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伴依戀/戀愛談久了該不該結婚?從狩獵、農耕到工業時代婚姻制度的演變 談麵包與愛情

愛與錢,是婚姻關係中的核心議題。當我們理解婚姻中的現實層面,便能在婚前好好預備與協議。 示意圖/Ingimage
愛與錢,是婚姻關係中的核心議題。當我們理解婚姻中的現實層面,便能在婚前好好預備與協議。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張顯蓓(一肩伴侶心理諮商所 伴侶心理師

「都說婚姻是避風港,人人都想避風,誰當港?」

「單身的人都想找個伴,一起渡過風風雨雨,但,找到後你會發現大部分的風雨,都是另外一半帶來的!」

「在婚姻裡,沒有什麼問題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解決不了的,有的話,那就閉兩隻。」

關於婚姻的地獄梗,我讀著、讀著就笑中有淚,想起許多在婚前、婚後掙扎的朋友與個案們的故事。這一年,我收到許多演講邀請,主題都在談論「工作與家庭的平衡」。許多現場經驗讓我發現:大家已經明白不可能遵循上一代的婚姻價值觀來維繫家庭關係,卻又想得到傳統婚姻中的紅利,產生許多矛盾感。例如:女性想全職育兒,卻發現失去收入影響著夫妻的權力關係;男性試圖投入家務,卻發現成長過程缺乏訓練,所以怎麼做、就怎麼被嫌,乾脆回到有ATM的功能就好。如同近年許多探討婚姻的戲劇劇情,戲劇雖仍有過於浪漫的部分,但寫實描繪出婚姻生活中的生存焦慮、權力、創傷、家族系統、溝通困難,會如何血淋淋地衝擊原本的親密感。以致於原本相愛的伴侶,彼此相殺。

這使我覺察到:我們終於來到一個可以討論婚姻制度的價值的時代了。

愛與錢,是婚姻關係中的核心議題。上一篇(半伴依戀/觀賞電影「可憐的東西」 閱讀女性身體的性愉悅…自慰可以是一場法國大餐)只是單純談到「性的自我照顧」,若將性愛生活置入婚姻制度中,又相對複雜許多。「可憐的東西」這部電影中,對經濟能力、社經地位、婚姻制度有著許多隱喻,在此篇就不多描述電影內容。待各位打開對婚姻制度的彈性空間後,或許會對電影有更豐富的見解。

我們先一起來看看人類生存模式與婚姻制度的演變。

傳統婚姻制度的來源

在採集狩獵時代,社交能力強的女性是社群核心,採取群婚制度,男男女女共同撫育子嗣,比較類似母系社會,同社群的男女都是性伴侶。《春秋公羊傳》說:「古者聖人皆無父,母感天而生」。並非說女性受天神眷顧而懷孕,而是說古代沒有婚姻制度,女性有多個性伴侶,無需確認誰是孩子的父親。當時的男性也不介意哪些孩子是我的血脈,大家共享狩獵而來的獵物。女性彼此連結,彼此照顧,迎接每一個新生命。

但,當「農耕文明」開始於東西方日漸形成,「犁」的發明,使肌肉量較多的男性較易生存,母系社會也逐漸被父系社會取代。因此,人類發展出婚姻制度,本質上就是一套財產制度,使得女性成為男性的專屬財產。「一夫多妻」、「重男輕女」的觀念由此而生。對男性而言,確認「孩子是自己的」、「生男丁」才能確保農莊的延續。

此時的婚姻制度,真的如同奴隸制度。婚禮,其實就是一個男人向其他男人宣告:「這個女人是我的財產!」,而女性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家務奴隸,以及生育工具。無關乎愛不愛,我們熟悉的婚姻制度其實起源於莊園制度下的生存模式。此時的聯姻也大多數由家族父母決定,女性幾乎沒有選擇的空間。

傳統婚姻制度的衝擊

然而,工業時代之後,生存不再繼續仰賴大量的肌肉,女性自食其力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多,女權逐漸崛起。但,整個婚姻制度的思維並沒有進步,人們還是想用過去那套價值,來維繫婚姻關係。於是,人們創造許多愛情童話故事,包裝婚姻制度,以愛情為手段,讓結婚這件事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嚮往。也因此,開始出現許多為真愛而反抗父母安排婚嫁的愛情故事。自由戀愛,成為婚姻關係的主軸。

時至今日,愛情童話故事的謊言,才漸漸泡沫化。許多人發現:所謂的「愛情」,也不見得能撐過柴米油鹽的考驗。我們開始質疑「以愛情為主題」的婚姻制度,在認知失調下,我看到現代的年輕人開出越來越不可思議的條件,感受到大家實質上是不再信任婚姻制度能創造出多少幸福。(許多男性仍期待女性是專屬自己的美麗財產,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溫良賢淑又崇拜自己;也有不少女性仍崇拜強者,希望高富帥老公提供金錢、食物、居所,既能解決所有問題、又願意臣服自己。)

實際的情況是:許多婚姻裡,男性的社經地位比女性弱勢,男性難以支配女性,卻又期待得到莊園婚姻制度中的紅利。反過來也是如此,有些女性期待婚後放心給老公養,卻發現老公自顧不暇、情商又低,自己得承擔開銷。在處理家務上,女性又常比男性付出更多情緒勞力,這不禁讓女性大嘆:「我結婚幹嘛?」

所以,現代的我們,在婚姻關係中該何去何從?

