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標記的里程永遠開不到?他破解:「打折」算出實際續航

為什麼電動車標示的續航里程你永遠開不到,這中間到底是有什麼「貓膩」,還是另有隱情?
YouTube頻道《全民瘋車Bar》介紹三種測試里程的方法,還教消費者用打折的方式可以計算出更精準的實際電動車里程數,以及用回推電池容量的方式,交叉比對,可以有效的判斷出日常用車最貼近實際的續航里程。
以下為影音內容:
講到電動車,除了價格其次應該最關心能夠跑多遠,也就是續航里程有多少;今年在台灣發布了相當多款的全新電動車,車廠也發布了續駛里程數據提供參考,不久前TOYOTA bZ4X的續航里程出來,引起軒然大波,官網打出626KM的續航里程,但是實際跑起來大概只有300多公里。
奇怪!這些公告出來的數據,消費者的右腳超厲害很拿捏力道,但怎麼踩也都永遠踩不到,難道這當中有廣告不實嗎?還是誇大?還是中間有什麼隱情,又或者是車廠的非戰之罪。
灌水灌很大的NEDC
NEDC(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 新歐洲駕駛循環
雖然名字有個「新」字,但這套標準可新不了,創建在80年代,最後的更新也落在1997年,很久很久以前了。
測試的方式在室內的實驗室,溫度設定25度,透過機台上的阻尼滾筒模擬不同行駛的路況,像是市區、郊區等,再搭配前方的風扇,營造不同車速效果。
NEDC測試均速:34km/h
單次循環:20min
測試距離:11KM
測試的期間不會使用到車子上面的任何電子設備,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有人這樣開車,畢竟開空調或者大燈,對於電耗表現影響很大,所以NEDC測出來的數據跟實際上路使用起來肯定會有落差。
但是數字測出來就相對漂亮,所以有些車商即便有送測其他的測試數據,但還是特別愛用NEDC來做宣傳文宣。
但這樣做不是一種廣告不實嗎?完全相反,因為完全合乎規範,因為台灣經濟部能源局明文規定,油耗數據是一律使用歐規測試標準。
那既然NEDC這麼違背現實為何不廢止?因為NEDC的好處就是簡單方便,進實驗室的時間也很短,而且設備相對的便宜又簡單,好推廣不容易出錯,不論誰來操作結果幾乎都會是一致的,所以早期也被世界廣為使用,但是這項測試的規範,在歐洲已經被WLTP取代了,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使用的參數「太荒謬」!
最常聽到的WLTP
WLTP(World Light Vehicle Test Procedure) 世界輕型乘用車測試規程
在2019年的時候推出,基本上現在每台新電動車都會標註WLTP。
測試標準雖然同樣在實驗室內,但是所設定的參數,比NEDC還要考究多了,它會根據電動車不同的功率、重量比,再做分級、再進行測試,同時加上低中高以及極速,分別測試之後再取平均。
測試時間也會比較長,讓整體測出來的數據,會比NEDC更為貼近實際使用狀況。
WLTP測試均速:46km/h
單次循環:30min
測試距離:23.25KM
但看到上述數據,時間也就30分鐘,距離約20幾公里,雖然比NEDC更為嚴謹,但離實際使用上面還是有一段的落差,如果NEDC的評價是「太荒謬」,那WLTP也是「普通荒謬」。
老美看不下去的EPA
ERA(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即便同樣在實驗室進行,但車子充滿電之後,要先靜置一個晚上,才會上測試台,重點是還要跑到完全沒電為止。
不像NEDC或WLTP跑個20分鐘,車子都還沒熱,或頂多半小時,就可以下來喘口氣。
另外連環境溫度還會模擬路況,整個電力系統的負載等等,全部都要納入測試的考量範圍,打造出高擬真的用路環境,所以得到的數據就會相當接近日常的使用情況,甚至使用者還有機會踩出比EPA更亮眼的續行表現。
雖然最終的數據很值得參考,但EPA也有其缺點,那就是實驗既複雜又耗時,而且只有美國在使用。
如何破解續航話術
如果數據是使用NEDC的話,實際使用的里程就差不多打個7折。
使用WLTP的話,就是打個8折。
EPA的話,就打9折。
另外還可以透過回推電池容量來計算:
計算的電量單位就是kWh(千瓦小時),kwh為1kw(冠)功率使用1h(小時)所消耗的電量,也就是1度電目前最常見的電耗表示單位為「km/kWh」。
目前普遍市售的電動車,每度電平均差不多約莫4到6公里不等,每台車都不同,這是普遍所抓的一個數字。
可以取中間值,一度電跑5公里,把電池容量總換算出共有幾度,再乘上5(公里)之後,就可以得到大概的實際里程數。
總結
就台灣而言,根據110年版本的車輛油耗指南表示,電動車NEDC跟WLTP全部都被認可,所以有些車廠標示NEDC有的卻是WLTP。
但是不管怎樣,只要認出是透過哪個方式測試,且用上述的打折和電池容量回推方法,就能更精準地推算這台電動車,它實際的續航能力怎麼樣,讓購車的時候,不至於掉進廠商的文字陷阱裡面。
◎本文內容已獲 廖怡塵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