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功課不是考卷!為何越到五十歲,反而才開始真正活對?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多數人來了又走,一輩子不明所以。錯過了人生真正的課題,也錯過了自我覺醒的時機。當我們忙著追名逐利、計較得失時,是否曾停下來問自己:這一生的功課是什麼?是否已經完成了該修的項目,還是只是循環著慣性的煩惱?

我們不是來比賽的,也不是來應付考卷的,而是來學習、修正、完成一段與靈性有關的旅程。

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張明志在《隨時放得下的功課》中指出,人生不是憑努力就能掌控的一場競賽,而是融合命定與自由意志的修行過程。從出生的那刻起,我們便受到形體、家庭、環境的束縛,進入命運所設定的軌道,開始做自己的功課。

張明志強調,人生的「一命、二運、三風水」中,命是預設條件,運是變動潛能,而真正的自由,是在變數中做出覺知的選擇。人生如同行舟於大河,有人平順、有人成逆水,方向雖難控,但行動與選擇,決定我們能否靠岸。

他提醒,大多數人來去匆匆,一生並未意識到自己肩負著什麼樣的修行與使命。若只在世俗中汲汲營營,最終可能空留遺憾。反觀那些能在困頓中轉念、在艱難中修心的人,即使能力不大,也能完成重要功課。

「功課不分大小。」他指出,能力小者不需追求高位,只要不貪、不瞋、不癡、慎獨守正,就是一種修行。而能力大者,面對的挑戰與誘惑也大,若無覺察,容易偏離初衷。這並不是懲罰,而是成長所必經的考驗。

命運的安排看似不公,但因果從不偏頗。張明志引用佛法觀點指出:「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許多惡業未必馬上顯現報應,卻終將回到自己身上。因此,修行不是理想主義,而是為自己累積福報、避開業報的自我保護。

他提醒:「不要有不相配的非分妄想。」過多的福祿、非分的祿位,往往潛藏著禍因。我們應在自己的角色中安住,老老實實地做好分內的事,就是自求多福。真正的修行者,不在廟堂、不在深山,而隱於市井、默默為人解憂。

佛性人人皆具。六祖慧能說:「般若之智無大無小之分,智人、愚人之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張明志強調,真正的修行不是比誰更高尚,而是誰更願意面對自己、修正自己、累積善業。

圖為《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圖為《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到了五十歲,許多人才真正認識自己,也才有能力調整方向。他認為,人的功課是階段性累積的──先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而這裡的「治國」不一定是做大官,而是對社會有所貢獻,不造惡業,便是良民;發揮所長,便是有用之人;累積智慧、修正習氣,便是高標之路。

他總結:「人生功課不在名利得失,而在是否曾明心見性。」這不是空談,而是能在現實中落實的修行。真正得道之人,不靠外求,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累積覺察力,將功課做深、做透,自然能撥雲見日,走向自在圓滿。

※本文節錄自《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一書,時報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相關新聞

「被愛」的孩子更會愛人!父母如何相愛 影響孩子未來如何對待自己的伴侶

你們覺得,孩子對於「愛」的認知基礎,是從哪來的呢?

《我,沒有極限》:別再讓「平凡」限制你!突破那條把「還行」跟「偉大」區分開來的界線

成為偉人並沒有先決條件。你可能是被一群狼養大,可能在三十歲時無家可歸、大字不識,可能在四十歲時從哈佛畢業;你可能是這個國家最有成就的大咖之一,但你試著征服一個新領域,依然比你認識的其他人還要飢渴又努力。這一切的起點,是「決心去看看自己已知世界的外頭」,超越你所在的街道、城鎮、州或國籍,超越文化和身分。只有這樣,真正的自我探索才能開始。

《我,沒有極限》:把內心的話錄下來 從創傷與恐懼中挖到「力量金礦」

許多人在日記中寫下最黑暗的時刻,希望能從倖存下來或正在努力克服的事情中獲得一些力量。我寫日記的習慣已經持續了多年,但這種事是有分等級的,「書面日記」只是入門款。「錄音日記」更具互動性和存取性,對心靈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明明有實力 為何總在面試中被淘汰?演說教練揭破關鍵盲點:你沒說進HR心坎裡

「我已經面試了十家公司,可是依然無法獲得一個offer。」小張失落地說。他擁有完整的市場部主管資歷,履歷漂亮、經歷紮實,卻在面試關卡連連碰壁。演說與口語表達訓練師劉仕祥在著作《深度溝通力:最紛擾的時代,練就最會說話的自己》一書提到,問題不在經歷,而在於他沒能透過語言展現自己的價值。「無論你有多厲害,如果言語無法打動HR的心,你一樣會被淘汰。」

你的善良正在殺死你嗎?給高敏族情緒自救的四大練習:別讓慈悲成為負擔

「你真的在幫助別人,還是把別人的煩惱硬塞進自己心裡?」有些人天生感官敏銳、心思細膩,特別容易感受他人的痛苦。明明出發點是慈悲,卻常被情緒拖著走,心像被苦水泡過一樣,總是無法放鬆。

睡滿8小時還是累?從疲憊中解脫:掌握慢性疲勞症的成因與改善方法

「我睡足八個小時,但還是覺得好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這麼累,即使我什麼也沒做。」、「我的疲勞已經影響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品質,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長期疲勞可能是警訊,慢性疲勞症候群(CFS)是一種常被低估和忽視的疾病,其特徵之一是持續的疲勞,無法被休息緩解。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