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LINE免費貼圖5款!2款免任務爽用到年底 還有侏羅紀、團購+1圖案超好用

春哥侃陸/軍方刷存在感?3事件看中國審慎對以伊衝突

揭郭昱晴「万老師」微博關注中國公安 國民黨:誰是台灣雜質?

為什麼常常內耗?我被自己情勒了嗎?辨識「自我勒索」的四個敏感點

有時候,我們自責:「是不是自己做錯什麼?」、也有時,我們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太敏感、太退讓、太心軟?」。我想說,除了辨識「被他人情勒」,我們其實也常被「自我勒索」。 示意圖/Ingimage
有時候,我們自責:「是不是自己做錯什麼?」、也有時,我們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太敏感、太退讓、太心軟?」。我想說,除了辨識「被他人情勒」,我們其實也常被「自我勒索」。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廖莉彣(諮商心理師

今天在馬偕醫學院和學生們有場溫暖、深刻的互動。我發現,大家說起「被情勒」的經驗都很快,來自自己、或身邊人的處境。

其實大家的心裡面也都有種好奇與疑惑:「為什麼我們容易陷入被情勒的處境?」

當我們開始問自己這個問題時,往往來自某段關係互動中,我們內心感到恐懼、罪惡、自我內耗。

有時候,我們自責:「是不是自己做錯什麼?」

也有時,我們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太敏感、太退讓、太心軟?」

我想說,除了辨識「被他人情勒」,我們其實也常被「自我勒索」。

——

辨識你是否在「自我勒索」的四個敏感點:

• 你是否太想當個「讓人舒服的人」?

你害怕衝突、不想造成困擾,總希望關係順利、氛圍和諧,因此習慣壓抑情緒,強迫自己「表現得成熟理性」。但這份壓抑,往往讓你忽略了自己的委屈與需求,於是你內在的小聲音開始控訴自己:「你怎麼又軟弱了?」

• 你是否總是「付出很多」?

你心裡有個標準:「我應該可以再撐一下、再做多一點」,就算身心已經疲憊,也不太願意承認自己需要幫忙。當你期待某種回饋卻未出現,會對自己更苛刻:「是不是我做的不夠,才不值得被回應?」

• 你是否「太能理解別人」,卻少問自己要什麼?

你太擅長站在別人立場,甚至習慣優先處理他人需求,但在這過程中,你逐漸模糊了自己真正的感受與界線。有時候,你不是被對方綁住,而是自己無法允許「先照顧自己」。

• 你是否「太在意別人怎麼看你」,而無法誠實面對自己?

你有很強的責任感與主導欲,想確保事情走在對的道路上。因此當出現不對勁,或外界沒有及時的認可時,你內心小劇場的審判就開演:「是不是我哪裡做不好?我是不是讓人失望了?」這些聲音持續加壓,讓你陷入更深的自我質疑迴圈。

——

寫到這裡,我想告訴你:你並不孤單。

你會這樣,往往是因為你本就擁有一些美好的特質:善良、體貼、會換位思考、願意愛人。

然而,你太習慣站在對方的立場,把自己的需要藏起來。你值得練習的是,把這種「良善的能力」,也用來理解自己,保護自己。

當你感到被掏空、覺得自己越來越小、越退讓時,請停下來問問自己:

1. 這真是我的責任,還是我以為我該負責?

2. 如果我什麼都不做,我會失去什麼?那真的重要嗎?

3.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朋友身上,我會怎麼建議他?

讓我們一起減少內耗,學習更溫柔地愛自己😌

(本文經《擁抱心理心理諮商所》授權,原文出處「為什麼我常常感到內耗?我被自己情勒了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蓄意自我傷害」重回前10大死因 專家:與詐騙有關…心理師揭被詐騙後的心靈重建

近日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十大死因,自殺再次回到十大死因之列,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專家指出,此現象可能與近年來頻傳的詐騙案件有關,許多人在遭受詐騙後感到人生無望,最終選擇輕生。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的警訊,提醒我們在防範詐騙的同時,更要關心受害者的心理健康。

睡不好…真的是床的錯嗎?其實是煩惱太多 醫教你「光明觀想」甜甜入睡

壓力大時,為何你總是感冒反覆,甚至連一夜好眠都變得遙不可及?有人靠酒精、安眠藥入睡,有人則無法戒掉睡前鹽酥雞這口癮。結果不是胃酸逆流打斷睡眠,就是體重直線上升。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在他的著作《不生病的藏傳紓壓術:療癒身心靈的預防醫學》(時報出版)中指出,真正該做的,不是追問小孩功課寫了沒,而是給自己三分鐘的「光明觀想」儀式。

你累…不是因為壓力太大 而是「不會放下」!醫揭「四不一沒有」重建內在韌性

即便活得像樹懶一樣慵懶、如水豚君那樣淡定,照樣會有不長眼的奇葩找上門。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啊,我又沒怎樣?」——沒事的,這些麻煩是隨機的,不必放在心上。因為愛亂發脾氣的人到處都有,真正的智慧不是反擊,而是學會「不被掃到颱風尾」。

生母直播開戰呂秋遠…家排師:孩子從來不是錯誤 而是家族系統的一部分

呂秋遠律師的新聞這兩天沸沸揚揚,爭議的焦點,不只是他有了非婚生子女,而是他過去長年塑造出「守護女性、守護家庭」的正義人設,如今卻與他的真實行為背道而馳。 許多追隨他多年的婦女讀者因此心碎、憤怒、

情緒反覆、常感空虛、自我傷害…認識邊緣型人格障礙9大特徵 看見情緒風暴背後的呼救

邊緣型人格障礙,聽到這個名詞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邊緣人」,其實它並非指一個人在社會中處於「邊緣地位」。會被稱做「邊緣」,是因為早期的心理學家發現,有一群人既不像精神官能症(Neurosis)、也不像精神病(Psychosis),但他們卻有很明顯的困擾與痛苦,這些人就像卡在兩者之間的「邊界」,因此有了「邊緣型」的名稱。

憂鬱的星期一讓你今天也負能量了嗎?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能量與情緒常被分作正面與負面,然而這些都沒有好壞。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