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死刑釋憲後首例...師鐸獎女師遭性侵劫殺 凶手最終逃死定讞

想取消或延期諮商都會被拒絕…如何判斷心理師究竟是為個案好 還是想賺錢?

心理諮商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圖/Ingimage
心理諮商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圖/Ingimage

近期聽了很多「心理師就是想賺我錢」的論調,我希望能盡可能客觀的提出我的觀察,希望幫助對心理諮商專業有質疑的當事人,也希望在猶疑中的你,可以更有方向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師。

一、當你覺得心理或財務有負擔,想要請假、暫停或降低頻率

專業心理師:與你討論這些負擔後,是否有任何的心理動力,包含對心理師的情緒,或對諮商關係的疑慮,或者甚至,直接討論諮商關係在當事人生活中的必要性,何以原本固定安排的諮商預算,成為負擔,都可能是關係質變的訊號,因此有經驗者就著手處理諮商關係。

但也可能就是很單純的,當事人覺得當初要處理的困擾已經不存在,又沒有特別需要再處理其他主訴,想把心理諮商當成每個月固定的心靈保養,有人幫忙梳理看顧自己的狀態,這樣的延長見面,也很值得肯定當事人的進展。

當然,有些情況是真的在評估上,當事人還有不穩定的狀態,並不適合做此決定時,心理師會評估可能諮商逐漸觸及更深層主題而帶來當事人的「抗拒」,也是一種當事人無法覺察的防衛系統,因此揭開防衛,去支持當事人的脆弱與擔心就會是重要工作,但若當事人依舊探討完還沒準備好往深入走,也尊重當事人選擇停在讓他感覺安全舒適的範圍中。

想賺錢心理師:可能會斬釘截鐵地認為「你沒辦法」「你不應該」「你在逃避,就像你逃避跟媽媽的問題一樣」,或者直接告訴你,「我空間都預約好了,不能隨意取消」,這類型心理師更看重自身損失,就會透過當事人來降低自身財務焦慮,或需要案主來穩定自我價值。

這類心理師,即使當事人討論了跟心理師工作中覺得被拒絕或不舒服的感覺,往往不會直接回應當事人,而是導向「你對我的感覺就是你對父親/母親的感覺」或「這就是你的課題」,而真正在逃避關係議題的可能正是心理師本人,並沒有回到關係當下去理解跟調整互動方式。

然而重要的是,你若是當事人,請練習提出你感覺到被否定與被指責,甚至感覺被利用,讓心理師可以真正意識到自身的問題,若心理師無法接受,展現負面情緒,那就該是離開的時候,因為你不需要付費讓心理師從你身上學習,或汲取養分,這對彼此都是一趟深刻人際歷程的學習。

有些案主有權威的議題,對心理師會難以拒絕,或唯命是從,因此他們最重要的成長是有能力在關係中提出不同的想法,並且被接納且肯定。因此不允許案主請假或取消,並且會主動加約,忽視案主的需求,也重複案主難以拒絕權威的主訴議題。

看顧對金錢的慾望,以及更應該專注在深化自身專業,讓自己透過專業影響力來吸引更多人,是專業心理師該有的素養。

二、當你希望心理師為你做更多事、花更多時間

有些案主很黏,期待心理師像媽媽一樣照顧她、呵護她,不斷回應他的需求,但失去界限的心理師卻以此來賺錢。最常見的是以下幾種情形:

(1)允許案主私下傳訊息。

(2)案主希望一次談超過兩小時。

(3)一週超過兩次臨時加約。

有些特定學派會有一週超過兩次的諮商安排,但這也會在一開始諮商進行時,就已經達成共識的諮商架構,諮商之間的間隔功能性,在於幫助案主長出自我調節能力,在生活中每件情緒起伏,能知道來源,能可以調整,越來越穩定的情緒,帶出越來越喜歡跟肯定的自我狀態。

