很難支持它開發更高性能的手機。

接下來,小米有兩個重要的動作。

(本文出自《顧客價值行銷》作者:小馬宋)

相關新聞

「通膨跟人口高齡化」2個社會結構重大變遷! 達人:不投資只靠工作將一路做到老死

最近幾年的台灣,出現兩個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遷,分別是通膨加劇以及超高齡社會,先分別簡單說明一下近況。

三個「窮人特徵」…沒時間觀念、過於關心他人、精緻窮! 阿格力:趕緊改掉

時間就是金錢,假設...花時間去排隊為了省錢,但省下來的錢可能都省不到基本薪資;尤其有些人還去代排,假設領個一兩千,可能跟基本薪資算換起來也沒有比較賺。

出社會14年…32歲存款900多萬!資產「3部分組合」曝光:工作儲蓄約288萬

目前淨資產九百多帳上獲利150+150萬這幾年領的股利,14年總投入本金約六百多,當累積到一定的本金跟張數,現金流會更有感!每一步的努力都是在對未來奠定基礎。

朋友想買房直言「蛋白區」壓力還好! 板橋平民女驚:竟然是大直或內湖?

信義區俏千金的世界,果然不是我這個板橋平民女所能窺探的。

吵架要如何贏? 達人教戰別急於自證:開口心法以「你」取代「我」

吵架要怎麼贏,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千萬不要拚命「自證」,尤其是被他人誣陷時。

父母真正的愛…不是幫小孩贊助留學、付買房頭期款!小車:是顧好身體跟存養老金

父母真正的愛,不是將錢花在讓孩子比拚物質、大秀才藝、贊助留學、幫他付買房頭期款,把錢留給自己,存有餘裕的養老金,並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就是對子女最大的恩賜。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