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普亭住手!」俄國飛彈猛擊基輔 川普怒發文:時機非常糟糕

不要弄髒美國品牌!共和黨金主再怒轟川普 恐花一生彌補損害

下周另波鋒面接力!這兩日天氣最不穩定 氣溫南北兩樣情

當生活圍繞在螢幕之前 為什麼我們會對手機如此依賴?

心理學家Adam Alter在《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一書中提到,社群媒體與即時訊息系統利用多巴胺帶來的「即時獎勵」,讓我們無法抗拒再點開手機一次。 示意圖/Ingimage
心理學家Adam Alter在《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一書中提到,社群媒體與即時訊息系統利用多巴胺帶來的「即時獎勵」,讓我們無法抗拒再點開手機一次。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廖莉彣(諮商心理師

當我近期更有意識地想減少手機使用時,有更多新的覺察產生。例如:才剛放下手機,下一秒腦中突然閃過:「Line會不會有新的訊息?」如果是以前,我可能早就不自覺拿起手機,確認之後發現沒有新通知,又不自覺順手點開Facebook

這種「看一下」的行為,大腦最容易接受,因為它不費力、沒有阻力。但當然,這往往不只是「一下」而已。就像現在,我正在寫這篇文章,腦中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那個行事曆上的日期是什麼時候?」即使電腦就在眼前,我還是下意識想拿起手機來查——因為我的大腦已經把「搜尋資訊」和「手機」連結在一起了。

就在這幾段書寫的時間裡,我的腦海已經數次閃過想伸手拿起手機……原來,我的生活、我的所思所想與行動習慣,都已經緊密圍繞在手機之中。

為什麼我們會對手機如此依賴?

這其實並非個人的意志力問題,而是科技設計的結果。心理學家Adam Alter在《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一書中提到,社群媒體與即時訊息系統利用多巴胺帶來的「即時獎勵」,讓我們無法抗拒再點開手機一次。當我們看到新通知、按讚數增加,甚至只是滑過一則有趣的影片,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讓我們感到快樂,於是,我們會想要「再看一下」……

這樣的設計,讓手機變成了一種「娛樂自動販賣機」,隨時提供小劑量的快感,讓我們難以放下。

手機依賴對這世代帶來的影響

Jonathan Haidt在《焦慮世代:童年的大重塑如何引發心理疾病的流行》也嚴正呼籲手機和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大影響,並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在學校禁止使用智慧型手機,並提倡使用功能有限的手機,以減少對社交媒體的依賴。

教育部也於今年3月10日首次召開「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修正草案研商會議,擬定有關校園手機使用的相關原則。儘管在法規與現實執行上,可能會面臨學生自主意識的抵制,從而引發較高程度的師生衝突。然而青少年手機成癮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愈來愈多國家重視並頒布校園手機使用的相關規範。

改善手機過度使用的三個練習

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想要改善手機對自己的影響,那麼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法來調整:

1. 轉換設備,減少手機使用時間

有資料顯示,當我們改用電腦或平板等較大的螢幕,而非手機來進行閱讀或查詢資料時,能夠有效減少「隨手一滑」的衝動,因為這些裝置的攜帶性較不便利,不易形成即時回應與使用的習慣。

2. 善用「阻力機制」,減少無意識使用

除了主動控制使用時間,我們還可以增加「阻力機制」來減少無意識地拿起手機。例如,將手機放在較遠的地方,增加使用的難度,或者刻意讓手機變得「不方便」,像是移除快捷鍵、登出社群帳號,讓滑手機不再那麼順手。

3. 增加無手機的娛樂與休息時間

增加無手機的娛樂與休息時間,也是降低依賴的有效方法。我們可以建立一些3C設備以外的娛樂活動,投入更多實體活動,如運動、踏青,與朋友面對面交流,重新建立與現實世界的連結。

當你讀到這裡,會不會也忍不住想滑一下手機呢?讓我們一起來減少手機依賴,你可能會發現,這不只是「減少手機使用」,而是一種重新覺察自己慣性的過程。

(本文經《擁抱心理心理諮商所》授權,原文出處「手機依賴:當生活圍繞在螢幕之前」,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 LINE 手機

延伸閱讀

童話故事下集:當王子無法傳宗接代 公主該何去何從?

當「壞」情緒來敲門:如何面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波動

完美情人存在嗎?心理師告訴你 五個特質找到終身伴侶

夫妻在伴侶諮商中常見的鬼故事…10大吵架原因 先生最怕聽到「這1句」

相關新聞

ChatGPT vs. 心理師:你的心事該告訴AI 還是專業人士?

有時候,我們會在深夜感到孤單、焦慮,或者只是想找個人聊聊。這時,打開ChatGPT,輸入幾個字,它就能立即回應,讓你覺得有人「聽見」了你的心聲。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家人生病打亂我原本的生活,該怎麼辦?

《媽媽得了癌症》是來自人氣影片創作者Eric Duan的創作影片(相信大家對於這位創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山道猴子的一生》並不陌生),本片講述年輕男子突然接收媽媽被宣判罹患四期大腸癌的噩耗,在陪伴母親投入治療的過程裡,年輕男子疲於奔命,不僅在兼顧工作、人際關係、疾病照顧上,感受到「蠟燭多頭燒」的為難,更經歷到自身需求、價值觀與家人之間的磨合。本片寓意甚深,透過親民而深刻的故事,使觀眾意識到「生命無常就發生在你我身邊」,進而反思如何看待死亡以及家人之間的情感。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相愛難,相處更難!談疾病照顧的情感磨合與自我寬容

照顧親人過程中,年輕照顧者可能會經歷到與親人的價值觀、需求、照顧方式等等面向的磨合,因著這些衝突也容易產生疲憊感受,而有苦難言。除了表面事件引起的不愉快,這些衝突也可能與家庭關係、權力、責任等有關,究竟這些衝突內涵是什麼?有哪些因應與調適方式?本篇持續透過影片<媽媽得了癌症>為例,與大家聊聊疾病照顧下的衝突磨合與自我照顧。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生活不是只有照顧重病親人 如何守護其他重要人際關係

在家人重病下,年輕照顧者面臨原本參與約會、社交的時間,受到挪動甚至剝奪,以騰出心力時間陪伴家人。面臨抽身困難,不得不在收到朋友聚會邀約時,跟朋友們說聲:「拍謝!下次再約…」,但實在擔心,這段感情能夠承受多少「下次」呢?我下次還會被揪、被記得嗎?會不會因為這次拒絕,我們的關係就疏遠了呢?這份對於情誼「脫節」的擔憂逐漸形塑而成,甚至累積成愧疚感。

誰說只有成功人士值得借鏡?跟著《費解的顯然》引導 透過覺察動作 把選擇的自由「學」回來

我因為「功能整合」和「動中覺察」的良好效果而知名。我在這兩種技巧中,運用所學的一切來改善求助者的健康、心情、克服困難的能力、疼痛與焦慮。

任何人都可以禪修!「正念」為你按下暫停鍵 找回立地幸福的秘訣

這個問題我經常被問到,我懷疑人們這樣問時,其實是認為:誰都可以禪修,唯獨自己不行。他們需要再一次確定,他們並不孤單,還有別人也跟他們一樣,有些倒楣鬼天生就沒法兒禪修。但,事情可沒那麼簡單,也根本不是那樣。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