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吹風機、暖暖包成冷天凶器 男烘乾下體不慎烙「王字印記」

行程保密到家…輝達CEO黃仁勳去哪了? 陸媒揭動向

已經做了很多,但得不到主管認可?心理師:比較不是問題 「過度比較才是」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張宇慧(實習心理師)

小風形容自己是個「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的人,尤其從小到大自己都是那個認真做好每一份作業、認真念書、認真做好每一個階段「該做的」事情,並且也取得不錯成績的學生。但當小風最近剛出社會,面對初次踏入職場環境,讓她感受到極大的壓力,以及事事都無法「完美」做好的失控感,這份失控感也壓得她喘不過氣。

「我已經做了很多,但好像總是得不到主管的認可…是不是其實是自己哪裡沒做對…才會這樣」小風訴苦的同時,也把問題歸因於自己的「不夠好」。

面對這樣的壓力,小風生活中也很難找到人可以傾訴:「我也很想要找人說一說抒發,但是當我看到我的同學做得比我高薪的工作,而自己那麼認真卻只是不上不下時…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很爛啊…我不敢跟別人說其實我很努力了,因為我好像其實還不夠…不夠努力…不夠好…」

對小風而言,好像連「壓力」、「痛苦」都必須在某種「成就」、「努力」的比較下才值得被看見。她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有很多條件:必須要「比較」孰優孰劣後,才「值得」被愛、被重視。過度比較帶給小風時刻自覺「不夠好」的信念,也引發了她自責、羞恥的感受。這份經驗似乎可以追溯到小風的原生家庭。

「我姊姊是個很優秀的人,不管我做什麼爸媽都只會說:還可以更好、你要多學學你姊。」

「對,我就是那種比較笨,只能靠學姊姊,勤能補拙的人啦!我從小就是不聰明也不漂亮,甚至也不太會講話,不惹人疼啦…唯一的優點就是很乖…」

小風深深嘆了一口氣後說:「但誰想當那個只是很乖的人,我也想要很任性但是還是被愛…」

-------------------------------------------------------------------------------------------------------

比較不是問題,過度比較才是

比較不是問題,有時候和自己,或是和目標的比較,會帶給我們清晰的定位,知道自己方向在哪裡,也協助我們了解自己距離目標還有多遠。但事事陷入比較的泥淖,也同時影響著自我價值感,才是侵害我們身心健康的「過度比較」。就如上文中的小風,當這份過度比較開始讓她無法休息、覺得自己比較差、比較不好而不值得被重視時,這時候我們可以開始停下腳步,看看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事。

過度比較帶來的低自尊

很多生活中的「過度比較」是受早年生活中「有條件才會被關愛」的經驗影響所養成。就像小風童年不斷被督促向優秀的姐姐學習,這讓她內化了「我要足夠優秀才值得被愛」的想法;面對無法超越的姐姐,小風長出了要乖乖聽話的生存策略。不論是追求優秀、還是扮演乖巧,也都隱含著「我必須要努力才會有人愛我」的信念。但是當生活中遇到無法調適的壓力、挫折時,這樣的信念便很容易勾起「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傷痛,引發低落、自責的感受。

從過度比較中釋放

若你也面對過度比較而難以在生活中喘息,你可以試著從以下角度來幫助自己:

多給自己一點空間

面對「過度比較」,我們內在可能時不時會受到擔憂、焦慮的感受侵蝕。當這份緊張感開始升起,我們可以先放下想要趕快做些什麼的衝動(不論是逃避或者往前衝),而是給自己一點空間跟時間,聽聽看內在的自己在擔心些什麼。

理解比較可能是你的生存策略

比較,很有可能是早年你為了得到主要照顧者的關愛而長出的策略,這些比較不是你的問題,而是童年時期還年紀還很小的你,需要得到父母疼愛而長出來的生存方式。我們不需要責備這麼努力的自己,而是試著多給自己自我照顧的空間。

