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捲父欠債風波遭批「雙面人」 林柏宏親上火線回應:從未罵父流浪狗

以伊停火油價瀉、Fed觀望降息 美股早盤攻高!台積ADR漲3%

罷免陳乃瑜團隊涉造假 羅明才辦公室主任加3助理送辦

醫師:路怒症不是單純的「脾氣不好」 而是大腦控制衝動能力出問題

「路怒」示意圖,與文中報導無關。圖/Ingimage
「路怒」示意圖,與文中報導無關。圖/Ingimage

您是否曾經在開車時突然情緒高漲、怒火中燒?或是一點小事就讓您猛按喇叭、加速逼車、甚至出口成髒?如果有,您可能經歷了所謂的「路怒症」(Road rage)現象。

雖然我們日常常用「路怒症」這個詞來形容開車時的暴躁行為,但在醫學上,這並不是一個正式的疾病診斷。它比較像是一種行為表現,一種情緒在壓力下的外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失控反應,背後有時可能潛藏一種較少被提及的精神疾病——間歇性爆發性疾患(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簡稱 IED)。

患有IED的人,在情緒爆發時的反應強度,常常遠超過事件本身的嚴重性。例如:別人只是不小心切到車道,患者可能就出現激烈的暴怒、追車、甚至暴力行為。這不是單純的「脾氣不好」,而是大腦控制衝動的能力出了問題。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叫「前額葉」的區域,負責抑制衝動、判斷是非;而「杏仁核」則是情緒反應的核心。當壓力過大、睡眠不足或心理狀態不穩定時,杏仁核過度活躍,而前額葉抑制能力下降,就容易情緒失控。這也是為什麼「趕時間」、「塞車」、「壓力山大」這些情境,特別容易觸發路怒。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其實,透過一些簡單的調節技巧,就可以幫助大腦「踩煞車」:

• 深呼吸:慢慢吸氣、吐氣,幫助副交感神經活化,讓情緒平穩。

• 轉移注意力:聽喜歡的音樂、播段輕鬆的廣播,別讓注意力只停留在壞情緒上。

• 想像愉快畫面:回想一次旅行、一場歡笑,能有效減緩杏仁核的活性。

• 提醒自己:「我現在的情緒是可以被管理的,這不是世界末日。」

如果您發現自己在駕駛時經常「變一個人」,甚至已經影響到生活、工作或人際,建議可以尋求專業協助。精神科醫師會協助判斷是否為IED或其他情緒障礙,並提供合適的治療方向。

開車不只是到達目的地,更是一次與自己對話的旅程。願每一位駕駛,都能找到心靈的平靜與安全的方向。

(本文經《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授權,原文出處「路怒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路怒症

相關新聞

睡不好…真的是床的錯嗎?其實是煩惱太多 醫教你「光明觀想」甜甜入睡

壓力大時,為何你總是感冒反覆,甚至連一夜好眠都變得遙不可及?有人靠酒精、安眠藥入睡,有人則無法戒掉睡前鹽酥雞這口癮。結果不是胃酸逆流打斷睡眠,就是體重直線上升。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在他的著作《不生病的藏傳紓壓術:療癒身心靈的預防醫學》(時報出版)中指出,真正該做的,不是追問小孩功課寫了沒,而是給自己三分鐘的「光明觀想」儀式。

你累…不是因為壓力太大 而是「不會放下」!醫揭「四不一沒有」重建內在韌性

即便活得像樹懶一樣慵懶、如水豚君那樣淡定,照樣會有不長眼的奇葩找上門。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啊,我又沒怎樣?」——沒事的,這些麻煩是隨機的,不必放在心上。因為愛亂發脾氣的人到處都有,真正的智慧不是反擊,而是學會「不被掃到颱風尾」。

生母直播開戰呂秋遠…家排師:孩子從來不是錯誤 而是家族系統的一部分

呂秋遠律師的新聞這兩天沸沸揚揚,爭議的焦點,不只是他有了非婚生子女,而是他過去長年塑造出「守護女性、守護家庭」的正義人設,如今卻與他的真實行為背道而馳。 許多追隨他多年的婦女讀者因此心碎、憤怒、

情緒反覆、常感空虛、自我傷害…認識邊緣型人格障礙9大特徵 看見情緒風暴背後的呼救

邊緣型人格障礙,聽到這個名詞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邊緣人」,其實它並非指一個人在社會中處於「邊緣地位」。會被稱做「邊緣」,是因為早期的心理學家發現,有一群人既不像精神官能症(Neurosis)、也不像精神病(Psychosis),但他們卻有很明顯的困擾與痛苦,這些人就像卡在兩者之間的「邊界」,因此有了「邊緣型」的名稱。

憂鬱的星期一讓你今天也負能量了嗎?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能量與情緒常被分作正面與負面,然而這些都沒有好壞。

「要吃布丁,還是忍住不吃?」面對誘惑…如果迷惘了 該如何消除

他走進咖啡廳時,看到菜單上寫著「傳統布丁」。「口感較硬的傳統布丁,我最喜歡了。」最近的布丁大多是入口即化的類型,而喜歡偏硬口感的他,猶豫該不該點布丁。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