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黃呂錦茹「捉放曹」是否羈押?台北地院訂明上午10時開庭

政院4100億特別預算「僅930億因應美關稅」 黃國昌:別愚弄台灣人

俄大規模空襲!基輔遭致命攻擊至少9死63傷 澤倫斯基急返烏國

「等我成功後再快樂」? 研究:最幸福的人不會做這7件事

情境示意圖。圖/Ingimage
情境示意圖。圖/Ingimage

摘要

1.幸福的人不會讓錯誤定義自己,而是讓它成為自己進步成長的動力。

2.心理學研究顯示,「等我成功後再快樂」的心態,往往會讓我們一直感到不滿足。

史蒂芬妮·哈里森(Stephanie Harrison)花了十年時間探索「幸福科學」的奧秘,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著作《新幸福》(New Happy)中。結合科學與個人經歷,她發現幸福並非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人人都可以學習的能力。

她指出,有7種常見的行為會讓我們陷入不必要的焦慮與挫折,阻礙我們過上快樂的人生

1. 不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最重要

幸福的人清楚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目標,他們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最重要,並以此做為生活的核心。相反地,人們忙於回應外界的期待,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史蒂芬妮指出,我們在「完美」、「事業成就」、「過度獨立」與「高競爭」的社會價值觀中成長,當我們盲目追隨社會的標準,卻忽略自己內心真正重視的事物,就會感到迷失與壓抑。

美國知名商業雜誌《Inc》的人氣專欄作家傑夫.海登(Jeff Haden),著有暢銷書《動機迷思》,同時也是追蹤人數破百萬的LinkedIn意見領袖。

他同樣提倡,真正幸福的人,會擁抱真實的自己。他表示,最快樂的人懂得接納自己,了解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並專注於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非與他人的價值觀做比較。

2. 不將夢想分解為可實現的目標

夢想是美好的,但如果只停在空想,往往會讓人感到無力。事實上,任何偉大的成就都是從微小並且可實現的步驟開始的。

史蒂芬妮建議大家,試著把夢想拆解成短期目標,例如設定一到兩個月內可以達成的具體里程碑。這樣不僅能減少壓力,還能讓自己在過程中持續獲得成就感。

3. 從未學會管理情緒

幸福的人並不是沒有煩惱,而是學會如何面對與處理情緒。在追求目標的路上遇到挫折,焦慮、恐懼、困惑等負面情緒會湧上心頭。很多人選擇忽視或壓抑這些感受,但這反而讓我們更難前進。

史蒂芬妮表示,可以試著每天進行 「情緒檢視」,花幾分鐘停下來深呼吸,觀察自己現在的情緒,並試著用語言為它貼上標籤(例如:「我感到焦慮」、「我有點沮喪」)。這能幫助大腦更好地處理壓力,讓我們更理性地面對挑戰。

4. 凡事都靠自己

社會強調個人成就,讓我們誤以為「成功」必須靠自己單打獨鬥。但實際上,每個人的成長與進步,背後都少不了他人的支持幫助。獨立固然重要,但最幸福的人總是懂得適時尋求幫助。

他們明白,沒有人能獨自完成所有事情,與他人合作能減輕壓力,並進一步建立更深厚的人際關係。例如,你可以問身邊的人:「你有什麼建議嗎?」或「你可以幫我看看這樣做是否可行嗎?」適時尋求幫助,是聰明而非軟弱的表現。學會信任與依賴他人,是通往幸福快樂的重要一步。

5. 將錯誤視為失敗的證明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我們卻常常對自己特別嚴苛,認為錯誤代表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然而,錯誤其實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史蒂芬妮認為,最幸福的人不會將錯誤視為失敗的證據,而是將其視為學習的機會。專欄作家傑夫跟史蒂芬妮有著同樣的觀點,他強調,失敗除了能提供寶貴的經驗,還能讓我們待人更寬容、更有耐心,並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並無不同。這種覺悟,正是幸福的關鍵。

