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麼事都跟他說 為什麼關係還是沒有很親近?因為你試圖從對方身上「索取這2樣」

很多人以為維繫關係就是什麼都跟對方講,這樣高度透明自己的關係,是增進彼此認識,讓彼此關係更深刻的方式,但如果你覺得你大小事都跟對方講,但你卻發現你並不了解對方,那代表你們關係的流動性與相互性出了狀況。
也就是你們彼此的情感並沒有真正對流,你們關係並沒有平衡,很可能就是你單方面的說,對方只是被動接收。最簡單的判斷方式,是你在每次說的時候,你是「分享」、「炫耀」、「抱怨」。而通常你也有辦法分辨當今天朋友找你說話時,分享與抱怨的狀態,往往很容易觀察到。
分享,是有思考過的講話過程,通常有助於情感連結,是在告訴對方最近發生什麼事,而自己並沒有要從對方身上「索取」什麼,更在乎的是彼此在談話中的感受,因此在分享狀態的人,可以覺察到自己也可以覺察到對方,是有品質的交談。而分享的內容通常會聚焦在最近對生活的發現與成長。
炫耀,是一種「索取認可」的過程,大部分會聊著自己的成就、物質生活,更在乎的是被所有人聚焦、肯定、羨慕,享受在交談中眾人的目光和稱讚,注意力是在自己身上,看不見對方,更滋養不了關係,在交談完後會讓對方黯然失色,也會讓人感到懷疑人生,因為被索取了許多關注力。
抱怨,是一種「索取安慰」的討拍過程,也是希望對方跟自己站同一邊一起斥責引發痛苦的那個人,需要得到「不是你的錯」「都是對方不好」的安撫,也容易陷入受害者狀態,因此並沒有在交談中真正連結對方,而是需要對方的能量來振作,並且容易反覆在同一件事上打轉,也是個缺乏反思跟思考僵化的狀態,通常對方無法跟你真正交流,因為光是承接情緒垃圾就已經覺得疲累,也不會再用自己的事情來增加抱怨者的負擔。
所以,在關係相處中,對自己說話的覺察,深刻影響著你跟他人連結的深度,也就是你跟自己連結的深度,直接影響你跟他人連結的深度。
若是後兩者,更容易在交談完後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渴望的關注或安慰,感覺被背叛,而沒注意到對方真實的感受,與關係的破壞力。透過此三個狀態,反思平時對話都在哪個層面,相信有助於更了解你們的關係。
本文出自愛心理「我什麼事都跟他說,為什麼我們關係還是沒有很親近?」,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