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長期使用竟引發這些嚴重後果!諮商心理師揭露大麻的真實危害
為何有些青少年會在不知不覺中墮入藥物毒品的深淵?不少藥物毒品成癮的人,都是從青少年階段開始使用藥物毒品。雖然原因各有不同,但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著作《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中提到,這些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有人是因為朋友聚會,基於娛樂效果而嘗試看看;有人是受到好奇心驅使,想要體驗是什麼感覺;也有人是為了達到某種效果而使用藥物,例如借助藥物提神或放鬆情緒。還有一些人依賴藥物來解除壓力和煩悶,不知不覺間藥量越用越重,最終無法停止,因為一旦停止使用便會引發嚴重的不適和難受的身心反應。
父母溝通不良,孩子易染毒癮
國內外有許多關於濫用藥物毒品的研究,發現那些嚴重藥物毒品成癮的人,通常和父母的溝通不佳。他們與父母之間缺乏親近、公開、自在、積極、正面的溝通習慣。此外,這些成癮者的父母本身也常有較高比例的成癮行為,例如酗酒或吸菸。藥物毒品成癮的人對父母有很多不滿的情緒,因為父母很少稱讚或鼓勵他們,教育方式也前後矛盾,經常態度不一致。他們一方面嚴厲管教,一方面又在孩子未達期望時習慣性拒絕和不接受他們。有些藥物毒品成癮者曾經是身體受虐兒或遭受過性虐待,因為成長過程中的痛苦記憶,加上習慣性貶低自己,讓他們很容易逃避到藥物毒品的世界中。此外,這些成癮者也更容易感到寂寞、孤單、憂鬱,並且更可能進行危險性行為。
大麻非無害植物,易致全身問題
很多使用大麻的人認為,大麻是天然的植物,對身心不會造成太大的危害。其實不然,使用大麻會出現明顯的問題行為或心理改變,例如動作協調受損、產生欣快感或焦慮感、感覺時間過得很慢、判斷力減弱,以及社交退縮。使用大麻後的兩小時內,會出現結膜紅腫、食慾增加、口乾、心跳加快等生理反應。如果長期大量使用大麻,還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易怒、憤怒或有攻擊性,容易緊張或焦慮,難以入眠,食慾降低或體重減輕,坐立不安、憂鬱情緒,以及身體不適,如腹痛、發抖、冒汗、發燒、發冷、頭痛等。此外,大麻還會引發精神病症、焦慮症和睡眠障礙,並不像大麻使用者所認為的那樣對身體無害。
安非他命能提神?濫用成癮生活崩潰
使用安非他命的人會出現許多不適當的行為,例如與人鬥毆、過度敏感、判斷力變弱、過度自誇、人際關係惡化,以及工作效率降低。如果使用一段時間後突然中斷,會出現以下這些戒斷症狀:憂鬱症、易怒、焦慮、坐立不安、容易疲勞、失眠或嗜睡,甚至可能出現譫妄或妄想。
戒癮之路艱難險阻,需以毅力重建人生
無論是購物成癮、性愛成癮、賭博成癮、酒精成癮或藥物毒品成癮,一旦染上這些習慣,就很難戒除。這是因為成癮者常常因為某些心理狀態而破戒,這些想法會降低他們的警覺性,讓他們再度沉迷於成癮的世界中。林萃芬指出在諮商過程中,我見過許多因成癮而痛苦的人,他們不斷在發誓戒除成癮行為和再次破戒的挫折情緒中掙扎。成癮者通常會遇到三個主要困境。首先,他們可能會再度進入過去沉迷的情境,這使得他們容易再次陷入成癮的陷阱。其次,在戒癮過程中,他們需要對抗渴望或破戒的情境,這是一個持續的挑戰。最後,他們很難發展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動來代替成癮行為,這使得他們難以找到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壓力增大,成癮者如何自救?
當成癮者遇到這些困境時,如果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問題會逐漸累積成壓力,最終導致破戒,形成惡性循環。容易導致破戒的想法包括幾個方面。首先,他們可能想要逃避,快速遠離痛苦情境,暫時甩開壓力。其次,他們可能想要放鬆,認為工作那麼辛苦,總該輕鬆一下。再者,他們可能什麼都不管了,對生活目標失去動力,不在乎任何事情,腦中充滿幻滅的想法。最後,他們可能無法自我控制,原本保證自己可以控制成癮行為,卻又再度破戒。
成癮者思維模式難改,關係緊張易受誘惑
這些想法和行為模式,使得成癮者很難擺脫成癮的困境,並且增加了再次陷入成癮的風險。只有通過有效的解決方法和支持,成癮者才能打破這個惡性循環,找到新的生活方向。當成癮的欲望越來越強烈時,成癮者的人際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緊張。他們會自動迴避阻止成癮行為的家人和朋友,只愛跟同樣有成癮行為的人在一起,也常常禁不起別人的邀約而破戒。另一種常見的社會壓力是,成癮者會忍不住回到誘發欲望的地方,例如趁著出差回程順道去賭場逛逛,結果受不了誘惑,又再度破戒。
學會拒絕誘惑,成癮如浪潮終會消退
如果日常生活中無法完全避開危險情境,那麼「學習如何拒絕」就是戒癮成功的關鍵。越能夠拒絕誘惑,就越不會破戒。相反的,越合理化成癮行為,總是使用藉口或模糊的回答,就越有可能陷入成癮的泥潭,無法自拔。事實上,欲望就像浪潮,只會增強到某個程度,之後便會漸漸消退。所以當它出現時,想像自己是個衝浪者,隨著海浪起伏,感受它的發生、增強到破滅,然後變成泡沫。當成癮者了解自己的心理議題與欲望的關連,就能逐漸學會以最小的力氣駕馭和控制自己的欲望。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本文節錄自《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一書,時報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