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日超商「Lawson」在台申請商標!網樂:炸雞君要來了嗎?

人際關係的經營如同股票買賣 指正他人前「先投資再取款」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謹慎指正他人

帶有指正的回饋,可以建立或破壞關係。

劍(sword)和文字(words)竟帶有相同的英文字母,真是奇了。更玄的是,若使用不當,會產生相同的效果。 —無名氏

「大多數時候,人的挫敗感來自於不當地處理人際關係,」我試圖安慰哈利,「這源於溝通的不順暢。無論是肢體語言還是一言一行,我們必須對關係承擔全部責任。」我繼續說道。

「但如果我總是想著該說些什麼才不會讓我妻子不高興,生活會變得很悲慘,而且總得小心翼翼。」哈利反駁道。

我嘆了口氣,「哈利,是的,我們在糾正別人時必須謹慎選擇措辭,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學會對他人表達讚賞。」我靜下心來詳細解釋。

取款前,先投資

二○一七年九月底,我受邀至孟買證券交易所發表演講,主題是「印度文化賦權工作與生活平衡」。場地就像預想中的那樣:一個巨大的圓形禮堂,鋪著天鵝絨紅地毯的宏偉舞臺,以及來自世界各地證交所的一百五十名高階主管。這是享譽四方的活動,可以受邀演講我十分榮幸。

我在會場提出一個觀點,似乎引起臺下野心勃勃聽眾的共鳴,我說:「共同基金和我們的人際關係有一個共同點:都必須在取款前,先投資。」

事實就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會忘了在指正前先向對方投入欣賞和愛,這會讓他人感到沮喪與不被珍惜。「學習欣賞」的藝術對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我是在尼泊爾旅行時意識到這一點的。

我還記得,當時我的牙齒打顫、身子發抖,眼睛卻凝視著四周的美景。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索容拉山腳下的慕克提納什,天氣十分嚴寒,是印度教與佛教徒的聖地。對印度教徒而言,毘濕奴神化為自然形態後就在卡利.甘達基河的下游地區被發現;對佛教徒而言,這裡是重要的神靈居住地。包括我在內的一些僧眾,帶著家人來到這世上屬一屬二的美麗聖地靈修。大家花了些時間討論所處地點的重要性後,各自返回了住所。此行的目的不僅是走訪所有靈性聖地,更重要的是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與家人共度的時光總是無可替代。我發現,在大自然中與人坦誠交流,可以奇蹟般地加強連結度。沒有比喜馬拉雅山更好的環境了!

回到租用的連棟屋舍後,我打開了筆電查看電子郵件。參與這趟靈修之旅並遠離俗世塵囂時,時間於我已然停止,但對在孟買的人而言並非如此,他們有迫切的問題要與我討論。當我瀏覽收件匣,掃視重要信件時,一封帶標記的電子郵件引起我的注意:「你的烏克蘭簽證已獲批准。護照已準備好,可以從德里領取,或需要五個工作日才能寄達你指定的地址。」

五個工作日?我驚慌失措。另一位僧人與我原本打算三天後一在孟買降落,就立即飛往烏克蘭。我不能錯過飛往烏克蘭的航班,畢竟是我的精神導師拉達納特大師親自要求我前去參訪。我立刻起身,開始在內心盤算著。我跑進房子的公共區域,每個人都喝著花草茶、笑著取暖,把羊毛帽和手套放在暖氣片上烘乾。我認為我的想法很妥適,出於禮貌,我詢問一位資深僧人,我是否可以早點飛往德里,去烏克蘭領事館領取護照。從加德滿都到德里的客運加上火車,可是令人筋疲力盡的三十四小時旅程,但搭飛機只需要幾小時,能為我節省寶貴的時間。

「你打算怎麼去?」他喝著熱薑茶問我。「搭飛機,只需要幾個小時。」我自信地說。「誰來支付機票費呢?」我感覺事情不會如我所願。「嗯……」道場的資金已左支右絀,「我必須去,因為我的護照在德里。如果我不能在明天早上之前拿到護照,就不能及時抵達烏克蘭。」我懇求道。

眾人開始關注我們的談話,靜了下來。資深僧人放下茶杯。「我不認為這是個好主意。你可以和我們一起坐火車去德里,幾天後再去烏克蘭。」他語帶權威地說。我們的機票已經訂好了,然而我就此打住,回到我的房間,讓事情平靜下來。

晚上,資深僧人給大家準備了一場小講座,講述我們所看到的遺址的故事。臨近晚餐時分,我又向他提起了那個話題。去烏克蘭對我很重要。他站起身,在所有人面前拉大嗓門:「我已經告訴過你,這是不可能的。你怎麼又提起來了?你就那麼沒有禮貌嗎?」他繼續嘲諷我長達五分鐘。

這太丟人了。在場所有家庭都認識我,他們的孩子以我為榜樣,而我卻在這裡遭受公開羞辱。我走回兩邊都是雙層上下鋪的房間,在三公尺寬的房裡來回踱步。我大口喘氣,並且淚流滿面,腦中閃過一個念頭:怎麼會有人這樣對我說話?我以為我們是朋友!他不明白飛往烏克蘭的航班對我有多重要!

人在憤怒時很容易大發雷霆,當自我被壓垮時,情緒就會失控。我控制住自己,深吸一口氣,默默祈求—我決定按下暫停鍵。他說的有道理。道場資金緊縮,還向同行的家人要錢是不合適的,我不能就此棄他們而去—這些是我列出來幫助自己冷靜下來的實際原因。有所幫助,但只有一點點。

我閉上眼睛,像倒敘故事一樣,想起在道場的那些年,資深僧人養育我,是我遭遇困難時的朋友,讓我覺得道場就像是家。我認識他這麼長時間,他從未這樣對待我,一直對我投入愛、善意和信任。這樣大發雷霆一點也不像他,是不是有什麼想法困擾著他?