隨著社會的逐漸進步,生存模式越來越多元,人們開始慢慢了解到:不管什麼性別,完全沒有「性別優越」這回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生存與獨立負起責任。只是女性的確肩負較大的生育成本,這會是整個家庭與社會的共同責任。

當我們理解婚姻中的現實層面,便能在婚前好好預備與協議。

婚前預備,並非預備把自己塞入傳統婚姻價值觀的框架中,反而是在婚前好好覺察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長期伴侶關係?我們想要經營什麼樣的承諾關係?

首先,我們需要放下性別角色在婚姻中根深蒂固的不合理期待。先釐清彼此心目中的家庭樣貌,無關對錯,而是基於我們內在的渴望,並討論溝通「如何滿足我們二人內在渴望」的生活。通常,我會邀請雙方都説說「期待中的典型的一天」、「感受愛與被愛的途徑(包括性生活)」…等等的討論。

第二個必談的是:財務規劃與界線。如果還無法好好談錢的伴侶,也許還沒有預備好要一起度過人生。這部分還包括雙方職涯規劃的討論,相當考驗我們自我負責的能耐,也考驗伴侶對對方職涯的理解與支持程度。我們如何理財,其實影響著伴侶之間的信任感。

再來,就需要談談我們對生兒育女的期待,這也是家庭藍圖的一部份。同時,也需要核對:我們對於養育孩子是否有不切實際的想像。孩子的出生,帶來家務、財務、身心勞動的增加,以及家庭管理、教養觀的協調,相當考驗伴侶彼此的信任的關係與分工合作的默契。

最後,需要談談我們的姻親關係。原生家庭既是資源,也是枷鎖。我們如何合作,因應彼此的家族期待?以及,我們如何處理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很常成為伴侶關係的衝突原因。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我們這個人,在這裡就不贅述,只是當我們長大後就需要練習看懂這些影響,並負起疏理的責任。如此,才更能與伴侶攜手面對彼此家族中的關係界線。

我非常樂見在現今的婚姻制度中,有越來越多彈性空間可以討論。幫助我們有機會能好好成為自己,同時也造就彼此。至於到底要不要婚?我想,最重要的事,還是要先好好覺察自己對婚姻關係的嚮往是什麼?以及自己對婚姻與角色有什麼樣的框架?也許是外在系統而來的,也或許是自己框住了自己。如果想要調整,可以怎麼做?

我們都是自己的主人,我們的心總會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體驗。知道了,那麼就去創造!祝褔各位閱讀者:運用智慧與資源,創造自己想要的幸福關係。

(本文經《一肩伴侶心理諮商所》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一夫多妻 婚姻 性生活 愛情 戀愛 結婚 重男輕女 麵包

延伸閱讀

半伴依戀/新婚後的第一個過年 在婆家或娘家過?

半伴依戀/電影《親愛的愛莉絲》:病態自戀情人如何對你精神操縱

半伴依戀/擁抱伴侶關係中的不安 《腦筋急轉彎2》教我們愛回真實的自己

半伴依戀/夫妻共同育兒是愛還是礙?從伴侶間的6大合作模式談親子教養

相關新聞

從一位公務員之死 看職場霸凌的黑暗真相!8種慣用手段大揭密

有一位以管理嚴格聞名的主管,經常對外強調:「我的手下誰敢混水摸魚,我一定讓他滿地找牙。」儘管並未有人目睹公司員工真有如此狼狽的場面,但從員工們的表情不難看出他們每天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幾乎能感受到內心的壓力如同腸子打結。在員工眼中,這位主管是缺乏同理心的,他每日早晨總要進行所謂的「精神訓話」,嘮嘮叨叨地逐一指導每個人的工作方式,要求員工百分之百遵從他的指示,不容許任何個人意見的加入。一旦員工稍有改變,他便會暴跳如雷,怒斥:「誰讓你自作主張?」

權力越高越可能外遇?研究:如果想要引誘其他人 「我很有信心我會成功」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一句話:「權力是終極的春藥(Power is the ultimate aphrodisiac)」。一般人對有權有勢的人的刻板印象是他們有許多花邊新聞或婚外情。而實際上,權力跟不忠行為真的有關係嗎?

人為什麼會生氣?因為在關係中無法守護發自內心「最深層的在乎」

有一天來訪者提到和家人的關係時,聲音愈來愈大聲、感覺上情緒愈來愈激動,然後說自己很生氣…,「你在氣什麼?」一段的對話之後,了解到讓來訪者感到生氣的緣由。

超越正念:每一個念頭和感受的湧現 無論多麼負面刺耳 都可以以它們的「本來面目」得到接納

常規的正念練習教你如何對待念頭、感受以及其他體驗,而不是認同它們,或將它們轉化成行為,透過培養一種不執著於客體,或體驗的寬廣的覺知力,讓你逐漸從頭腦的制約中擺脫出來,即使是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和感知模式不斷湧現,你也不一定會被它們誘惑。

憂鬱症、抑鬱症差在哪裡?成因、種類、治療方式一次看

抑鬱症是什麼?抑鬱症症狀有哪些?本文首先帶你認識抑鬱症的成因、抑鬱症與憂鬱症的差別,接著分享抑鬱症常見前兆、症狀,以及抑鬱症狀的自我檢測方式,最後更分享抑鬱症的治療方式與自救技巧,帶你找回生命的意義!

從《影后》看婚姻裂縫: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關係的裂縫 多數時候是陰影的累積

在《影后》的故事中,薛亞之問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那個時候,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這句話道出了無數人在面對感情破裂時的迷惘。她和李子齊的婚姻,從合作無間的搭檔,走向婚外情的破滅,似乎在某個時刻崩解了,但這個時刻究竟在哪裡?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