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間衛生紙缺貨?陷入集體錯覺雪球中 人們爭先恐後囤貨

衛生紙缺貨?陷入集體錯覺 爭先恐後地囤貨
我自己在COVID-19期間就中過一次招。當時社群媒體正在瘋傳衛生紙會缺貨,所以我也出門搶購,跟很多人一樣把架上的衛生紙全都掃空。其實這時候北美的廠商都說原物料毫無短缺,但群眾依然衝出去囤積衛生紙,問題就是這麼爆發的了。
其實當時我也認為衛生紙應該不會缺貨,但還是陷入集體錯覺之中,以為大家都認為會缺貨。既然如此,我只好出門掃貨。當時有成千上萬的人都像我一樣,以為現在不買之後就買不到,全都爭先恐後地囤貨。
這時候,錯覺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我們掃貨的行為以及賣場空空如也的貨架,都似乎都在證實衛生紙真的會短缺。最後,在大家意識到自己搞錯之前,錯覺變成了現實。
社會學有個關鍵原理可以精確描述這種集體錯覺現象。一九二八年,社會學家威廉‧湯瑪斯(William Isaac Thomas)與妻子桃樂絲(Dorothy)共同提出了湯瑪斯定理(Thomas theorem):「只要人們都相信某件事為真,它就會真的生效」。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都相信會用單腳跳的雀斑女孩是女巫,或者都相信疫情期間會買不到衛生紙,無論事情是否真如我們所想,我們的信念都會真正造成影響。
因為從眾偏誤的關係,我們的生活中充滿各種大大小小的集體錯覺,而且不會發現其他人也困在錯覺裡面。所以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跟隨群眾,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個人判斷拋到九霄雲外,一直不斷誤解彼此。
讓弱勢發言 社會會變好?事實未必如此
社群媒體剛出現的時候,臉書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說這些新科技將改變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意見多元與言論自由。他在2019年的演講中說,「過去的經驗告訴我一件事:只要讓每個人都能發言,弱勢族群就能獲得力量,社會也將越變越好。」
照這種邏輯,集體錯覺現在應該已經消失了,畢竟能夠發聲的人已經比過去多出很多。但我們都知道現實不是如此,打從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裏盜火以來,新科技的出現總是伴隨著無法預期的後果。
目前集體錯覺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在世界各地快速增強,而且臉書跟推特這類社群平台剛好就是其中一項推手。在榆樹谷的時代,操弄人心是紹特夫人的專利,但現在只要條件到位,每個人都可以用智慧型手機做同樣的事。
榆樹谷的居民是因為過去的宗教傳統跟當地的歷史,才搞錯其他人的看法。但當代的狀況不同,當代的社群媒體讓風向可以快速轉變,只要你有辦法捏造出不存在的「主流觀點」,即使一小群人也可以操弄整個社會。
榆樹谷的居民活在紹特夫人的陰影下,但現在推特上面就有一大堆紹特夫人,剩下的事就不用我說了。這些聲音很大的少數群體,讓我們懷疑了自己的判斷,甚至以為自己才是少數,因此不敢發聲只能默默承受。他們加劇了集體錯覺,並讓我們成為幫凶。
集體錯覺遍佈 讓我們以為整個社會都壞掉了
過去幾年來,集體錯覺遍佈了整個美國,讓我們以為整個社會都壞掉了。我們好像中了邪一樣,開始時時刻刻懷疑自己,以為自己相信的一切都是錯的。以為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都在一夕之間改變,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於是,我們無所適從,無路可出,不知道誰才能夠信任。不禁懷疑究竟是世界瘋了,還是我瘋了,或者兩者都瘋了。這樣的環境讓美國陷入信任之戰,讓我們彼此懷疑,打造出各種精心設計的信仰要塞,讓我們無法幸福,讓國家無法昌盛。
目前世界各地都出現民主退潮,原因之一就是有很多問題無論用法律跟科技都無法解決,其中對自由社會造成最大傷害的問題,應該就是集體錯覺。因為自由社會要能夠正常運作,甚至要能蓬勃發展,社會中的人就必須接受相同的真相、擁有一些相同的價值觀、並且願意跟不同的觀點彼此交流。而集體錯覺會摧毀上面每一件事。
世界會搞成這樣就是我們害的。這是一個壞消息,也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有些改變我們可以自己做,有些可以團結起來做。
而我剛好認識導遊。
(本文出自《集體錯覺》,皇冠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