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港、韓河川垃圾9成塑膠 知名飲料品牌上榜

Fed如預期降息1碼 連續第二次調降利率

房間亂糟糟懶得整理?很可能你的潛意識在跟父母作對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為什麼?為什麼?正是那些「惱人的問題」保護了你

是什麼導致了你的問題?

為什麼我總是這麼沒用?

為什麼這個問題沒有解決?

為什麼我老是不斷遇到類似的人際關係糾紛?

為什麼我每次都無法和伴侶好好走下去?

為什麼工作和金錢總是會卡關?

明明付出相應的努力,為什麼還是沒辦法有好的進展?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如果我說答案是「為了保護你喔」,你會怎麼想?

「什麼意思?我這麼煩惱又痛苦,你卻說那是為了保護我?到底是怎麼回事?」你或許會忍不住想生氣。但毫無疑問的,這是事實。潛意識為了保護你,進而引發了許多問題,或讓事情進展不順。

我們的心為了保護自己,會在「潛意識」這塊領域裡卯足全力拚命到你難以想像的地步。宛如保護我們的身體、避免外界異物入侵的白血球。潛意識用盡全力運作,想保衛你的心。這些為了保護你而開始活動的成員們,就像是你的「內心防衛隊」。

在臨床上,有時我會透過心理諮商來找出個案的內心防衛隊,而且我常覺得,這群「內心防衛隊」就像雖然笨拙,但很努力想保護個案的「溫柔騎士」。因此在《遇見內心的騎士》這本書中,就讓我們親暱地稱這支內心防衛隊為「騎士」吧。

人人心中都有一支內心防衛隊

騎士大多是潛意識的一部分。各位可以把潛意識理解為「自己還無法意識到或察覺」的部分。而無論有沒有辦法意識到,也不管是怎樣的人,每個人都有一支內心防衛隊(騎士),目的就在於保護自己。

你心裡必然有騎士的存在。這支內心防衛隊無時無刻不在拚命想保護你。這與你的意願無關,他們就是隨時準備為你挺身而出。

由於這項活動發生在自己無法察覺的「潛意識」,所以我們必須練習去意識它,才有辦法發現(方法會在《遇見內心的騎士》第3章進行說明)。

內心防衛隊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別讓你再受更多傷害」。

不過這些騎士們非常笨拙,明明非常想保護你,卻往往不小心做出極端的行為。那些行為有時會變成問題,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換句話說,騎士一邊帶著「這麼做對你有好處」的想法,一邊太努力地想保護你的心,結果反而弄巧成拙。

換言之,那些發生在人際關係、個性、工作、金錢、愛情、家人、伴侶關係……的糾葛,其實都源自於明明很笨拙卻仍拚盡全力的騎士。許多人面臨的各種問題,絕大多數都是由於騎士守護內心的功能──「防衛反應」所引起的。尤其是以相同模式反覆發生的問題,或是煩惱很久的問題,絕大多數都與內心的防衛反應有很強的關連。

「無法整理」背後的理由 當思緒變得清晰,不安反而更強烈

房間整理乾淨之後,腦袋也會變得清爽對吧?一旦知道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心情也會跟著舒暢起來。藉由整理,能讓思緒變得更清晰,人生也更順遂……大家應該都看過這種類型的居家收納書。更重要的是,「必須打掃」「要趕快整理」「非做不可」的煩躁感也會全部消失。

然而打掃乾淨後,平常壓抑的不安或焦躁才會隨之湧現的人,其實不在少數。對工作、健康、對人際關係⋯⋯的不安,會隨著逐漸清晰的思緒,變得更容易感受到。也就是說,亂七八糟的房間會讓思緒和心情都處於混亂的狀態,並帶來「多虧這種混亂的狀態,我可以不用感覺到不安和焦躁」的好處。

覺得待在沒那麼整齊的房間裡比較安心的人,非常有可能是利用待在雜亂的環境,來掩蓋焦慮這種令人不快的情緒。房間亂糟糟的,確實會讓人覺得煩悶;可是感受到不安或焦躁更不舒服,所以才透過凌亂的房間來壓制更討厭的情緒或感覺。聰明的騎士會覺得,與其被不安籠罩,不如藉由「不整理房間」故意讓你感受到輕微的混亂,這都是因為他想保護你。

「無法整理」背後的理由 覺得自由被剝奪了

各位可能仍然無法理解我在說什麼,所以這裡再舉一個例子。

在了解無法整理或不想整理的個案所擁有的親子關係後,往往會發現:這些個案的父母其中一方(或雙方)對整潔的要求很高,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被罵「還不趕快去整理」的人不在少數。此外,他們與父母之間多半存在許多隔閡,隱忍了很多事。

