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竹聯幫信義區夜店利益保衛戰 黃少岑欽點「大阿忠」重掌忠堂

NBA/骰到6狂飆23記外線!「最強老八」熱火擊敗綠衫軍

農地黑「膜」法:焚燒、掩埋與棄置 廢塑膠亂象直擊

被性騷說出口像豪賭?「什麼!你被摸了,那當初幹嘛不講?」

為什麼他們願意一直吃虧?局外人總是認為,這種髒事大可直接打臉,在胸前比個叉,然後把性平條文貼到對方額頭上,之後法院見。但人在會在亮紅燈時陷入掙扎,因為他們還要承受斷炊或被報復的風險,人會因顧忌而懷疑自己的是非判斷,會被利害關係約束,會為了那一口飯調整自己的容忍值。記者陳正興/攝影
為什麼他們願意一直吃虧?局外人總是認為,這種髒事大可直接打臉,在胸前比個叉,然後把性平條文貼到對方額頭上,之後法院見。但人在會在亮紅燈時陷入掙扎,因為他們還要承受斷炊或被報復的風險,人會因顧忌而懷疑自己的是非判斷,會被利害關係約束,會為了那一口飯調整自己的容忍值。記者陳正興/攝影

「什麼?你被摸了,那當初幹嘛不講?你到底在想什麼!」

《人選之人—造浪者 Wave Makers》是正港的職人劇,想看選戰明來暗去,爾虞我詐的策略攻防,可能會有些失望。但若想一窺幕僚的職人日常,本劇可說是細節滿滿,它展示了鄰里佈樁的眉角、選務凌駕家庭的傲慢、政二代的繼位兩難,以及大局之下,只得息事寧人的世道無奈。

這裡指的是第四集,公正黨黨工的職場性騷擾事件。

幾年前,我參與過一場關於職場性騷擾的支持性團體。和戒酒會一樣,這是個匿名團體,成員輪流傾訴事件,彼此承接情緒。裡頭有十個人,男女各半,有些是研究生,有些是上班族,還有幾個公務員。

當中有個成員,是入行兩年的新進護理師,轉調病房後持續被學長性騷擾。頭一個月還好,但之後越來越不對勁,學長會私下貼身搭肩開黃腔,半夜傳曖昧簡訊,聚餐則藉機摟腰摸背。沒把話講開的原因,是她還想在醫院混下去,權力位階的落差,一向是職場性騷擾的起點。直到八個多月後,她在尾牙時遭學長強吻,於是決定上報性平會。

送出申訴書隔天,那間平常沒人使用的小會議室突然熱鬧了起來,副院長秘書、護理部督導、科主任、護理長通通擠進來開趴,人手一份紅包,桌上有一疊文情並茂的悔過書,還有一張診斷證明,證明學長有酒癮問題導致行為脫序。學長需要治療,但不能轉調,因為他要負責教學醫院評鑑,護理師則被調去健檢中心服務VIP,更上一層,皆大歡喜。討公道不一定要搬上檯面,小房間能解決的事,就別讓制服組大人操心。

那時她才明白,原來性平會就跟五月天演唱會一樣,一樣都拿不到入場券。

幾年以後,類似情節出現在《人選之人》第四集。公正黨文宣部副主任翁文方,帶著被騷擾的職員張亞靜,一同拜訪曾被性騷擾的離職員工苗珊如。面對來訪的兩人,苗珊如娓娓道出事件始末:

「那是我畢業後第一份工作。那時我的台語還不太流利,而且大家都很忙,只有前輩會主動帶我。他教我很多東西,是個非常熱情的人,所以大家都很喜歡他。

有時候加班到很晚,他會買宵夜給我,我也會回請他飲料小點心之類的。有一次,我在睡覺前收到一封訊息,那是一張夜景照片,他說想跟我看夜景。我沒有多說什麼,就回了"晚安"。

說真的,那也沒怎樣,如果特地回說請他不要這樣,我反而會覺得很尷尬,好像是我小題大作,而我也不想打壞關係。後來有次加班到很晚,半夜一兩點,他說要載我回家,可是卻往反方向開。他把車開到一個可以看夜景的地方,接著開始說他跟老婆有多不好,每天都在吵架,結果講著講著他就哭了。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且他那時候看起來就真的很可憐,我覺得應該要安慰他,我也不覺得他會對我怎麼樣,所以我就拍了拍他的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他會誤會我,他說他很喜歡我,然後就強吻我。

可是我有把他推開!後來我想說事情過了就算了,結果他開始在工作上為難我,故意不把正確的資料給我,讓我很難做事。但你們知道嗎?我那時候的第一個想法不是生氣,而是覺得愧疚,然後很自責。一定是我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情,我想要跟他道歉,我希望可以跟他把話講開。

後來我才知道,他對每個女生都這樣,而且他會在大家面前把我講得很難聽,那時候我每天都過得非常痛苦。我有去找主任,但他說那是同事之間互相關心的訊息,不能當作證據,叫我自己換單位。嗯,大概就是這樣。」

那場戲就到這裡結束了,但整段對白留在我腦海裡非常久。為什麼,因為她講出了跟護理師幾乎一樣的話。這段對白,根本是活生生的臨床現場,編劇只花了十分鐘,就把團體成員送回我面前。能把對白寫得如此生動,讓角色說出人話(這是本劇最優秀的部分),只有兩種可能:扎實的田調,或深刻的觀察。

我想,編劇們同時做到了這兩件事。

這段自白,完整重現了職場性騷擾受害者的掙扎曲線。這條曲線和霸凌流程有點類似,加害者會反覆試探對方底線,受害者會一點一點讓步。霸凌受害者擔心失去友誼,性騷擾受害者則擔心失去前景,因此對於前輩的曖昧行徑,他們深怕是自作多情,即便偶有逾矩,也不敢破壞關係。是不是自己做了什麼讓人誤會的事,才讓對方有機可趁,因此在不確定事情會惡化到什麼地步之前,他們不知如何喊停,因為沒有判斷的依據,也不敢拿職業生涯賭下去。就這樣拖了好一陣子,直到每晚都輾轉難眠,人生被拖進沼澤,才終於鼓起勇氣告訴家人,可惜大多都換來一句:

那你當初幹嘛不講?你到底在想什麼!

