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擠城市讓人更無禮、冷淡 最需要社群時它根本不存在

更無禮、更短促、更冷淡
所以現代城市到底有什麼特質,讓人感覺如此冰冷和孤獨?
如果你住城市或在城市工作,請你想一想二十一世紀日常通勤的典型狀況:推擠旁人好搭上塞爆的火車、開車族要忍受其他駕駛兇悍的喇叭聲,還有大批無視你存在的無名氏毫無笑容地快步經過你身邊。
無禮、草率、沉浸於自己世界的都市人樣貌,並非只存在於刻板印象。研究顯示,城市的禮貌程度不但較低,而且會與人口密集度成反比。部分原因是權衡輕重的結果;既然日後再碰上某個路人的機會很低,便讓人覺得缺乏一些禮貌也不會怎麼樣(好比撞到人卻不道歉,或是放手讓門在他們臉前面砰然關上)。匿名會滋生敵意和草率,而置身在充滿幾百萬陌生人的城市,匿名性實在太強了。
「你是否常覺得跟身旁的人離得很近,心卻很遠?」在城市裡,身邊總是會有人,但卻鮮少感覺他們「與你同在」。
城市的規模不光是帶來粗魯無禮,也在許多人身上強加了一種應對機制。正如在超市看到有二十種果醬品項時,我們預設的反應是一個都不買,在面對那麼多人的情況下,我們也經常以退縮封閉來回應。避免感到招架不住是一種理性反應。
因為儘管活力十足地和他人打交道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或說服自己應該這樣想,現實卻是城市生活逼得我們要跟那麼多人共享空間,以致我們若想要給每個路人完整的人性關懷,社交能量勢必耗盡。正如同作家珊儂.迪普(Shannon Deep)所寫的紐約體驗:「如果要跟經過的每個人打招呼,到中午你的嗓子就會啞了。你不可能對從走出公寓到地鐵站之間整整十個街區的七十五個人都很『友善』。」
所以我們常做相反的事。城市熙熙攘攘、噪音和視覺刺激的疲勞轟炸使生活在其中的人難以招架,因此早在新冠病毒侵襲前,我們就傾向於保持有效的社交距離—不是生理上,而是心理的距離。
數位獨處泡泡
用耳機捂住耳朵、戴墨鏡,或是鑽在手機形成的隔絕泡泡裡,打造隨我們個人行走的繭。多虧了蘋果、谷歌、臉書和三星的產品,我們能輕易關掉周遭的人和環境,製造自己不利於社交的數位獨處泡泡。當然,諷刺的是,在抽離真實世界包圍我們的大批人群後,我們卻開發了虛擬的替代方案—瀏覽他人Instagram上的生活畫面或閱讀別人推特上的想法。
有些社會理論家和符號學家甚至提出,城市已經演化出「消極禮貌文化」,在這種社會規範下,沒有正當理由就侵入別人的物理或情緒空間是很無禮的,雖說其中當然有地理和文化上的差異。好比在倫敦地鐵上,多數人會覺得路人熱情地向自己打招呼很怪,要是陌生人試著想聊天,我們甚至會訝異且不悅。大家早已確立的慣例是,沉默地看報紙或盯著手機。
我了解隱私的重要,也能體會為何鄉村裡那些掀開窗簾一角窺探的行為,會驅使大量的人投身都市、嚮往都會風情—在都市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承受社會責難。然而因疫情封鎖期間的一些都市人際疏離故事,更加凸顯都市生活匿名性的後果。畢竟除了有團結合作這類窩心故事之外,也有些心碎故事點出了享受都市的隱私空間是要付出代價的。
七十歲的海柔.費爾德曼獨居在曼哈頓市中心只有一張床的公寓,她揪心地說起在封鎖期間,驚覺自己無法依賴任何鄰居幫忙採買日用品:「新聞一直在說:『人們凝聚在一起了。』那些人或許有凝聚在一起,只是不包括這裡。不包括這類建築。」她就和法蘭克一樣,住在有上百戶人家的公寓,時常在走廊和電梯見到其他住戶,卻不曾真正「認識」哪一個人,更別說把誰當作朋友了。
當我們最需要社群的時候 它根本不存在
我們自立自強以及拚命工作的文化,極受新自由資本主義的推崇,可是也讓我們付出重大的代價。當鄰居都是陌生人,友善與連結度離標準很遠,其危險就是,在我們最需要社群的時候,它根本不存在。
(本文出自《孤獨世紀》,先覺出版社,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3年「5生肖」太歲當頭狀況多!有哪些要注意、化解法一次看
✨ 5生肖犯太歲轉運靠這次 怎麼安太歲、點光明燈?5大禁忌別犯、兩對象不能點
✨ 越冷越好運! 6生肖過年期間運勢最強「財富、桃花擋不住」
✨ 2023年新春刮刮樂13款一次看 這款每刮必中獎金
✨ 別再講兔年行大運!2023兔年吉祥話盤點 讓你歡喜「把錢兔出來」
✨ 2023過年紅包怎麼包?金額行情一次看 11禁忌犯了小心觸衰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