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愛買淘寶注意了!EZ WAY易利委APP防冒名報關 6月20日起禁「境外IP連線」

才3行也能錯?嘉義美術館邀請卡烏龍誤植職銜 局長尷尬致歉

俄警告美參戰恐釀核災!普亭自請調停 川普酸「先解決你的戰爭」

少林精神教會我的事:放下,將囚禁於痛苦中的能量重新釋放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對大多數人而言,放下兩字聽起來非常抽象,令人無法想像如何擺脫那些發生在精神、內心或者身體之內的無形之物,譬如不得不讓一個人離開時所感到的痛苦,或者對傷害我們的人產生無法遏止的憤怒。以失去人事物為例,「失去」所導致的痛苦程度和感受,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主觀的,然而痛苦的根源都相同,都來自於「失去」,而且減輕或加深痛苦的條件也如出一轍。

可能因為我們有受傷的風險,或因為受到衝擊而陷入失衡狀態,所以痛苦的內心發出訊號,讓我們知道自己正處於非常時期。想要克服痛苦,可以靜觀其變,期望導致痛苦的根源自行消失,同時磨練自己的耐性,等待傷口逐漸癒合;或者學會將痛苦視為人生經驗的一部分,坦然接受並早日消除。

蹲馬步樁,正是幫助你鍛鍊耐心與體驗其中道理的方法。當你保持馬步姿勢的時間夠久,身體便會發出壓力訊號,對於訓練有素的人而言,這些訊號不外乎是一種正面壓力。在蹲馬步樁的同時,如果你能夠調整呼吸,先接受疼痛,然後在不改變姿勢的狀態下,藉助呼吸吐納把疼痛拋諸腦後,那麼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習之後,你將認識到自己的精神力量何等強大。你與馬步樁之間的關係將會改變,與痛苦之間的糾纏也將隨之改善。不斷修習馬步樁的最大收穫,便是你將能夠改變、調整自己。不要顧慮太多,不用擔心過程,只要開始練習,自然水到渠成。

練習「放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捨才有得,新的機會才有可能向你開啟。況且「放下」能夠將囚禁於精神痛苦中的能量重新釋放出來,讓人明顯感受到心智恢復清澈的思維。

圖為《打造強韌內在的少林精神:歐洲掌門人給你的13個日常練習》書封,方智出版社提供
圖為《打造強韌內在的少林精神:歐洲掌門人給你的13個日常練習》書封,方智出版社提供

佛陀曾說:「生氣就好比自己喝下毒藥,卻指望別人痛苦。」企圖改變別人或周遭環境來達到目標,往往是一件耗盡心力卻徒勞無功的事。所以不如省下這些精力、腦力和心思,投入未來的下一步計畫以及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當你懂得運用身體放下痛苦時,你的心靈也能夠跟著放下。當別人的行為不再激起你的憤怒或痛苦時,你將洞察別人行為背後的動機,產生慈悲心,進而幫助自己從困境中解脫。佛陀如此說過,達賴喇嘛也在各處重申:憤怒、仇恨以及所有其他的負面情緒,不會因為以牙還牙而消失,唯有慈悲心才能化解。

學會放手,回到開放的心境,重新調整自己之後,再整裝待發、繼續前進。

(本文出自《打造強韌內在的少林精神:歐洲掌門人給你的13個日常練習》,方智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睡不好…真的是床的錯嗎?其實是煩惱太多 醫教你「光明觀想」甜甜入睡

壓力大時,為何你總是感冒反覆,甚至連一夜好眠都變得遙不可及?有人靠酒精、安眠藥入睡,有人則無法戒掉睡前鹽酥雞這口癮。結果不是胃酸逆流打斷睡眠,就是體重直線上升。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在他的著作《不生病的藏傳紓壓術:療癒身心靈的預防醫學》(時報出版)中指出,真正該做的,不是追問小孩功課寫了沒,而是給自己三分鐘的「光明觀想」儀式。

你累…不是因為壓力太大 而是「不會放下」!醫揭「四不一沒有」重建內在韌性

即便活得像樹懶一樣慵懶、如水豚君那樣淡定,照樣會有不長眼的奇葩找上門。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啊,我又沒怎樣?」——沒事的,這些麻煩是隨機的,不必放在心上。因為愛亂發脾氣的人到處都有,真正的智慧不是反擊,而是學會「不被掃到颱風尾」。

生母直播開戰呂秋遠…家排師:孩子從來不是錯誤 而是家族系統的一部分

呂秋遠律師的新聞這兩天沸沸揚揚,爭議的焦點,不只是他有了非婚生子女,而是他過去長年塑造出「守護女性、守護家庭」的正義人設,如今卻與他的真實行為背道而馳。 許多追隨他多年的婦女讀者因此心碎、憤怒、

「要吃布丁,還是忍住不吃?」面對誘惑…如果迷惘了 該如何消除

他走進咖啡廳時,看到菜單上寫著「傳統布丁」。「口感較硬的傳統布丁,我最喜歡了。」最近的布丁大多是入口即化的類型,而喜歡偏硬口感的他,猶豫該不該點布丁。

話一出口就後悔?無意識做出惱人行為?問題可能不是從你開始的

有沒有曾經在一個瞬間說出了一句話後,驚覺自己怎麼會這樣說,或是在無意識地做出一些舉動後,懊悔怎麼會使用這樣的因應方式?

如果屈原活在現代 他會是…被罵的「爛草莓」?

端午節那天,兒子一邊吃粽子一邊問我:「媽,端午節不是紀念屈原投江嗎?可是如果他是現在的人,他會不會被說是爛草莓啊?說他抗壓性太低、心理素質太差?那我們就沒有端午節可以過了,也少放一天假。」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