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聯合報社論/美國觀察廿年,賴清德還在澄清「疑賴論」

不要「如果、但是」…外遇道歉該怎麼說?心理師提出四大關鍵步驟重建關係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你曾經在媒體頭條上看到某位名人的外遇醜聞,隨後聲稱已獲得配偶的原諒,並思考過這樣的原諒是真是假嗎?在社會和影劇新聞中,這樣的報導屢見不鮮,但背後的真相究竟如何?林萃芬,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在她的新書《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提到,當外遇事件爆發後,大部分的外遇者都會對受害者道歉。然而,這些道歉往往效果有限,而我們最常聽到的「道歉詞」是什麼呢?

「是我做錯了,如果你受不了,想要離開,我也無話可說,我會尊重你的決定」,這句話非但沒有達到道歉的效果,反而會讓受傷者覺得外遇者要遺棄自己,想要跟第三者走了。

「如果你覺得很受傷,我很抱歉。」,這句道歉詞不只會讓伴侶感到不真誠,還會產生副作用,受傷者會覺得外遇者沒有真正體會自己的痛苦,沒有真心悔改。

也有不少外遇者會愧疚地詢問:「那我現在可以怎麼做?」受傷者常會生氣地說:「你現在做什麼都沒用。」外遇者也多半會接著回答:「如果我做什麼都沒有用,那我也沒有辦法。」

「與其看你這麼痛苦,不如分開好了」,這樣的道歉詞表面上似乎為受傷者著想,想要讓受傷者好過一點,卻會讓受傷者覺得外遇者「根本不想努力」,想要把自己推開,通常會更加生氣。

「事情已經發生了,我也無能為力」,這種說法只會讓受傷者覺得無力,感受不到外遇者對自己的愧疚感,有心想要撫平自己的痛苦。

「我已經道過歉了,你不要再提起這件事,你再講我就離開了」,這句話聽起來像道歉,實際上卻是威脅受傷者「你再說,就別怪我離開」,會讓受傷者感到更加委屈。

從上面的「道歉詞」中可以察覺,這些話語中都暗藏一些會引發情緒的字眼,想要收到「道歉的效果」,最好避開會讓受傷者感到不舒服的語言。

道歉裡的「如果」與「但是」誠意不足反增怨

紐約大學的教授格拉斯哥(David Glasgow)研究發現,道歉之所以會讓人覺得沒有誠意、太過虛假,是因為道歉者使用了「如果」跟「但是」這兩個常用的語詞。他舉一個常見的例子說明:「如果你因為情緒太激動,以至於沒有察覺我在開玩笑,我很抱歉」,這樣的「如果」道歉句型會讓對方有被質疑、被指責的感受,自然效果不好。此外,在道歉的過程中出現「但是」的句型,則會給對方「合理化自己行為」或是「逃避責任」的印象,譬如說:「我很抱歉把關係搞砸了,但是我不是故意的」,這句話除了會讓受傷者覺得不夠真誠,彷彿還提前預告自己「未來還會再犯」,越道歉對方越不安。

外遇道歉四法則,認錯、負責、悔改、彌補

道歉要達到效果,格拉斯哥教授提供「四個R的道歉法則」,我發現這套法則非常適合用於外遇後的道歉,值得外遇者學習。

第一個「R」是 Recognition(認知),明確認知並承認自己的錯誤。

第二個「R」是 Responsibility(負責),接受自己錯誤所帶來的傷害,並為錯誤負責,同時不附帶任何「但書」。

第三個「R」是 Remorse(後悔),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出後悔的態度,但不需過於戲劇化,適度且發自肺腑即可。

第四個「R」是 Redress(矯正),採取實際行動去矯正、彌補因為自己的錯誤所造成的傷害。

愛不是口頭說說,行動證明真誠意

也因此,「有效的道歉」不是說完「對不起」、「很抱歉」就結束了,而是要感同身受,用具體行動去展現負責、後悔、彌補的心意,才可能讓受傷者接收到誠意。還有些外遇者會不斷強調:「我很愛你」,以為這樣可以讓受傷者釋懷,事實上這句話會激發反感,會讓受傷者覺得矛盾:「很愛我」卻會「重傷我」,要如何相信外遇者的愛是真愛。

真誠彌補,聆聽痛苦心聲;持續道歉,釋放療癒力量

圖為《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圖為《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這個時候,採取彌補的說法是:「因為我的外遇行為,讓你身心承受這麼多痛苦,我知道現在我做什麼可能都無法立刻減輕你的痛苦,我想做點什麼,你可以告訴我,做什麼可以讓你好過一點點。」道歉要有效,重點是受傷者的感受好不好,而不是外遇者的主觀判斷,還有就是,外遇後的道歉需要持續進行,當受傷者又進入痛苦情緒時,不妨再次道歉,讓受傷者從每一次的道歉中獲得釋放的力量。

※本文節錄自《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時報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外遇 配偶 醜聞

相關新聞

半伴依戀/擁抱伴侶關係中的不安 《腦筋急轉彎2》教我們愛回真實的自己

在皮克斯動畫《腦筋急轉彎2》中,進入青春期風暴的萊莉,迎來了許多新的情緒角色,這些情緒都跟「關係」有關,分別為阿焦、阿慕、阿廢與阿羞;隨著這些情緒的到來,他們以不同的外貌與形象在萊莉的內在主控台上各司其職,影響著萊莉在關係中的每一個反應與行為,也在無形中撼動著萊莉的內在信念與自我認同。

總是害怕犯錯、認為自己不夠好?建立情緒界限 把父母的課題還回去

如果,你曾經在成長經驗中,面對著許多否定與期待;也為了追求「好孩子」的認同,因而遍體鱗傷,甚至失去感覺;那麼,請開始練習跟自己說:「現在的我,就是夠好的」。

當孩子說要跟朋友出遊就會生氣? 周慕姿:問問自己「真正的恐懼是什麼」

很多時候,促使我們行動的,並非我們的思考,而是我們的不安全感。這些不安全感一湧上來,很容易就讓我們感覺到恐懼、害怕,因此會讓我們習慣性地希望控制一些事情。

為何隱蔽人格會吸引人?「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真有科學依據?

在短期擇偶關係中,或者在關係建立初期,人們往往展現出隱蔽人格中頗具吸引力的一面,給人留下「有能力、有魅力、好交際」的良好印象。只有當人際互動加深時,他們行為中的缺陷才會逐漸展現出來。

被孩子惹惱時 問問自己「這是誰的感覺?」 4步驟緩和惡劣情緒

每天早上送孩子出門上學,都是一場混戰。某天早上,眼看一切順利,就要成功把女兒帶出門了。正等著女兒穿上襪子時,她突然盯著門上被磁鐵吸著的照片,開始一張一張地拿下來。我見她慢條斯理地整理那些照片,想用她的方式重新擺放上去。我心裡有些不耐,頻頻催促著:「快點放回去,穿好襪子和鞋子,我們要出門了!」

遺產稅vs.贈與稅如何節稅?2案例評估該生前移轉或死後繼承

當你盤點資產後,發現自己扣除接下來的20年生活所需還有餘裕,甚至更多,那麼如何預為傳承規畫就很重要。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