不需要完美才值得被愛

身為有血有肉的人類,我們不太可能方方面面都俱到,勢必有些限制、缺點,也會有很多不如他人的地方,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重視、關愛」自己。有時候這份「無條件的關愛」我們可以很自然的給予寵物、伴侶或是孩子,但我們也可以嘗試著把這份無條件的愛放到自己身上。

過程中的步伐都是前行的軌跡

雖然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很難完全的放掉結果只論過程,但可以多看看自己在過程中的每一份努力。我們不需要走到超越他人的高點,但是往前的每一個步伐,也都代表著我們正在往期望的方向前行。

-------------------------------------------------------------------------------------------------------

或許你從中也看到了因過度比較而無法喘息的自己,然而我們不需要揹著這樣的枷鎖生活,願每一位因此而受傷的心靈都可以從禁錮中釋放,邁向更輕鬆、自在的生活。

(本文經《看見心理諮商中心》授權,原文出處「致:每一位因過度比較而受傷的心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28歲男走出公司大門突倒下 送醫檢查卻沒大礙…醫:職業過勞引發

二十八歲的秋天,還是上班族的我,某天下班走出公司竟在大門口暈倒。完全不知道原因,送到急診室後醫師也說沒有大礙,休息一會兒就好了,但事實並非如此。週末過去了,我還特地請了特休,情況卻沒有好轉——總是頭暈、常常放空,有時會突然呼吸急促。我覺得很害怕,跑了好幾家醫院進行檢查,但所有醫師都說我血壓偏低,其他沒有特別異常。在最後一間醫院,醫師對我說:「要不要去身心科看看?說不定是壓力或其他因素。」

半伴依戀/親密關係中當男人脆弱時 可以溫柔又美麗

過去的經驗裡,常常聽到的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一個男生的在掉眼淚,這像什麼樣?」…對男性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在這個時候無形中對於情感表露的這個部分成了一種束縛,而這樣的束縛,並非步入婚姻家庭而產生,而是早在我們的童年經驗裡就已經開始被灌輸、內化,形塑了一個男性該有的樣子經歷了青少年,來到了成年。

從一位公務員之死 看職場霸凌的黑暗真相!8種慣用手段大揭密

有一位以管理嚴格聞名的主管,經常對外強調:「我的手下誰敢混水摸魚,我一定讓他滿地找牙。」儘管並未有人目睹公司員工真有如此狼狽的場面,但從員工們的表情不難看出他們每天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幾乎能感受到內心的壓力如同腸子打結。在員工眼中,這位主管是缺乏同理心的,他每日早晨總要進行所謂的「精神訓話」,嘮嘮叨叨地逐一指導每個人的工作方式,要求員工百分之百遵從他的指示,不容許任何個人意見的加入。一旦員工稍有改變,他便會暴跳如雷,怒斥:「誰讓你自作主張?」

權力越高越可能外遇?研究:如果想要引誘其他人 「我很有信心我會成功」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一句話:「權力是終極的春藥(Power is the ultimate aphrodisiac)」。一般人對有權有勢的人的刻板印象是他們有許多花邊新聞或婚外情。而實際上,權力跟不忠行為真的有關係嗎?

人為什麼會生氣?因為在關係中無法守護發自內心「最深層的在乎」

有一天來訪者提到和家人的關係時,聲音愈來愈大聲、感覺上情緒愈來愈激動,然後說自己很生氣…,「你在氣什麼?」一段的對話之後,了解到讓來訪者感到生氣的緣由。

超越正念:每一個念頭和感受的湧現 無論多麼負面刺耳 都可以以它們的「本來面目」得到接納

常規的正念練習教你如何對待念頭、感受以及其他體驗,而不是認同它們,或將它們轉化成行為,透過培養一種不執著於客體,或體驗的寬廣的覺知力,讓你逐漸從頭腦的制約中擺脫出來,即使是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和感知模式不斷湧現,你也不一定會被它們誘惑。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