想賺錢又太過回應案主需求的諮商師,勢必也有難以忍受讓人失望的課題,進而失去專業界限,導致這類型的諮商關係,成為當事人理想化的人際關係,在諮商中沒有將心理師給予的支持內化,而是在有求必應裡強化當事人的依賴,或鼓勵當事人依賴,這樣的諮商師本身也需要透過諮商幫助自己建立界限,以及具備健康人我關係。

專業心理師在遇到當事人這三種情境的期待時,會與案主討論與澄清諮商關係,我們也有經歷過,當事人希望「心理師陪他去看醫生」、「當天諮商完隔天希望再預約」、「是不是我要花錢才能跟你說話」,心理師會讓當事人知道這些期待不適切的原因,期待心理師在日常也能像朋友一樣互動,或當諮商師無法成為他渴望的理想母親,心理師會跟當事人討論如何處理失望、挫敗與難過,而不是有求必應卻違反諮商倫理。

本文出自愛心理「【諮商指南】我想取消或延期心理師都會拒絕我,我要怎麼判斷是為我好,還是心理師想賺錢?」,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找不到人生目標…不知道是買車買房 還是不斷自我實現感到開心成長?

四十歲很害怕一個人 想要有另一半卻不想太快進入關係怎麼辦?

越到晚上越焦慮、還帶點害怕…導致睡不著 是因為一天的生產力沒有達標嗎?

如何聽懂對方沒有說出口的話?對話時請謹記這兩個心法

相關新聞

老婆要離婚、女兒拒學、老是遇到渣男…人生卡關時 究竟該找心理師或命理師?

「心理師,怎麼讓我老婆不要跟我離婚啊?」「心理師,我女兒怎麼又不去學校了?」「心理師,為什麼我老是遇到渣男?」

50歲後的減法人生學:不該再被欲望追著跑 緣分合則來、不合則去

人生在世總是有各種欲望。除了生存必要的食欲、睡眠欲之外,還有很多與生存沒有直接關聯的欲望。為了滿足這些欲望,我們會發揮超乎常人的力量,或者是拉踩他人、傷害他人。無謂的欲望愈多,會活得愈辛苦,但多數當事人不會意識到問題,仍盲目追求眼前的欲望。

想轉職成功?對新工作的積極度會影響成果 「2關鍵」決定能否提升職涯高度

轉職只是手段,而非目標。我自己曾經換過10次工作,總共在11家公司工作過。除了第一家公司之外,我在接下来的10家公司都是做行銷的工作,只有換過1次「職業」,所以算是「轉職」1次,「轉社(雖然沒有這種說法)」10次。

成為職場高效工作者關鍵:思考產出成果 優先處理「較花時間的工作」

安排工作時,首先需要考慮「需要產出什麼=成果」,然後從目標逆向推算該做些什麼。

待在辦公桌埋頭苦幹不會有成果!試著計算自己的「時薪」 騰出「偷懶的時間」

你是不是認為,工作就應該坐在辦公桌呢?事實上,工作成果的關鍵在於現場和實際情況。所謂的現場或實際狀況,以行銷領域來說就是指目標客層的所在位置或賣場,以製造商領域來說就是指生產線。

精神分析的治療式介入:挑戰、面質、初步詮釋 相關語句一次看懂

聆聽雖然是任何治療式會談的關鍵因素,但分析師通常不會太靜默或太被動。他的介入會從許多探問開始,特別是開放式的問題(「告訴我一些關於你家裡的狀況」),然後漸漸導入澄清(「你剛剛說,你的父母在你十一歲的時候分開來了,可否請你告訴我,當時你的情緒反應如何?」)。訪談者要詢問一些生動的細節,而不是模糊的籠統詞句(例如,患者:「我媽媽只是一個普通的媽媽」;分析師:「你可以說一些例子,讓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您的感受?」),並關注這種模糊性可能會有的防衛面向。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