這些受害者都有個共同的困擾,就是他們必須先通過一連串的審訊,才能得到想要的關心。旁人沒看到他們的掙扎,而是誤以為他們別有居心,他們從來沒想過,被人理解的過程,居然會如此坎坷。

「幹嘛不早講?」跟「發生什麼事?」都有個問號,但它們代表的意義截然不同。前者是質疑,後者是探詢,然而多數的受害者,腦袋其實都很清楚,他們大多都知道自己吃了悶虧,因此不用質疑他們,我們該去理解的,是為什麼他們願意一直吃虧?

局外人總是認為,這種髒事大可直接打臉,在胸前比個叉,然後把性平條文貼到對方額頭上,之後法院見。這樣很帥,可惜人不是機器,機器會在設定好的情況下亮紅燈,發出警報。但人在會在亮紅燈時陷入掙扎,因為他們還要承受斷炊或被報復的風險,人會因顧忌而懷疑自己的是非判斷,會被利害關係約束,會為了那一口飯調整自己的容忍值。這是人心的暗盤操作,也是機器無法判讀的細節。

大部分的受害者,都只想被理解這件事,其他的,他們可以自己搞定。

團體結束前,帶領者問了每個團員,有沒有什麼話想跟身邊的人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個踴躍的結尾,沒想到竟換來一片沉默。沒人送出語言,每個人都在斟酌,大家彷彿在用各種角度,試著把某片沉重的玻璃窗裝回窗框。

「我希望,他們能相信我們。」

一個輟學的研究生舉起右手,慢慢地吐出這十個字,而這十個字產生了某種催眠效果,讓成員一個接著一個點頭。看著他們的神情,我忽然想起了《百年孤寂》那群迷失在雨林裡的馬康多村民,而馬奎斯是這麼形容這群人的:他們默默無聲,像夢遊般走在一個憂傷的宇宙。

我不知道,他們何時能走出這個憂傷的宇宙,我也知道,事情不能就這麼算了。但這那之前,我們能做的,是溫柔地問一句「發生什麼事?」不要預設立場,也不要自作主張,而是去仔細理解這些被卡在夾縫中的身體,好好感受他們的掙扎。

有時候他們需要的,真的就是這樣而已。

(本文出自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什麼?你被摸了,那當初幹嘛不講?你到底在想什麼!」》,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心理諮商 性騷擾 職場

相關新聞

什麼是認知彈性?如何引導自閉兒控制情緒並保持彈性?對話技巧一次看

身體彈性,讓人們可以彎腰而不折斷身體、能夠適應狹小的空間、早上穿衣服可以塞進衣服裡。而認知彈性,則讓人們可以產生更多的解決方案與答案,辨識出一個策略或反應是無效的,並採取新方案、思考複雜或有衝突的訊息(例如:哈姆雷特是一位英雄,不過他也犯了過錯),以及懂得協調或妥協。對許多自閉症類群者而言,認知不靈活、缺乏彈性(或稱固著)可能阻礙交友、影響在普通班(融合教育)的學習、甚而招致飯碗不保。增進孩子的認知彈性,也會讓家長、老師與治療師的生活變得輕鬆一些。

北市特教師生衝突…他憶高中時期差點持棍棒打人 卻因「1段話」被溫柔接住了

在教育現場遇到與衝突時有一些簡單的操作手法,只不過這些技巧如果不是在一個能夠很好整合自己內在的老師身上其實很難應用,因為外在的應對受到內在狀態的驅動,所以要能夠確保老師們能夠安全與和諧地跟學生相處,不是透過一招半式就有辦法達到,需要的是長時間的自我照顧、覺察以及實際演練,才有辦法將「一致性」這個裝備安裝在老師們的身上。

北市特教生失控毆打老師…諮商師列衝動行為「循環7階段」:情緒爆炸時「減害優先」

這幾天在網路上流傳某高中課堂上的影片,我看過了,實在令人捏把冷汗。如果你沒看過,那也別找來看。這樣的影片不該被流傳,不然叫當事人情何以堪。

當壞事發生就覺得自己很糟糕?你所經歷的一切 並不能與你的價值畫上等號

開始執業不久後,我發現除了大腦生病的病人以外,大多數人的情緒問題,其實大多來自過度自卑。

陳俊翰律師是誰?身障平權鬥士離世:好的社會是能追求理想 「不被障礙所限」

說起陳俊翰這個名字,背後代表什麼意義?他是不受罕病禁錮的生命鬥士,是專攻人權與身障權益的律師,同時,他也是一名為心中信念不遺餘力的倡議者。

「如果你愛我就該給我錢」…憤怒會讓你變窮 影響自己與金錢之間的五種能量

很多人將金錢能量和愛的能量畫上等號,對於這個理論我不甚贊同,因為這樣的理論容易導致人們把「金錢」和「愛」混淆在一起,而造成「如果你愛我,就應該給我錢」的假象。我引導過的女性學生當中,有些人在小時候曾被媽媽耳提面命的教導:如果以後交男朋友,男方出門不付錢或不買禮物,就表示不是真的愛你。學生們因為看不清金錢和愛的真相,在親密關係中常為了金錢而誤解對方或爭吵。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