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有錢體質」嗎...有錢人獨有3理財SENSE 看看你中幾項?

小花平台保險+提供
小花平台保險+提供

雖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你知道存錢的重要性,但是你知道如何才能快速存錢,並培養屬於自己的「有錢體質」?關於這個問題,相信是許多人都很看重的能力,只是可以確實做到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其實就是你想的和有錢人想的不一樣,你所欠缺的正是有錢人的理財SENSE。

以下小花平台為讀者整理有錢人3個獨有的理財SENSE,看看你與他們有什麼相似點或是差異點:

獨有理財SENSE 1:有錢人身上的錢包、紙鈔都是乾乾淨淨,很少會有磨損或是破爛不堪,幾乎就像全新的一樣。

這點與小花平台提出的「做好錢包管理」主張不謀而合:錢包不要放現金以外的其他東西,尤其雜物最好不要放入錢包,養成固定收拾的好習慣,也不要忘了定時將用不到的發票和收據丟掉,有效幫助錢包「減肥」,「整理錢包很重要,讓金錢有個舒適的家(錢包),不讓金錢偷偷地溜走!」

延伸閱讀:《專題報導》做好錢包管理、從生活小動作做起,不怕通膨怪獸來襲!

延伸閱讀:你知道錢包要定期汰舊換新?專家教你3 STEP做好錢包管理!

延伸閱讀:農曆新年伊始 理財從整理錢包做起,3小竅門教你輕鬆留住錢!

獨有理財SENSE 2:知道上個月把錢多花在哪裡,就盡量在這個月少花點錢或是亂買東西,也能避免月底吃土的窘境。

別忘了理財最重要的第一步:先學會「記帳」!不論使用手機APP或是紙本記帳本,都有助於清楚了解自己的金錢使用流向、跨出理財的第一步;以小編為例,自從開始記帳後,總算知道錢花到哪裡去了,尤其治裝費和娛樂費確實花費不少……,在揪出這個財務漏洞後,開始調整個人理財習慣,每個月逐見盈餘,彷彿拉近與「富」的距離、也慢慢變有錢了。

延伸閱讀:《專題報導》看平凡粉領族勵志理財小故事:年存20萬、預計35歲買第一間房

延伸閱讀:《專題報導》每天不間斷記帳、省1杯咖啡錢,真的存得到錢?「Yes!」

延伸閱讀:有錢人如何記帳?掌握Step 4不再總是買了又後悔!

獨有理財SENSE3:在衝動購物之前,先想一想、把自己的理智拉回來一點,反覆試問自己:「我是真的需要它?」

最後一點要提出的有錢人獨有理財SENSE:在每一次購物之前,一定思考再思考!

不知讀者有沒有發現,愈是有錢人愈是節儉,也愈來愈有錢,就像香港首富李嘉誠看待1元的故事「可以花錢,但是不能浪費!」以小編為例,現在的理財態度與以往很大的不同是,在衝動購物之前,都會先把自己的理智拉回來一點,即便是真的非常想要那個商品,也會先在心裡不斷地問自己:「我是真的需要它?」最後,每每都是因為這樣的反覆思考,就讓想要購物的慾望不了了之,不知不覺也省下了不少錢,現在小編也非常喜歡這個方法呢!

延伸閱讀:李嘉誠:「有一種錢你花得愈多也賺得愈多!」聽聽有錢人怎麼想?

延伸閱讀:富者恆富,貧者恆貧?人過中年一定要知道的4種富習慣!

延伸閱讀:1年克制購買慾望讓她存了50萬元、瘦了13公斤的「不消費實驗」

▌原文出處:

看看有錢人獨有的3理財SENSE,你也中了嗎?

理財 減肥

相關新聞

一堂5億高中生之死的「遺產規劃課」…身故保險金要課遺產稅?專家揭關鍵:計入所得或遺產

5億高中生之死,讓社會大眾上了一堂「遺產規劃課」,也凸顯出預先規劃的重要性。不過,關於遺產,許多人最疑惑的就是「保險理賠金是否算遺產、要課稅嗎?」

並非離婚後都能有贍養費!該怎麼拿到更多錢、讓金額最大化?

受到新聞媒體的影響,大家常常以為離婚後可以跟對方要求鉅額贍養費來確保下半生可以不工作又不愁吃穿。但其實那些錢極有可能是雙方簽字離婚時,在離婚協議書上自行約定而來的,或是請求「剩餘財產分配」而得到的數字,再不然就是外遇提告的求償金額。

遺產沒繼承財富反變「父債子還」! 律師提3關鍵:修法後提訴訟可免還

一位女老師, 21年前父親過世後,不知道父親欠債490多萬,繼承後遭銀行扣押薪水長達18年(銀行扣走約638萬多元,還沒清償完),女老師提出訴訟,被法院判決不用再還,可上訴。

「勞保級距」提高至天花板方式曝光! 專家:4種身份有不一樣的規劃

穩定提高勞保級距,甚至快速提高?本身收入不高,也能讓勞保領到天花板。

遺產私生子女贏了訴訟也可能拿不到! 律師曝:但「這件事情」無價

即便法院最後判決確定,陳子婷「可能」無法繼承吳火獅的遺產,因為吳火獅的遺產可能已經分配給其他繼承人,加上法律上規定,非婚生子女認領之效力,不影響第三人已得之權利。

遺產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姊妹怎麼分?「一圖看懂」順位與應繼分規定

在發生繼承事實的時候,作為「當然繼承人」的配偶是一定可以繼承的。而除了配偶之外,法定的繼承順序就決定了誰有資格分配遺產,民法上繼承人的四個順序分別是...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