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非常不爽俄國」 川普揚言50天內沒達成協議 將對俄課徵100%關稅

醫材廠商販售劣質鳳凰電波 北檢二度聲押密醫業者

少林精神教會我的事:放下,將囚禁於痛苦中的能量重新釋放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對大多數人而言,放下兩字聽起來非常抽象,令人無法想像如何擺脫那些發生在精神、內心或者身體之內的無形之物,譬如不得不讓一個人離開時所感到的痛苦,或者對傷害我們的人產生無法遏止的憤怒。以失去人事物為例,「失去」所導致的痛苦程度和感受,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主觀的,然而痛苦的根源都相同,都來自於「失去」,而且減輕或加深痛苦的條件也如出一轍。

可能因為我們有受傷的風險,或因為受到衝擊而陷入失衡狀態,所以痛苦的內心發出訊號,讓我們知道自己正處於非常時期。想要克服痛苦,可以靜觀其變,期望導致痛苦的根源自行消失,同時磨練自己的耐性,等待傷口逐漸癒合;或者學會將痛苦視為人生經驗的一部分,坦然接受並早日消除。

蹲馬步樁,正是幫助你鍛鍊耐心與體驗其中道理的方法。當你保持馬步姿勢的時間夠久,身體便會發出壓力訊號,對於訓練有素的人而言,這些訊號不外乎是一種正面壓力。在蹲馬步樁的同時,如果你能夠調整呼吸,先接受疼痛,然後在不改變姿勢的狀態下,藉助呼吸吐納把疼痛拋諸腦後,那麼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習之後,你將認識到自己的精神力量何等強大。你與馬步樁之間的關係將會改變,與痛苦之間的糾纏也將隨之改善。不斷修習馬步樁的最大收穫,便是你將能夠改變、調整自己。不要顧慮太多,不用擔心過程,只要開始練習,自然水到渠成。

練習「放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捨才有得,新的機會才有可能向你開啟。況且「放下」能夠將囚禁於精神痛苦中的能量重新釋放出來,讓人明顯感受到心智恢復清澈的思維。

圖為《打造強韌內在的少林精神:歐洲掌門人給你的13個日常練習》書封,方智出版社提供
圖為《打造強韌內在的少林精神:歐洲掌門人給你的13個日常練習》書封,方智出版社提供

佛陀曾說:「生氣就好比自己喝下毒藥,卻指望別人痛苦。」企圖改變別人或周遭環境來達到目標,往往是一件耗盡心力卻徒勞無功的事。所以不如省下這些精力、腦力和心思,投入未來的下一步計畫以及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當你懂得運用身體放下痛苦時,你的心靈也能夠跟著放下。當別人的行為不再激起你的憤怒或痛苦時,你將洞察別人行為背後的動機,產生慈悲心,進而幫助自己從困境中解脫。佛陀如此說過,達賴喇嘛也在各處重申:憤怒、仇恨以及所有其他的負面情緒,不會因為以牙還牙而消失,唯有慈悲心才能化解。

學會放手,回到開放的心境,重新調整自己之後,再整裝待發、繼續前進。

(本文出自《打造強韌內在的少林精神:歐洲掌門人給你的13個日常練習》,方智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心理師到底會不會被ChatGPT取代?業內人士提4原因:樂見個案嘗試

最近諮商時常聽到個案與我分享他跟AI對話的經驗,通常我是樂見個案這樣的嘗試,有幾個原因:

「被愛」的孩子更會愛人!父母如何相愛 影響孩子未來如何對待自己的伴侶

你們覺得,孩子對於「愛」的認知基礎,是從哪來的呢?

《我,沒有極限》:別再讓「平凡」限制你!突破那條把「還行」跟「偉大」區分開來的界線

成為偉人並沒有先決條件。你可能是被一群狼養大,可能在三十歲時無家可歸、大字不識,可能在四十歲時從哈佛畢業;你可能是這個國家最有成就的大咖之一,但你試著征服一個新領域,依然比你認識的其他人還要飢渴又努力。這一切的起點,是「決心去看看自己已知世界的外頭」,超越你所在的街道、城鎮、州或國籍,超越文化和身分。只有這樣,真正的自我探索才能開始。

《我,沒有極限》:把內心的話錄下來 從創傷與恐懼中挖到「力量金礦」

許多人在日記中寫下最黑暗的時刻,希望能從倖存下來或正在努力克服的事情中獲得一些力量。我寫日記的習慣已經持續了多年,但這種事是有分等級的,「書面日記」只是入門款。「錄音日記」更具互動性和存取性,對心靈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明明有實力 為何總在面試中被淘汰?演說教練揭破關鍵盲點:你沒說進HR心坎裡

「我已經面試了十家公司,可是依然無法獲得一個offer。」小張失落地說。他擁有完整的市場部主管資歷,履歷漂亮、經歷紮實,卻在面試關卡連連碰壁。演說與口語表達訓練師劉仕祥在著作《深度溝通力:最紛擾的時代,練就最會說話的自己》一書提到,問題不在經歷,而在於他沒能透過語言展現自己的價值。「無論你有多厲害,如果言語無法打動HR的心,你一樣會被淘汰。」

你的善良正在殺死你嗎?給高敏族情緒自救的四大練習:別讓慈悲成為負擔

「你真的在幫助別人,還是把別人的煩惱硬塞進自己心裡?」有些人天生感官敏銳、心思細膩,特別容易感受他人的痛苦。明明出發點是慈悲,卻常被情緒拖著走,心像被苦水泡過一樣,總是無法放鬆。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