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懂財經新聞?先看「壞消息」4關鍵決定你賺或賠

圖為投資人閱讀財經新聞示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圖為投資人閱讀財經新聞示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許多投資人,為了掌握最新的產業經濟趨勢,常常喜歡參考新聞消息來操作,然而他們卻多是只見表面、未解真相,進而做出錯誤投資判斷。華爾街美銀證券前副總裁、國際金融專家的陳思進,就用他的專業,結合華人思想和歐美視野,教讀者正確解讀財經新聞,避開資訊陷阱、找到賺錢門道。

首先,在當今社會,除非你的生活能夠遠離金錢,否則不管你喜不喜歡,人人都需要關注財經新聞,不僅要關注國內的,更要關注國際的。因為這些年來地球越來越小,全球經濟已一體化,也就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裡,任何地方發生的財經事件,都可能間接或直接影響到你如何理財,或者說得更明白一點,直接關係到你的錢包大小。

然而,每天,甚至每時每刻,財經新聞都鋪天蓋地,究竟我們該關注哪一些呢?

記得剛到美國時,我留意到,那時中國國內播報的新聞,一般都是喜訊或好消息,而在美國電視所播報的新聞,尤其是新聞快報(Breaking News),不是殺人就是放火,不是搶銀行就是偷車,而財經新聞則不外乎是失業率又提高了,或是股市又下跌了。

於是在大眾傳播學的課堂上,我忍不住請教了教授。他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現在處於和平年代,社會穩定是常態,這樣的新聞可以忽略不計,只有殺人、放火這類非常態事件,才會被當作新聞報導出來。新聞就是要報憂不報喜,因為喜本該是常態,不足掛齒。」所以美國有一句俗語:「沒有新聞就是好新聞(No news is good news.)!」

其實看財經新聞也一樣,大家應該要特別留意壞消息,「好消息」則根本不用去聽,因為「好」是常態、是應該的,例如:生產力提高、GDP和平均每人所得都提高。在一個和平的社會中,達成這些是應該的。同時,任何事物都該一分為二,即使在「好消息」中,我們也必須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到其「壞」的一面。

以此來推論,我們對於「壞消息」就更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了。也就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準備」(Wishing for the best, preparing for the worst.)。多年來,美國人好日子過慣了,變得太樂觀了,他們「抱最好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

他們不懂何謂「積穀防饑」,更不明白什麼叫未雨綢繆,他們平時的積蓄最多只夠花3個月,也就是「中產階級離窮人只有3個月的距離」。因為銀行的房貸只要違約3個月,房子就將被投放到市場中去法拍。於是金融危機一來,有幾百萬「樂觀的美國人」失去了家園,給我們上了一堂具體生動的課。

那麼,我們如何來讀懂財經新聞呢?

如前所述,美國的新聞,特別是新聞快報中不是殺人就是放火。剛進華爾街時,我的直屬上司被法院隨機挑中,當選為一起殺人案的陪審團候選人(在美國,每一位公民都有做陪審員的責任,一旦被挑選就必須去,可能十天半月不能上班,但公司不能扣薪資)。沒想到隔了一天,他就回來上班了,說是沒有被選上。因為那個嫌疑犯是西班牙血統的南美人,而我的直屬上司也是西班牙裔,需要「避嫌」。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屁股決定大腦,立場決定觀點」。

我的直屬上司落選了,閒聊時問起陪審團的篩選過程才知道,挑選陪審團人選,一般來說有兩類人是選不上的:一類是高學歷的「菁英人才」,包括博士、專家和教授;另一類尤其重要,他們不能和嫌犯扯上任何關係。

舉例來說,假如嫌疑犯是古巴人,那麼古巴人(甚至古巴裔)就選不上了,唯恐陪審團成員嘴下留情;如果嫌疑犯是伊拉克人,那麼伊朗人也選不上,生怕你會借機公報私仇。

第二類人選不上可以理解,但為何高學歷的菁英也不能當選陪審員呢? 這就是英國制定的普通法(Common law)的基本原則,陪審員只要有常識(Common sense)即可。這是多麼合情合理的原則啊!因為專家、學者和教授的大腦太複雜了,研究的問題太艱深了,往往反倒失去了常識。

舉例來說,在中國的法律中,蓄意殺人就該償命,這是文盲都知道的常識。那麼現在要問:故意殺人犯該不該判死刑?只要被問及的不是殺人犯的母親,通常應該都會回答:「該殺! 」絕對不會說什麼因為狂熱式犯罪可以獲輕刑;也絕對不會為殺人犯去求情;更何況還要分析殺人犯為何會成為魔鬼? 他為何超越了倫理底線?如此簡單的一個問題,至於這麼複雜嗎? 殺人償命,就是那麼簡單。

其實讀懂財經新聞和甄選陪審團的道理是一樣的, 第一:用常識去判斷,第二:對新聞中發表觀點的人做一些背景調查,看看此人是否有「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來加以判斷,該正聽,還是反聽,抑或根本就不能聽。

