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事成總差一步? 吸引力法則欠缺的「重要拼圖」首次公開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在追求夢想與實現渴望的路上,許多人聽過吸引力法則,但其實,那只是宇宙智慧中的其中之一。罕為人知的顯化大師阿布杜拉——同時也是啟發《祕密》、露易絲賀、內維爾、約瑟夫墨菲……等無數靈性導師的源頭之師,他透過系統化講解完整的「生命法則」,帶領渴望心想事成的旅人們,穿越吸引力的表層,深入「信念」與「假設」,補足吸引力法則缺失的重要拼圖。

首先,宇宙法則其實有很多,吸引力法則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身為阿布杜拉的學生,我想向你介紹一個強大、統一的概念,它將成為一顆指導你的明星:生命法則,或簡稱為法則。無論你怎麼稱呼它,這個強而有力的宇宙法則,是你顯化之旅的關鍵。生命法則結合了兩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原則—「假設法則」和「信念法則」的智慧,成為一個動態的法則,掌握著顯化你的夢想生活的關鍵。雖然假設法則和信念法則本身都很強大,但在本質上兩者是相互交織的,能夠共同塑造我們的現實。信念法則可以奠定基礎,而假設法則可以推動我們展開行動。

生命法則建立在兩大不可或缺的支柱上:

●相信它:第一步,是要深深地相信你的夢想。這些夢想不僅僅只是轉瞬即逝的想法,或異想天開的願望。這些夢想是你最深切的渴望,是與你的心靈和靈魂產生共鳴的願望。你的信念,是你現實的基石,是你渴望的沃土。

●假設它:基於你的信念,開始假設你的渴望已然成為現實。就彷彿你的夢想已經實現了那樣,去生活、行動和做出決定吧。這不僅僅只是假裝或否認現階段的處境,這是關乎將你的行動與信念結合,讓兩者齊心協力,推動你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兩者在顯化過程中都不可或缺。將這兩個支柱結合起來,生命法則就會成為你個人的共同創造工具。

生命法則,是我們在繞了一大圈之後,再次回歸到偉大的靈性導師阿布杜拉的教誨的方式。我們將阿布杜拉的教誨視為一個統一的概念,從而擁抱它的完整性。然而我必須指出,儘管我們將這些原則結合起來,但這兩個法則仍然各自存在,並且具有各別的重要性。如果你在「假設法則」或「信念法則」的語言中找到了慰藉和共鳴,請繼續使用這些術語,它們本身仍然是有效且強大的概念。 阿布杜拉的教誨不僅僅是言語,他鼓勵他的學生和我們發揮自己的力量,相信自身渴望的可能性,並過著彷彿這些渴望已然存在般的生活。

生命法則是開啟充滿無限可能世界的鑰匙。相信它的力量,遵循它的原則,並準備好體驗超越你期望的生活吧。

吸引力法則教你視覺化自己的夢想,並保持積極的心態,就像磁鐵一樣,以你的方式去吸引美好的事物。這麼做雖然很有幫助,但只是一個起點。生命法則又更進一步,它堅持要你深深相信,並假設你的夢想已然成為現實。你所做出的行為、感受和決定,就彷彿自己的渴望已經顯化了。這就是內維爾所說的「假設願望已然實現的感覺」。

許多發現吸引力法則有所欠缺的人,往往會錯過這個重要的內在轉變。他們只專注於吸引外在渴望,而忽略了內在的需要,也就是假設這些渴望已經得到滿足的心理狀態。這個假設至關重要,因為它能讓你的能量頻率跟你的夢想保持一致,表示你已經擁有了想要的東西。

圖為《從內在創造豐盛:靈性煉金術大師阿布杜拉的祕密顯化課和假設法則》書封,方智出版社提供
圖為《從內在創造豐盛:靈性煉金術大師阿布杜拉的祕密顯化課和假設法則》書封,方智出版社提供

關鍵在於:透過擁抱生命法則,你可以積極參與塑造自己渴望的現實。這種方法將使你讓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動,與你已經實現自身夢想的狀態結合。透過這麼做,你不只會吸引到相關的經驗,你正在有意識地創造自己的顯化。

所以,如果你已經嘗試過吸引力法則,但沒有成功,請不要失去希望!這個觀點的改變,可以幫助你以從未想過的方式實現夢想。

生命總是站在你那一邊。

(本文出自《從內在創造豐盛:靈性煉金術大師阿布杜拉的祕密顯化課和假設法則》,方智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睡不好…真的是床的錯嗎?其實是煩惱太多 醫教你「光明觀想」甜甜入睡

壓力大時,為何你總是感冒反覆,甚至連一夜好眠都變得遙不可及?有人靠酒精、安眠藥入睡,有人則無法戒掉睡前鹽酥雞這口癮。結果不是胃酸逆流打斷睡眠,就是體重直線上升。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在他的著作《不生病的藏傳紓壓術:療癒身心靈的預防醫學》(時報出版)中指出,真正該做的,不是追問小孩功課寫了沒,而是給自己三分鐘的「光明觀想」儀式。

你累…不是因為壓力太大 而是「不會放下」!醫揭「四不一沒有」重建內在韌性

即便活得像樹懶一樣慵懶、如水豚君那樣淡定,照樣會有不長眼的奇葩找上門。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啊,我又沒怎樣?」——沒事的,這些麻煩是隨機的,不必放在心上。因為愛亂發脾氣的人到處都有,真正的智慧不是反擊,而是學會「不被掃到颱風尾」。

生母直播開戰呂秋遠…家排師:孩子從來不是錯誤 而是家族系統的一部分

呂秋遠律師的新聞這兩天沸沸揚揚,爭議的焦點,不只是他有了非婚生子女,而是他過去長年塑造出「守護女性、守護家庭」的正義人設,如今卻與他的真實行為背道而馳。 許多追隨他多年的婦女讀者因此心碎、憤怒、

「要吃布丁,還是忍住不吃?」面對誘惑…如果迷惘了 該如何消除

他走進咖啡廳時,看到菜單上寫著「傳統布丁」。「口感較硬的傳統布丁,我最喜歡了。」最近的布丁大多是入口即化的類型,而喜歡偏硬口感的他,猶豫該不該點布丁。

話一出口就後悔?無意識做出惱人行為?問題可能不是從你開始的

有沒有曾經在一個瞬間說出了一句話後,驚覺自己怎麼會這樣說,或是在無意識地做出一些舉動後,懊悔怎麼會使用這樣的因應方式?

如果屈原活在現代 他會是…被罵的「爛草莓」?

端午節那天,兒子一邊吃粽子一邊問我:「媽,端午節不是紀念屈原投江嗎?可是如果他是現在的人,他會不會被說是爛草莓啊?說他抗壓性太低、心理素質太差?那我們就沒有端午節可以過了,也少放一天假。」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