我洗了臉,回到大家聚集的公共區域。空氣聞起來像番茄湯和剛出爐的新鮮麵包,但我一走進去,現場氣氛明顯緊張了起來。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我表現得一如往常。資深僧人瞥了我一眼,與我目光交會—我們以這樣微妙的方式表示了道歉和原諒。大家顯然鬆了口氣。我原諒了他,也沒有再討論那個問題。

早上,加德滿都的客運站熙熙攘攘:人們用金屬容器賣茶葉,搬運工推著載滿行李的手推車奔跑,穿著短褲和帶著相機的遊客被想討幾盧比的孩子騷擾,場景與大多數南亞交通樞紐相似。我們乘坐十個小時的客運到達戈勒克布爾,大夥在那裡轉乘火車繼續下一段旅程。

那是客運與火車之間的快速轉乘。我們有臥鋪車廂的票,座位可以變成上中下三層床鋪。看到藍色的鋪位,我很興奮,因為在客運坐了大半天,我的脖子有些痠痛。我在窗邊坐下,看著火車加速駛過神聖的鄉村。火車行駛大約三十分鐘後,資深僧人來了,鄭重地坐在我身邊。他握著我的手,淚流滿面,為他對待我的方式道歉,我也忍不住和他一起哭了—我從未見過他如此激動。看到心愛的人難過,我們自然也會跟著難過。我也向他道歉,說自己不該對他施加壓力,他的考量是有道理的。他不接受我的道歉,堅持是自己的錯。事實上,真正的寬恕有助於在朋友間形成更牢固的連結。

圖為《美好人生的驚人祕密: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與生命意義》書封,究竟出版社提供
圖為《美好人生的驚人祕密: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與生命意義》書封,究竟出版社提供

幾週後,當我們與所有家人聚在一起參加活動,我們問大家,尼泊爾之行的亮點是什麼。我們原以為會是神祕的寺院、加德滿都的風景,甚至是我們的講座—但這些都沒有人提到。眾人一致認為,最精采的是見證我與資深僧人之間的友誼。從不愉快的交流到徹底的寬恕,大家對我們之間的深度連結感到驚訝。直到今天,他仍是我最親密的朋友之一。

只有當我們投資在他人身上時,才能指正對方。指正有時很強烈,但我們都是人,犯錯在所難免,情緒也會失控。但是,如果我們對他人的投資極大,如果我們給予他人應有的關心、愛護和欣賞,那麼這些小小的取款就會像細雨,而不是傾盆大雨。這並不意味絕不指正他人,但我們需要學習正確做到的藝術。請容我進一步解釋。

(本文出自《美好人生的驚人祕密: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與生命意義》,究竟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是真心為你好還是想翻舊帳?開口指正他人前 先自問「4句話」

相關新聞

從一位公務員之死 看職場霸凌的黑暗真相!8種慣用手段大揭密

有一位以管理嚴格聞名的主管,經常對外強調:「我的手下誰敢混水摸魚,我一定讓他滿地找牙。」儘管並未有人目睹公司員工真有如此狼狽的場面,但從員工們的表情不難看出他們每天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幾乎能感受到內心的壓力如同腸子打結。在員工眼中,這位主管是缺乏同理心的,他每日早晨總要進行所謂的「精神訓話」,嘮嘮叨叨地逐一指導每個人的工作方式,要求員工百分之百遵從他的指示,不容許任何個人意見的加入。一旦員工稍有改變,他便會暴跳如雷,怒斥:「誰讓你自作主張?」

權力越高越可能外遇?研究:如果想要引誘其他人 「我很有信心我會成功」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一句話:「權力是終極的春藥(Power is the ultimate aphrodisiac)」。一般人對有權有勢的人的刻板印象是他們有許多花邊新聞或婚外情。而實際上,權力跟不忠行為真的有關係嗎?

人為什麼會生氣?因為在關係中無法守護發自內心「最深層的在乎」

有一天來訪者提到和家人的關係時,聲音愈來愈大聲、感覺上情緒愈來愈激動,然後說自己很生氣…,「你在氣什麼?」一段的對話之後,了解到讓來訪者感到生氣的緣由。

超越正念:每一個念頭和感受的湧現 無論多麼負面刺耳 都可以以它們的「本來面目」得到接納

常規的正念練習教你如何對待念頭、感受以及其他體驗,而不是認同它們,或將它們轉化成行為,透過培養一種不執著於客體,或體驗的寬廣的覺知力,讓你逐漸從頭腦的制約中擺脫出來,即使是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和感知模式不斷湧現,你也不一定會被它們誘惑。

老婆要離婚、女兒拒學、老是遇到渣男…人生卡關時 究竟該找心理師或命理師?

「心理師,怎麼讓我老婆不要跟我離婚啊?」「心理師,我女兒怎麼又不去學校了?」「心理師,為什麼我老是遇到渣男?」

半伴依戀/擁抱伴侶關係中的不安 《腦筋急轉彎2》教我們愛回真實的自己

在皮克斯動畫《腦筋急轉彎2》中,進入青春期風暴的萊莉,迎來了許多新的情緒角色,這些情緒都跟「關係」有關,分別為阿焦、阿慕、阿廢與阿羞;隨著這些情緒的到來,他們以不同的外貌與形象在萊莉的內在主控台上各司其職,影響著萊莉在關係中的每一個反應與行為,也在無形中撼動著萊莉的內在信念與自我認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