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至30歲1年內免費諮商3次!2招挑對心理師 別有「這幻想」

「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8月上路,年輕人可有三次免費心理諮商。但如何挑對心理師?對諮商該有什麼期待?如何檢視成效?一文告訴你。
「到底心理諮商有沒有效?」「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心理師比較合得來?」隨著心理健康的觀念普及化,許多初次接觸心理諮商的人,都會糾結這兩大問題。
心理諮商需要對陌生卻專業的心理師敞開心房,談論過往的生命經歷與情緒感受,這本身就是一件關乎勇氣與信任的事,而求助者與心理師的適配程度是心理諮商成功與否的一大關鍵。
心理諮商是雙方合作,挑選心理師是關鍵
台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心的兼任諮商心理師李家雯提到,心理諮商是案主和心理師的合作,因此,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師非常重要。
李家雯認為,心理師具備不同經驗、專長和治療取向,若不能事先理解,可能導致求助者感受不到足夠的支持。而若遇到不合適的心理師,除了成效有限,還可能產生二度創傷。
憂鬱症年輕化,政府推免費心理諮商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1世紀人類健康頭號殺手之一,且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衛福部於8月1日正式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三次免費心理諮商,希望提升年輕人對心理諮商的認識和求助機會。
政策甫上路,立刻引起正、反兩方討論。有人認為三次諮商機會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也有人認為免費三次不無小補。無論如何,這次支持方案仍能增加年輕人接觸心理諮商的機會。
究竟挑選心理師有哪些參考指標?
方式一》看心理師的專長與治療取向
首先,事先瞭解心理師的專長與學派。
寫作逾十本兒童青少年心理書籍的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提到,近年心理學學派愈分愈細,不同的學派會有不同關注重點,包含: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情緒經驗取向、家族治療等。
陳志恆舉例,情緒經驗取向的心理師可能會透過體驗,引導求助者提升自我覺察,找回安全感。而擅長家族治療的心理師則會用系統觀的角度,分析家庭中的互動關係和家族成員的人格特質,並陪伴求助者找出與家庭成員互動的模式。
不同學派的心理師,所採用的諮商方法和步調也不同。
李家雯建議,若是短期諮商,可選擇認知行為改變、短期焦點解決或教練式對話等取向的心理師,較能在三次的短期諮商中看見行為改變。
方式二》觀察主要服務對象
平常在心理諮商所或醫院網站上常可以看見每位心理師的經歷,陳志恆表示,可以觀察該名心理師的重點服務對象,例如:年輕族群可以找曾服務於學校輔導室或心輔中心的心理師。
「沒有人是全能者,」陳志恆強調,每位心理師都有自己的強項,可能是實習或工作期間較常接觸的族群。他舉例:擅長青少年族群的心理師,可能過去曾任校園心理師,較能同理青少年常見的困境,例如:讀書進度、人生方向、與家人溝通……等議題。
先設定諮商目標,避免奇蹟式幻想
「其實,三次諮商可能才剛完成資訊蒐集和關係建議,」李家雯提到,目前政策規劃只有三次免費諮商機會,因此不要帶著「心理師能醫好我所有心理問題」、「諮商後所有問題都能全部解決」這種奇蹟式幻想進入諮商室,否則可能會大失所望。
李家雯建議,在諮商之前先想清楚自己要探討的議題,嘗試釐清自身的需求,將能有效縮短與心理師溝通目標的時間。
除了設立目標,李家雯也強調「目標一定要夠具體!」
她舉例,「要跟媽媽好好說話」就是過於籠統的目標,建議改成「希望和媽媽講話20分鐘,都不會情緒炸掉」或「找出和媽媽講話都會爆炸的原因」等。
2指標檢視「諮商有效嗎?」
相較於生理疾病的診療,心理諮商比較難用客觀指標來衡量成效,「到底諮商有效嗎?」也成為許多民眾的困擾問題。對此,陳志恆則建議從「心理支持度」和「目標完成度」這兩大面向,來檢視諮商成效。
「簡單來說,諮商有效就是:求助者想解決的問題被解決,」陳志恆提到,心理支持度是一大判斷指標,諮商不一定會從原本的哭喪臉,變成滿臉愉悅笑容,但若求助者能更清楚感受到被支持,那就是有成效的諮商。
而另一個判斷方式,則是看回到原先設定的目標,檢視當初和心理師溝通的目標完成度,許多人在目標達成後,就會和心理師討論結案。
李家雯也補充,若求助者覺得諮商過程有任何不舒服或其他想法,她建議立即回饋給心理師,不需要考量心理師可能無法承受。
「畢竟,專業的心理師會期待能幫助到你,」李家雯認為,若求助者能勇敢且真實地表達想法與感受,將有助於心理師及時回應與調整,雙方才能持續正向互動。
目前「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上路未滿一個月,對改善年輕世代憂鬱症狀的成效仍待觀察。
不過,李家雯強調,心理資源其實並不局限於心理諮商,她認為,書寫、閱讀、親近自然等也是療癒方式。她期待,所有人在忙碌緊湊的生活中,都能找到讓自己放鬆情緒、緩解壓力的方式與資源。
(本文出自2023.08.21《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