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柯文哲存款比去年多288萬元 陳佩琪也驚訝給答案

沒有人能「治療」戰爭、虐待、強暴…創傷復原的重要途徑在於「自我可控感」

已經發生的事情都無法倒帶或取消,但你可以處理創傷在身心靈留下來的印痕。 示意圖/ingimage
已經發生的事情都無法倒帶或取消,但你可以處理創傷在身心靈留下來的印痕。 示意圖/ingimage

貝賽爾.范德寇:「沒有人能『治療』戰爭、虐待、強暴、猥褻或任何一種恐怖事件,#已經發生的事情都無法倒帶或取消,但你可以#處理創傷在身心靈留下來的印痕。」

不管是生理還是心靈,未知總是令人害怕,當不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的時候,擁有自我掌控感是最重要的事,而在自我掌控之前,我們首先要先平靜下來。

還記得之前提過,創傷是杏仁核與前額葉的失衡嗎?

杏仁核就像情緒腦,前額葉則是理性腦,我們要做的就是恢復理性腦和情緒腦的平衡,理解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去體會創傷情緒。

而修復創傷、回到平靜的重點就在於「#重拾你對自己心智與身體的所有權」:

①找到讓自己鎮靜和專注的方法。

②面對你想起往事的影像、想法、聲音或身體感覺時,能夠學習維持那份鎮靜。

③讓自己全然地活在當下,並且跟身邊的人建立關係。

④探索心裡的秘密,包括你是如何倖存下來的。

我在治療創傷個案時常用的基本方向,就是在談論這些創傷經驗時,時不時地詢問「#你現在是什麼感覺?」並且帶領個案「#回到感受呼吸和身體的變化」,這可以協助建立情緒的感知,適時的感受、回應情緒,這點很重要,因為這樣才能讓腦袋和身體進行連結,進而產生自我的可控感。

對有些人來說,在人多或刺激源複雜的地方會感到焦慮,嚴重時甚至會有喘不過氣的恐慌,這邊分享生活中可以練習的小方法:

①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與身體開啟連結

②深呼吸

③感受呼吸→可控感的放鬆訓練

至少在此刻,呼吸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這些方法都很簡單但卻好用,希望未來遇到需要冷靜的時候,都能夠派上用場。

本文出自看見心理「創傷復原的重要途徑-自我可控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戰爭 猥褻

相關新聞

墮胎只有女人受傷?研究:男人會透過「事業失敗」來補償罪惡感

我們常因為墮胎是在女性身體上進行手術,便從而忽略墮胎對男性的影響。美國有一本書專門研究墮胎對男性的影響,發現事實上除了生理層面的差別外,墮胎對男性在心理層面的影響跟女性是一樣的,男人一樣會產生愧疚、憂鬱、封閉與內心空虛感,只是有些男人表達情感的能力較弱,或者比較不善於用口語說出來,但是男性仍會以不同的方式表達。

伴侶間最禁忌話題!夫妻連結如同「月老牽紅線」 墮胎是拿刀把紅線切斷

鳳枝原本認為她和先生的問題是出於脾氣不合及溝通不良,但是經過更深層的探索才發現,原來是他們不願意承認被墮胎的孩子,也不願意面對事實與責任,因此摧毀了夫妻間親密的關係,更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墮胎」也許是伴侶間最禁忌的話題,但它卻是從伴侶最親密的行為開始,因此接下來,讓我們好好思索有關「墮胎」這件事與它帶來的影響。

結婚快20年!高級餐飲連鎖店經理「已墮胎11次」 無助哭喊:我還有救嗎?

台北的鳳枝今年四十五歲,她是著名高級餐飲連鎖店的拓展經理,衝鋒陷陣地為這間公司開了十幾家分店,工作起來就像無敵鐵金剛一樣,完全不需要休息。她來參加我的課程時,整個人就像機器人一般,全身僵硬、面無笑容。我問她怎麼了,她說和先生已經好幾年沒有什麼話說,雖然同住一個屋簷下卻很少溝通。「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兩個人好像脾氣不合,每次說話都會衝起來,結果關係越來越疏遠。所以,我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工作上,但總覺得自己的心是空空的。」鳳枝回答。

用性換取回報錯了嗎?從《惡女》看你我心中潛在的「惡」:這世界不存在所謂的正義

電影《惡女》是由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幸福路上》的導演宋欣穎自編自導,林美秀及邵雨薇領銜主演的台灣懸疑驚悚片。靈感取自2009年日本「木嶋佳苗案」,中年女子擄獲無數男子騙婚詐財,被稱為「結婚活動殺人事件」的傳奇案件。

害怕被照顧者遺棄…談「小大人」不得不順從他人的親密恐懼

從小,小芯對爸媽的記憶,就是不停地吵架。每次爸媽吵架,她都非常害怕。上小學時,爸媽離了婚,小芯跟著爸爸,離開了媽媽。因為爸爸工作忙碌,將小芯託給爺爺奶奶照顧了一陣子。後來爸爸交了一個女朋友,沒多久他們結婚了,才把小芯接回家。

太太沒性慾…他憶蜜月旅行吸大麻助性「高潮感強烈」 性學博士揭3大心理狀態影響:小心勃起障礙

有人問我說,他和太太以前去荷蘭度蜜月的時候,和太太一起吸了朋友給的大麻,做愛感覺很棒很嗨,高潮的感覺也很強烈。但結婚幾年後,太太說自己沒有性慾,一點都不想和他做愛,他想安排跟太太再一起去荷蘭旅行,看是不是可以吸點大麻來激發太太的性慾。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