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融圈再傳重大併購案!玉山金併保德信 今晚8時召開重訊宣布

盼「跟進美國」!會員提入口電子掃卡、防試吃部隊 台灣好市多回應了

MLB/大谷翔平新戰靴藏巧思!新賽季首打席內野出局

你也遇到了嗎?出現這18項徵兆 代表你可能正在經歷職場霸凌

職場霸凌議題近期受到矚目,或許許多人曾有過被職場霸凌經驗。 示意圖/Ingimage
職場霸凌議題近期受到矚目,或許許多人曾有過被職場霸凌經驗。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楊漢章(擁抱心理博愛館所長 諮商心理師

職場不法侵害行為

過去曾經帶領過一場演講,講述關於親密暴力的主題。演講後一名聽眾留言分享她的聽講心得,她分享的內容大意是「我知道我遇到了什麼了」。我沒有機遇會與這名聽眾私下對話,但從簡短的文字內容,帶出許多的想像空間。或許她過去遭遇過親密暴力而不自知,直到聽到相關的訊息才開始意識和整理自己的經驗。

而其他場域的暴力的經驗可能也有類似的狀況,我遇到不舒服的事情,但卻難以表達自己遭遇到什麼,以及很難判斷這個問題的責任歸屬,而持續懷疑是不是我的問題?

職場霸凌議題近期受到矚目,或許許多人曾有過被職場霸凌經驗。一篇公共衛生的研究指出,調查在公部門任職超過一年的人關於職場暴力的狀況,有48.17%的人表達在一年內有遭遇至少一種職場暴力。暴力的形式以語言暴力最多(43.5%),其次是心理暴力(31.71%)。暴力來源主要來自主管,其次才是民眾。

而實際上,在勞動部的相關規定中,比較正式的名詞為「職場不法侵害」,其定義為:「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以下簡稱「職場不法侵害」)之範圍,指勞工因執行職務,於勞動場所遭受雇主、主管、同事、服務對象或其他第三方之不法侵害行為,例如職場暴力或性騷擾等。」(引自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第三版),2022),該指引內容有詳細列出「職場不法侵害行為」項目,包括以下等18項行為指標:

1. 持續地在工作上吹毛求疵,在小事上挑剔,把微小的錯誤放大、扭曲。

2. 總是批評並拒絕看見勞工的貢獻或努力,也持續地否定部屬的存在與價值。

3. 總是試圖貶抑勞工個人、職位、地位、價值與潛力。

4. 在職場中被特別挑出來負面地另眼看待、孤立,對其特別苛刻,用各種小動作或方式欺負勞工。

5. 以各種方式鼓動同事孤立勞工、不讓其參與重要事務或社交活動,將其邊緣化、忽視、打壓、排擠等。

6. 在他人面前輕視或貶抑勞工。

7. 在私下或他人面前對勞工咆哮、羞辱或威脅。

8. 給勞工過重的工作,或要其大材小用去做無聊的瑣事,甚至完全不給勞工任何事做。

9. 剽竊勞工的工作成果或聲望。

10. 讓勞工的責任增加卻降低其權力或地位。

11. 無正當理由不准勞工請假。

12. 不准勞工接受必要的訓練,導致其工作績效不佳。

13. 給予勞工不實際的工作目標,或當其正努力朝向目標時,卻給勞工其他任務以阻礙其前進。

14. 突然縮短交件期限,或故意不通知勞工工作時限,害其誤了時限而遭到處分。

15. 將勞工所說或做的都加以扭曲與誤解。

16. 用不是理由的理由且未經調查而對勞工犯下的輕微錯誤給予過當處罰。

17. 在未犯錯的情形下要求勞工離職或退休。

18. 不斷要求勞工處理非公務之私事,勞工如拒絕則遭處罰。

可以想像若你的上司或同事持續對你有上述的行為,這對於個人的心理健康會有多大的影響。若你初出社會,並未累積足夠多的職場經驗與社會經歷,來幫助自己判斷所遭遇的處境,就可能在面對這些行為時,更容易傾向質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然而在面對職場霸凌或是職場不法侵害行為時,除了尋求合法的申訴管道,也可以尋求心理諮商好好釐清自己遇到的處境與因應措施。因為:

一、未改變自己面對處境的方式,霸凌行為容易持續下去

Nielsen等人(2012)針對挪威地區共1557名職員進行調查,並且追蹤長達兩年的時間,他們發現一開始的霸凌行為可以預測兩年後的霸凌行為。意味著若沒有針對自身遭遇到的霸凌行為進行處理或是改變自身面對事件的方式,霸凌行為可能會持續發生下去。

二、過度陷入受害者標籤,讓心理困擾持續下去

遭遇霸凌行為不一定需要將自己貼上受害者的標籤,在Nielsen等人(2012)的研究中的受試者,有11.5%的人表示曾遭遇霸凌行為,而只有4.2%的人認定自己是霸凌受害者。在面對職場不法侵害行為時,不宜太快將自己貼上受害者的標籤,反而宜聚焦在特定行為面向上學習因應方式。Nielsen等人(2012)的研究發現,受試者的被霸凌行為並不能預測兩年後的心理困擾,反而是受試者自我標籤為職場霸凌的受害者能有效預測兩年後的心理困擾。

霸凌嚴重破壞個人的自主性、價值與安全感,需要時間整理思緒與療癒傷口。心理諮商是個安全空間,能夠讓受傷的人在裡面,沉澱心情、整理思緒與實驗新的行為模式,讓舊事不再重來。

(本文經《擁抱心理心理諮商所》授權,原文出處「職場不法侵害行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職場霸凌

延伸閱讀

憂鬱症是什麼?症狀有哪些?成因、種類、治療方式一次看

從《影后》看婚姻危機: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關係的裂縫 多數時候是陰影的累積

權力越高越可能外遇?研究:如果想要引誘其他人 「我很有信心我會成功」

人為什麼會生氣?因為在關係中無法守護發自內心「最深層的在乎」

相關新聞

大小S姐妹情深 心理師從「依附理論」分析:我也想要大S這樣的姐姐

就在剛剛,傳出大S過世的消息,相信你和我同樣震驚。我對大S的印象,最早來自《流星花園》,那時的杉菜勇敢又倔強,陪伴了許多人的青春。

半伴依戀/他對你那麼糟 為何離不開有毒關係?那些在伴侶、家人間 你所不知道的「創傷束縛」

當我們知道有人明明被他的伴侶或家人傷害得很深,就理智上來說,我們會認為他應該想盡辦法趕快逃離,怎麼還留在這段不健康的關係裡?有些人可能會感到不明白、甚至會對受害者生氣,認為他們是不是太笨了?還是本身有什麼問題,怎麼還繼續待在那個傷害他的人身邊?難道他是被虐狂,一切都是自找的嗎?

過年長輩狂問工作…心理師曝3種說話技巧 1招先發制人避免被過度關心

過年聚會最怕什麼?不是桌上的菜少了一道,而是長輩的經典靈魂拷問!

過年大掃除想「斷捨離」卻捨不得?心理師傳授4秘訣 勇敢與過去分手

不知您是否有這種經驗,在整理舊物品時,本想很阿莎力地除舊佈新。但是一拿起物品卻陷入了時光回憶,「這是第一次約會的電影票、媽媽給我生日卡片…」,每個物品都負載著珍貴回憶,捨不得丟棄,不知不覺地又把物品留下來。然後年復一年地留著,就再留下來,如此的生命愈來愈沈重肥胖,失去輕盈靈動的活力。

過去真的不能改變了嗎?其實你是放不下那個舊的自己

過去的自己習慣緊緊的抓著那些痛苦與記憶,因為那是讓我們感到熟悉的,甚至成為我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即使那讓我們感到不舒服。就像即使原本舊的衣服已經不合身了,但是因為種種因素,我們仍捨不得把它丟掉。這也就是俗稱的「不舒服的舒適圈」。

關上心門的獨行者:解讀逃避依戀者的心理歷程、風格形成

依戀(Attachment),有習慣在接觸心理學的讀者們可能對這個概念並不陌生,這個概念近幾年來被廣泛的用來解釋親密關係的互動,今天我們要來談談不安全依戀中的「逃避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