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民眾黨北市議員林珍羽罹肺腺癌 「我從來不抽菸、沒家族病史」

孩子沉迷於上網或遊戲 如果成癮了該怎麼辦?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吳姿瑩(諮商心理師

家中孩子每天沉迷於上網、玩遊戲,到底有沒有在認真念書?以後會不會只打遊戲不做正事?有這些擔心的家長們,讓我們花點時間了解,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已經網路成癮,想想如何協助孩子回到現實世界中,和父母、師長、同學建立有意義的關係,確保孩子們的身心能健康地成長。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網路成癮

美國匹茲堡大學學者Kimberly S. Young在2009年提出一個快速判斷網路成癮的標準,只要在下列8個問題中,回答「是」的數目有5個以上,就可初步判斷已經有網路成癮的跡象。

1. 專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活動,且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

2. 需要花愈來愈多的時間在線上才能得到滿足。

3. 曾多次嘗試戒掉網路使用,但並沒有成功。

4. 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是脾氣煩躁。

5. 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超過原本的計劃或打算。

6. 為了上網不惜影響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學業或工作機會的損失。

7. 向家人或朋友說謊隱瞞涉入網路的程度。

8. 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釋放一些無助感、罪惡感、焦慮或沮喪。

這些判斷依據是從「美國精神學會」制定的DSM-I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中的「賭博成癮症」診斷標準中修改而來(Frances, A., First, M. B., & Pincus, H. A.,1995)。有其學理根據之外,因為使用上非常方便,被眾多專家學者廣為引用,是一份簡單、可靠的評量。家長可與孩子找個時間,一起檢視在運用網路上,有沒有前述狀況發生。把「網路」一詞替換為「遊戲」也可適用。

在生活中觀察孩子是否有成癮跡象

有些家長會說:「孩子連跟我好好吃頓飯都沒辦法,根本不可能跟他一起做量表檢視啊!」這樣的親子關係相信一定令家長感到十分挫折,但作為孩子的引導者、保護者,我們有責任找出方法協助孩子遠離成癮。事實上,量表中有許多選項,都可藉由同住生活的觀察,判斷孩子目前的狀態,藉此評估孩子目前是否有成癮的現象。家長們也可以靜下心想想:有什麼情況是他/她會比較願意坐下來談的?我可以怎麼嘗試再次創造類似的場景?並藉機將上述8項標準中描述的狀況,融入聊天的內容中,理解孩子沈迷於網路、電玩的嚴重程度。

理解成癮背後的痛苦及挫折

研究成癮議題後會知道,成癮行為的背後通常隱藏著難以訴說的痛苦。需要身旁的人有耐心地回應、支持、並協助當事人為自己設下界限。為了理解孩子的困難,我想邀請家長們思考幾個問題:「孩子沈迷在上網或遊戲世界,有沒有可能是一種逃避與人互動的保護機制?孩子會不會是藉由上網、遊戲,來逃避在現實生活中的挫折?」換句話說,若只把焦點放在如何改變孩子沈迷於上網或遊戲的行為,而不思考孩子們成癮行為的可能成因,家長很難從根本協助孩子調整問題行為、培養負責任的態度。

家長如何協助孩子減癮

在理解孩子面對的困難後,家長可在日常對話中表達對孩子困境的同理及支持,讓孩子感到家長願意花時間理解自己,這可協助緊繃的親子關係獲得減壓。在取得孩子一定程度的信任後,家長可試著和孩子討論合適的上網或遊戲時間,並協助孩子遵守規定、培養自律的習慣。在協助孩子的過程中,有時會為了限制孩子上網或遊戲的時間,導致親子關係緊張。有些家長無法忍受家中烏煙瘴氣而棄械投降。但若孩子發現家長守不住立下的界限,很自然地會不斷破壞規定,來測試家長的底線,最後家長感到挫折、孩子繼續沉迷,這個狀態又回過頭來困擾家長、導致親子關係再次緊張。因此,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為自己的心理做準備,事先理解在協助孩子戒癮的過程中,勢必會面對關係中的衝突、甚至對立,但為了從根本協助孩子回到正軌,作為家長要試著在支持孩子過程中穩定的守住界線,相信這樣的努力會在不遠的將來看到收穫。

(本文經《看見心理諮商中心》授權,原文出處「孩子沉迷於上網或遊戲,如果成癮了該怎麼辦?」,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28歲男走出公司大門突倒下 送醫檢查卻沒大礙…醫:職業過勞引發

二十八歲的秋天,還是上班族的我,某天下班走出公司竟在大門口暈倒。完全不知道原因,送到急診室後醫師也說沒有大礙,休息一會兒就好了,但事實並非如此。週末過去了,我還特地請了特休,情況卻沒有好轉——總是頭暈、常常放空,有時會突然呼吸急促。我覺得很害怕,跑了好幾家醫院進行檢查,但所有醫師都說我血壓偏低,其他沒有特別異常。在最後一間醫院,醫師對我說:「要不要去身心科看看?說不定是壓力或其他因素。」

半伴依戀/親密關係中當男人脆弱時 可以溫柔又美麗

過去的經驗裡,常常聽到的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一個男生的在掉眼淚,這像什麼樣?」…對男性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在這個時候無形中對於情感表露的這個部分成了一種束縛,而這樣的束縛,並非步入婚姻家庭而產生,而是早在我們的童年經驗裡就已經開始被灌輸、內化,形塑了一個男性該有的樣子經歷了青少年,來到了成年。

逾8成女性受過職場性騷擾…如何判斷?心理師:請相信「自己的直覺」

性騷擾其實很常發生在職場上,數據顯示至少有81%的女性受過職場性騷擾,其中71%受過口語性騷擾,超過50%受過肢體性騷擾,且至少60%女性曾遇到討人厭的性關注和脅迫!

什麼是性外遇?有性別上的差異嗎?心理師:修復從誠實開始

性外遇的修復,不只是要修復感情上的受傷,重新建立信任關係,另一個重點是要去理解「性」對於關係的意義,以及「性」為何成為一種逃避關係的出口。最後,當然改善性生活,將性生活好好愛回來,也是在諮商中我們最後的目標。

為什麼不會享受 就不會工作?心理諮商師給答案

外婆有個習慣,天冷了就立刻要添衣。聽起來好簡單的一件事,我卻做不到,總是給自己找藉口:就在樓下散步,算了;手頭上的事正好做了一半,再忍一忍;走幾步路就到室內了,又穿又脫好麻煩,別穿了……

同學在她的作業本上抹鼻涕 告訴老師卻被說「心眼小」…遇到霸凌該如何保護自己?

外婆身高一百五十公分,體重只有四十公斤,到老年後,她的身高、體重縮水更嚴重,但依然是他人不敢怠慢的角色,可見外婆絕不是靠體力取勝。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