這裡可以借用巴菲特的名言:「幾乎在任何領域,專業人員取得的成就明顯高於門外漢,但在金錢的管理上往往並非如此。」

現在,主流對於財經金融的分析似乎已經失去了常識,而我在所有文章裡都有一個「核心」,就是化繁為簡、返璞歸真,回歸常識。如果非要提高到經濟理論上來說,也應該回歸到傳統經濟學。這些年來,好多金融專業人員失去了常識,已經被自己設計的遊戲規則弄得暈頭轉向了,金融危機一個接一個。傷及的絕大多數是普通人。

那麼普通人要怎樣投資,才能確保自己的財富不受侵蝕? 要說明這個問題, 首先必須弄清楚投資和投機的區別。只要明白了投資和投機的區別,閱讀財經新聞的時候,也就不會那麼容易去跟風操作了。

舉例來說,我們常常會聽到周圍有人傳言,某某人前幾年買了一套房子,這些年漲了好幾倍;某某人炒股半年買了套豪宅;某某人前些年購入的黃金,這2年又漲了2倍。真羡慕啊!那就趕緊跟著上吧?且慢!當你明白只能靠價差賺錢(如低買高賣,或高賣低買)均屬於投機的話,你就不會跌入「從眾效應」中。因為投機市場是十個人進去,一個人賺,二人打平,七個人虧(二八法則在金錢上成為一二七定律, 編按:二八法則指的是,社會上80%的財富多集中在20%的人身上)。正因為前面炒作有人大賺,假如輕易的盲從人云亦云,就將陷入騙局導致投資失敗,成為最後的傻瓜!

那麼投資和投機的區別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投資的收益是來自投資產品所產生的財富;而投機的收益,是來自於另一個投機者的虧損。換句話來說,投機是一種零和遊戲(不計算交易成本和稅收,虧損的錢和賺取的錢之和為零)。

《看懂財經新聞賺錢門道》。圖/樂金文化提供
《看懂財經新聞賺錢門道》。圖/樂金文化提供

假設你買入一個金融產品後,不管是股票還是債券,抑或是房子,只要是希望報酬來自於買賣時的不同價位(做多時先低買、後高賣;做空時先高賣、後低買),就屬於投機;而如果你是指望這個產品能不停的產生收入(例如:上市公司生產出來的財富),比如股票的利息分紅(歐美股市中絕大多數股票都有分紅)、債券的定期票息(Coupon)或房租收入等,這些就是投資,不屬於零和遊戲的範圍。

總而言之,想要看懂財經新聞, 首先要特別關注「壞消息」;其次,看清楚是什麼樣的「專家」在說話,有的話要聽,有的話不能聽,有的話只能反著聽; 第三,看財經新聞時要能分清什麼是投資、什麼是投機,盡量多投資、少投機,多學投資、避免投機; 最後,回歸常識,第一個感覺不可靠,基本上就不可靠,聽上去太好的,一定是假的。

(本文摘錄自《看懂財經新聞賺錢門道》,樂金文化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股票 華爾街 理財 債券 豪宅

延伸閱讀

這檔「概念股」我該追嗎?達人曝好標的3特徵

「股市小白」不想被割韭菜? 神秘股神:進場前務必先做這動作

股神光環下...也是「華爾街岳不群」?他揭巴菲特背後祕密

有錢人都在做卻沒有說的秘密! 快戒掉這些「理財壞習慣」

相關新聞

朋友變胖自己體重增加的機率竟高出45%! 研究:收入也受到交友圈影響

你知道嗎?你的收入可能會受到交友圈收入的影響,這是根據一項科學研究所得的結果!該研究分析了肥胖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性質與程度:如果你有朋友變胖了,未來的2至4年內,你的體重增加的機率將高出45%;而且更令人震驚的是,如果你朋友的朋友變胖了,你的體重增加的機率同時會增加20%,意即不認識朋友的朋友也同理可證。

5億高中生墜樓…反思如何讓孩子繼承?專家:沈殿霞2.5億遺產女兒35歲才能動用

沈殿霞運用遺囑加上信託,來保護女兒的財產。她運用信託,規定女兒在35歲之前只能拿到每月的生活費,35歲之後才能自由支配全部遺產...

公婆「買房給小姑」卻要丈夫幫忙出錢付房貸? 律師:法律來說首要先扶養子女

從法律來說丈夫賺的錢首先要扶養子女、妻子,父母本身有錢的話,丈夫所給的錢是錦上添花,並不是雪中送炭,要量力而為。

「張榮發遺囑」預立也沒用? 律師:有效或無效對張國煒的差距會是100億

如果遺囑有效,張國煒可以拿到約140億元,其他大房的子女只能拿到約20億元。

有錢人採買日用品和外食消費一定較高? 統計:花費額都低於一般家庭

大多數美國百萬資產家庭的生活方式與一般人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不同。他們努力工作、並且有智慧地管理資金與有效率的管理時間,如果你能學習他們充滿紀律的生活習慣(包含精打細算與正確地投資),一般人也有機會成為百萬富翁。

繼承5億遺產…高中生結婚後2小時就墜樓! 律師:照規定配偶可取得一半

高中生的媽媽就質疑,兒子的配偶(同性配偶),運用目前男生與男生可以結婚的規定,辦理結婚登記,成為他兒子的配偶,未來就可以取得5億遺產的一半…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