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韓首度證實 金正恩下令出兵助俄羅斯攻烏克蘭

川習到底談過沒?美財長說不知道有!他表示美中談判有前路

黃國昌譏「那個人不重要」還扯到黃偉哲 黃智賢怒發千字文回擊

過去真的不能改變了嗎?其實你是放不下那個舊的自己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陳靖妃(諮商心理師

有人會問我:「過去家庭對我的傷害都已經造成了,那我現在能改變什麼嗎?父母不就是這樣嗎?」

這真是個好問題。確實,過去的傷害已經造成了。我們的確好像有很多理由可以去怨恨我們的家庭。

現在的我們可能還是會因為生活中的種種而感到受傷。雖然外表長大了,有一個我們似乎還停留在過去某個年紀的自己。

為什麼會放不下過去的傷痛?其實更深來看,是放不下那個舊的自己。

過去的自己習慣緊緊的抓著那些痛苦與記憶,因為那是讓我們感到熟悉的,甚至成為我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即使那讓我們感到不舒服。就像即使原本舊的衣服已經不合身了,但是因為種種因素,我們仍捨不得把它丟掉。這也就是俗稱的「不舒服的舒適圈」。

我們以為過去對現在有絕對的影響力。事實上,面對過去的同一件事情,現在的狀態會影響到我們如何去看待過去那一件事。

例如:一個人事業成功的人,他就會看待過去的挫折與辛苦是一種歷練、是成就現在的養分;而如果對一個事業失意的人來說,他可能會怪罪過去的那些經歷讓他今天變得如此。

不論我們現在的狀態如何,把自己的狀態照顧好,是我們當下能為自己做的。

回到諮商室裡,雖然在晤談過程我們也會去處理過去的創傷事件帶來的影響,但我自己比較傾向的觀點是:重心仍然是放在「現在」。

我們的意圖不是要回去挖過去的創傷,或是一直不斷的回去重複經驗過去的負面事件,而是透過現在的自己,從生活中的事件去經驗到了有些過去的事情浮上來、需要我們去面對了,而現在長大後的自己,有力量帶著自己找到資源,讓兩者都能夠得到支持與協助。

在晤談中所做的,是希望幫助來談者透過現在更有覺知的自己去改寫過去的創傷經驗,並帶著過去的自己重新走出來。用另一個比喻來說,就等於是過去的自己來找現在的自己求救,而現在的自己已經可以有能力去救他了。

這兩個概念乍看之下有點像,但是其實不大一樣。

總而言之,現在的自己可以為自己重新掌握生命的方向盤,做出最適合現在的選擇。分享一句我朋友告訴我、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如果我們願意的話傷痛是可以到此為止的

(本文經《看見心理諮商中心》授權,原文出處「過去真的不能改變了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情緒不是敵人:學會跟它當朋友才是王道

每天醒來,我們都在跟「情緒」打交道,有時像中了樂透一樣開心到要飛起來、有時氣到快要火山噴發、有時卻莫名沮喪低落,整個世界好像灰濛濛的。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它就像人內心的小天氣,平日晴時多雲偶陣雨、偶爾還會來場突如其來的閃電暴雨,但這些,都是身而為人再正常不過的生活經驗了。

ChatGPT vs. 心理師:你的心事該告訴AI 還是專業人士?

有時候,我們會在深夜感到孤單、焦慮,或者只是想找個人聊聊。這時,打開ChatGPT,輸入幾個字,它就能立即回應,讓你覺得有人「聽見」了你的心聲。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家人生病打亂我原本的生活,該怎麼辦?

《媽媽得了癌症》是來自人氣影片創作者Eric Duan的創作影片(相信大家對於這位創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山道猴子的一生》並不陌生),本片講述年輕男子突然接收媽媽被宣判罹患四期大腸癌的噩耗,在陪伴母親投入治療的過程裡,年輕男子疲於奔命,不僅在兼顧工作、人際關係、疾病照顧上,感受到「蠟燭多頭燒」的為難,更經歷到自身需求、價值觀與家人之間的磨合。本片寓意甚深,透過親民而深刻的故事,使觀眾意識到「生命無常就發生在你我身邊」,進而反思如何看待死亡以及家人之間的情感。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相愛難,相處更難!談疾病照顧的情感磨合與自我寬容

照顧親人過程中,年輕照顧者可能會經歷到與親人的價值觀、需求、照顧方式等等面向的磨合,因著這些衝突也容易產生疲憊感受,而有苦難言。除了表面事件引起的不愉快,這些衝突也可能與家庭關係、權力、責任等有關,究竟這些衝突內涵是什麼?有哪些因應與調適方式?本篇持續透過影片<媽媽得了癌症>為例,與大家聊聊疾病照顧下的衝突磨合與自我照顧。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生活不是只有照顧重病親人 如何守護其他重要人際關係

在家人重病下,年輕照顧者面臨原本參與約會、社交的時間,受到挪動甚至剝奪,以騰出心力時間陪伴家人。面臨抽身困難,不得不在收到朋友聚會邀約時,跟朋友們說聲:「拍謝!下次再約…」,但實在擔心,這段感情能夠承受多少「下次」呢?我下次還會被揪、被記得嗎?會不會因為這次拒絕,我們的關係就疏遠了呢?這份對於情誼「脫節」的擔憂逐漸形塑而成,甚至累積成愧疚感。

誰說只有成功人士值得借鏡?跟著《費解的顯然》引導 透過覺察動作 把選擇的自由「學」回來

我因為「功能整合」和「動中覺察」的良好效果而知名。我在這兩種技巧中,運用所學的一切來改善求助者的健康、心情、克服困難的能力、疼痛與焦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