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刑案新聞露骨文字頻放送 醫提醒:刺激腦部、引起創傷

香港名媛遇害,情節重大,引發許多國家報導關注,台灣民眾也高度關注。各家媒體每天搶進最新消息,打開手機就是一整排的推播通知,標題及用字常強調殘暴行為及驚悚畫面,連從事媒體同業都開始大呼受不了、直言不想再看。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啟斌說,這些文字對於感官的衝擊相當直接,腦部影像學顯示不亞於親身目睹,可能引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建議媒體用字遣詞務必中性,勿刻意以聳動文字或畫面驚擾讀者,以免帶來更多創傷。
葉啟斌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原因不只是親身經歷、親眼目睹,也包括「知曉」,舉凡轉述、聽聞,都有影響。新聞標題或報導內文的用字遣詞如果太過詳細,太有畫面,或是詳述手法過程、有暗示性的影像、強調某些畫面,這些資訊對於人類感官的衝擊相當直接,而且不亞於親身目睹。
葉啟斌指出,腦部影像學顯示,親身經歷、藉由閱讀文字去想像一段經歷,這兩者對於腦部的刺激是大致相同的。以杏仁核為例,此部位掌管情緒和記憶,受刺激後可能影響情緒、誘發過去的創傷記憶,導致忐忑不安、心神不寧、注意力不集中、對聲音敏感等症狀,更嚴重可能會無法做到該做的事,持續久了,也可能陷入焦慮和憂鬱。
葉啟斌說,已接觸過這些刺激性訊息的人,要對自身反應有所警覺。如果心神不寧、睡不好、對聲音敏感、容易生氣、注意力不集中,持續一到兩周,就要小心,最好減少看電視或網路新聞的時間和頻率。
如果過去創傷被勾起,可能引起憂鬱、焦慮、無助感、無希望感、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大腦認知出現改變,建議可找諮商心理師協助,若症狀嚴重且持續兩周以上,要找精神科醫師看診。葉啟斌也提醒媒體,用字遣詞務必中性,不要使讀者可以直接想像現場的景象,比如注意用字遣詞、描述勿太過詳細,以免造成讀者再次創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