整理→在父母的支配下乖乖聽話→自己的感受與心情被扭曲→自己的想法不被理解。

許多個案會產生這樣的聯想。即使個案現在已經另外組成自己的家庭,父母也不和自己同住,或者父母已經去世,仍然會有這種感覺。

只要他們還對父母懷有強烈的不滿,就會自動和潛意識產生連結:整理=屈從於父母,並讓人生的自由被剝奪。

個案不想接受這件事,於是內心產生反彈。換句話說,出於對父母的反抗及敵意,讓他們下意識抗拒整理。

雖然理智上很清楚,把房間整理得乾淨清爽會比較舒服;可是一旦動手整理,那種彷彿被父母控制的感覺又會(在自己無法察覺的潛意識領域中)湧現。所以騎士會阻止你動手,讓你覺得「與其要感受到那種不快,不如別整理」。

圖為《遇見內心的騎士:所有煩惱都是「另一個我」所引發,只有我能拯救我自己》書封,究竟出版社提供
圖為《遇見內心的騎士:所有煩惱都是「另一個我」所引發,只有我能拯救我自己》書封,究竟出版社提供

沒錯,不要整理反而比較好。為了不讓你想起親子關係裡的傷痕,為了不刺激你,為了避免你觸碰到被父母支配的悲傷或憤怒,騎士會引導你,刻意使你沒辦法整理。不整理,成了讓你不至於回憶傷痛,保護你免於受傷的手段。

因此,即使是那些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覺得早點解決比較好的問題(例如無法整理房間),當我們深入內心時,就會意識到一項事實,那就是「最好不要解決這些問題」。這是騎士在內心運作所導致的結果。他們藉由故意不讓你解決問題,來達到保護你的目的。

(本文出自《遇見內心的騎士:所有煩惱都是「另一個我」所引發,只有我能拯救我自己》,究竟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內心防衛隊 房間 潛意識

相關新聞

心靈成長課程 與心理師的界線在「法律約束」:讓人掏出心事不難 難的是如何善後

專業的講師,本該在課程規劃前期,準確預判每個段落所產生的效果,仔細推敲語言帶來的影響,也就是說,講師必須保護學員的每一句話,而不是叫他對自己的話負責。倘若換作滑雪課,教練就得教導正確的滑行姿勢,應付各種突發狀況,並做好防護措施,而不是劈頭對成員說,怕受傷就別穿裝備,怕痛就不要下場,這怎麼聽都不對勁。

家寧陷邪教爭議…心理師揭「心理治療vs.心靈課程」最大差異:利用創傷牟利

過去五年,我的案主當中一共有六位參加過所謂的心靈課程。六個案主中,只有一位幸免於難,其他五位我不會說深受其害,但課後的狀態確實不甚理想,而我花了蠻長的時間才把他們拉回來。

心理晤談一開始只是收集資訊?談諮商關係中案主的責任

前陣子因為年輕人方案,掀起很多有關心理諮商的討論。我在其中幾篇論壇文章裡,看到有些人會認為前幾次晤談好像只是讓心理師了解自己跟收集資訊。但我不完全認同。

當家人出現幻聽、妄想「看似變了個人」該怎麼辦?心理師揭4狀況應對方式

當本來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出現了幻聽、妄想,或是身體功能上的變化,都可能讓我們所認識的他/她看似變了個人。此時,不論能不能理解背後的原因,身為照顧者的我們,多少會有些疲憊。以下提供幾個在這樣的變化下可行的應對方式,如果覺得要做的好多好有壓力,先看看文章最後一段也可以喔!

家寧疑捲邪教…心理師分析「諮商vs.邪教」5大不同點:一個提升內在力量、一個讓人形成依賴

心理諮商與邪教都有著「撫慰人心」的功用,然而在兩者的專業度與目的性上面卻存在著根本差異。我認為,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大家更明智地選擇自我照顧的方式,並在過程中保護自己。

自我價值感低落、緊握完美主義…你也「蛙化」了自己嗎?2方式讓內耗先止血

你一定也讀過《青蛙王子》吧!在故事裡,被施法的青蛙直到魔咒破除,才恢復人形成為風采翩翩的王子。當虛構童話代入現實生活,身處快速又競爭的社會中,你是否也曾自覺像隻青蛙踩在泥濘中,跳不高又掙不脫處境,感覺等不到存在價值和潛能發揮的一日,反覆深受社會標準和他人期望苦苦困擾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