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賽綸被他逼上絕路!家屬氣炸「明天出面提告」

冷到明晚!氣象署發布低溫特報 雙北等7縣市低溫下探10度

延平中學招考作文《那一天,我流下了眼淚》 家長驚:逾半爸媽被賜死

今天是母親節!沒有好母親照顧你 就跟你內在的照顧者過節吧

母女示意圖。圖/Ingimage
母女示意圖。圖/Ingimage

NGH催眠證照班的學員跟我說:「我媽已經過世了,我也沒在怨恨她了。」

還沒進入催眠前,每次說到媽媽,她都是這樣輕描淡寫,彷彿是上個世紀的事,瀰漫著一團氤氳。

但今天我們示範內在小孩時,她胸口的刺痛變成一句一句的控訴:

「妳為何讓我承擔這麼多?」

「你總是唉聲嘆氣,讓我每天都怕回家。」

「妹妹一直哭,你都不理她,我還要幫你照顧妹妹,這到底是誰生的小孩啊?」

「爸爸就是被你氣走的,你知道嗎?」

原來父母在她四歲離婚,母親患有躁鬱症,時好時壞。遇到躁期,像一個全天下最好的媽媽,帶他們姊妹逛街、看電影、玩遊樂園一整天。遇到鬱期,整個人一動也不動,什麼都不做,姊妹二人變成沒人看顧的野孩子,餓肚子一整天是常有的事。

後來她長大一點,比較掌握媽媽的狀況,開始肩負起母親失功能的那一塊:帶妹妹上學、回家先洗米煮飯、幫妹妹洗澡、看功課,然後把明天的午餐也做好,才上床睡覺。整整十年,她沒有自己的純真童年,也沒時間享受青春期與同學的浪漫嘻笑。

「我恨過她,但我又能怎樣?」成年後她與妹妹離家了,逃離那個痛苦的牢籠,但七年前母親開始失智,只好又搬回家照顧母親,直到去年母親去世。

這幾年她很努力地上各種成長課程,想要讓自己走出陰影。「我和媽媽的議題走了很久了,我已經對她原諒了。」這是她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或許是對我的信任、對班級的信任,以及準備好了。進入內在小孩的過程,她的淚水沒有停過,憤怒不斷發散出來,這一刻,她也才意識到,自己還困在巨大的陰影中。

「老師,我好累,我不想恨她,但為何做不到?」

我對她說:「或許那個控訴的你,真的很需要被理解、被看到她的辛苦,還有她失去了那麼多純真無憂的時光。」

「或許,她真正的感受不是憤怒,而是無力感。畢竟在那麼小的年紀,怎麼可能拯救一個家呢?但她好認真地以為她或許能做些什麼……」

這時,她的眼淚轉成無聲啜泣,她的心開始軟下來。這個深層無力感被看見了!

無聲疼痛的淚水流完了。她說,明天母親節,我本來想要去墳上看媽媽,現在我有新的想法。

「我想帶自己好好吃一頓王品牛排。」

是的,如果你的母親失功能,沒能給你照顧,那就好好地跟自己內在照顧者過節吧。感謝她一路以來替代母親照顧自己,也安全地長到現在了。

母親節,幫你的母親好好款待她一頓吧。

(本文出自臉書粉專「彭德先 催眠身心靈&系統排列」,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母親節 躁鬱症

相關新聞

大小S姐妹情深 心理師從「依附理論」分析:我也想要大S這樣的姐姐

就在剛剛,傳出大S過世的消息,相信你和我同樣震驚。我對大S的印象,最早來自《流星花園》,那時的杉菜勇敢又倔強,陪伴了許多人的青春。

半伴依戀/他對你那麼糟 為何離不開有毒關係?那些在伴侶、家人間 你所不知道的「創傷束縛」

當我們知道有人明明被他的伴侶或家人傷害得很深,就理智上來說,我們會認為他應該想盡辦法趕快逃離,怎麼還留在這段不健康的關係裡?有些人可能會感到不明白、甚至會對受害者生氣,認為他們是不是太笨了?還是本身有什麼問題,怎麼還繼續待在那個傷害他的人身邊?難道他是被虐狂,一切都是自找的嗎?

過年長輩狂問工作…心理師曝3種說話技巧 1招先發制人避免被過度關心

過年聚會最怕什麼?不是桌上的菜少了一道,而是長輩的經典靈魂拷問!

過年大掃除想「斷捨離」卻捨不得?心理師傳授4秘訣 勇敢與過去分手

不知您是否有這種經驗,在整理舊物品時,本想很阿莎力地除舊佈新。但是一拿起物品卻陷入了時光回憶,「這是第一次約會的電影票、媽媽給我生日卡片…」,每個物品都負載著珍貴回憶,捨不得丟棄,不知不覺地又把物品留下來。然後年復一年地留著,就再留下來,如此的生命愈來愈沈重肥胖,失去輕盈靈動的活力。

28歲男走出公司大門突倒下 送醫檢查卻沒大礙…醫:職業過勞引發

二十八歲的秋天,還是上班族的我,某天下班走出公司竟在大門口暈倒。完全不知道原因,送到急診室後醫師也說沒有大礙,休息一會兒就好了,但事實並非如此。週末過去了,我還特地請了特休,情況卻沒有好轉——總是頭暈、常常放空,有時會突然呼吸急促。我覺得很害怕,跑了好幾家醫院進行檢查,但所有醫師都說我血壓偏低,其他沒有特別異常。在最後一間醫院,醫師對我說:「要不要去身心科看看?說不定是壓力或其他因素。」

半伴依戀/親密關係中當男人脆弱時 可以溫柔又美麗

過去的經驗裡,常常聽到的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一個男生的在掉眼淚,這像什麼樣?」…對男性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在這個時候無形中對於情感表露的這個部分成了一種束縛,而這樣的束縛,並非步入婚姻家庭而產生,而是早在我們的童年經驗裡就已經開始被灌輸、內化,形塑了一個男性該有的樣子經歷了青少年,來到了成年。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