6. 不懂得休息

許多人忽略休息的重要性,以為越拼命,成功就越快到來,但事實正好相反。過度工作會影響身體健康,還會降低創造力與動力。

最幸福的人懂得平衡工作與生活,他們知道,適時的休息能讓身心恢復活力,並提升工作效率。史蒂芬妮建議大家適時休息,例如:

●設定固定的下班時間

●遠離電腦螢幕好好吃頓飯

●午後安排一點運動或讓自己在公司附近散散步

●參與讓自己快樂的興趣或與親友共度時光

7. 認為「到達某個目標後才會快樂」

例如:升職、賺到更多錢、買車買房或達成某個成就時「就會快樂」。心理學研究顯示,這種「等我成功後再快樂」的心態,往往會讓我們一直感到不滿足。幸福,其實是一種過程,而不是未來的結果。最幸福的人會享受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並懂得感恩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史蒂芬妮鼓勵大家試著:

●尋找日常中的小確幸

●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樂趣

●保持與親友的連結

幸福不是遙不可及的,從現在開始,試著改變一些習慣,生活中的美好就是幸福。

資料來源:CNBC、Inc、New Happy

※本文出自「商業周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文研究:最幸福的人不會做這7件事

人生 價值觀 夢想

相關新聞

ChatGPT vs. 心理師:你的心事該告訴AI 還是專業人士?

有時候,我們會在深夜感到孤單、焦慮,或者只是想找個人聊聊。這時,打開ChatGPT,輸入幾個字,它就能立即回應,讓你覺得有人「聽見」了你的心聲。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家人生病打亂我原本的生活,該怎麼辦?

《媽媽得了癌症》是來自人氣影片創作者Eric Duan的創作影片(相信大家對於這位創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山道猴子的一生》並不陌生),本片講述年輕男子突然接收媽媽被宣判罹患四期大腸癌的噩耗,在陪伴母親投入治療的過程裡,年輕男子疲於奔命,不僅在兼顧工作、人際關係、疾病照顧上,感受到「蠟燭多頭燒」的為難,更經歷到自身需求、價值觀與家人之間的磨合。本片寓意甚深,透過親民而深刻的故事,使觀眾意識到「生命無常就發生在你我身邊」,進而反思如何看待死亡以及家人之間的情感。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相愛難,相處更難!談疾病照顧的情感磨合與自我寬容

照顧親人過程中,年輕照顧者可能會經歷到與親人的價值觀、需求、照顧方式等等面向的磨合,因著這些衝突也容易產生疲憊感受,而有苦難言。除了表面事件引起的不愉快,這些衝突也可能與家庭關係、權力、責任等有關,究竟這些衝突內涵是什麼?有哪些因應與調適方式?本篇持續透過影片<媽媽得了癌症>為例,與大家聊聊疾病照顧下的衝突磨合與自我照顧。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生活不是只有照顧重病親人 如何守護其他重要人際關係

在家人重病下,年輕照顧者面臨原本參與約會、社交的時間,受到挪動甚至剝奪,以騰出心力時間陪伴家人。面臨抽身困難,不得不在收到朋友聚會邀約時,跟朋友們說聲:「拍謝!下次再約…」,但實在擔心,這段感情能夠承受多少「下次」呢?我下次還會被揪、被記得嗎?會不會因為這次拒絕,我們的關係就疏遠了呢?這份對於情誼「脫節」的擔憂逐漸形塑而成,甚至累積成愧疚感。

誰說只有成功人士值得借鏡?跟著《費解的顯然》引導 透過覺察動作 把選擇的自由「學」回來

我因為「功能整合」和「動中覺察」的良好效果而知名。我在這兩種技巧中,運用所學的一切來改善求助者的健康、心情、克服困難的能力、疼痛與焦慮。

任何人都可以禪修!「正念」為你按下暫停鍵 找回立地幸福的秘訣

這個問題我經常被問到,我懷疑人們這樣問時,其實是認為:誰都可以禪修,唯獨自己不行。他們需要再一次確定,他們並不孤單,還有別人也跟他們一樣,有些倒楣鬼天生就沒法兒禪修。但,事情可沒那麼簡單,也根本不是那樣。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