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跑與工作是兩大上癮偽裝?有人慢跑其實是為了抗憂鬱

沒有任何問題,是必須獨自處理的
所謂「共依存」的現象,普遍地發生在有著難解親子衝突及夫妻失和的家庭裡。在這些功能不良的家庭中,有許多已然長大成人的孩子(亦即小大人們),卡在舊時的關係裡受苦。
什麼是「共依存」呢?當一個人經常感覺羞恥、否認、孤單、恐懼、暴躁易怒,或害怕被拒絕、過於討好與照顧他人,或出現各種成癮行為,哪怕上述症狀有的看似相反、彷彿處於光譜的兩端,其實都暗示著當事人有著不健康的「共依存關係」。這樣的關係如書中所述,源於功能不良的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早期影響。當然健康的關係中也會有爭執和不滿,但雙方不需要時常透過犧牲自我來成全這份關係。這就是健康關係與不健康的關係的差別。
心理學裡,有一門專門研究人們如何處理親密感以及與他人連結的理論,稱為「依附理論」,它是我們檢核人格病理的重要依據之一。該理論指出,人的內心都有一股與生俱來,想和他人維繫情感的願望。在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過程裡,人們會透過壓抑來避免破壞與人的連結,也會試著彰顯某些感受,來鼓勵照顧者的投入。在這樣的早期情緒經驗中,依附關係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類型:安全型依附(低焦慮低逃避)、逃避型依附(低焦慮高逃避)、焦慮—矛盾型依附(高焦慮低逃避)、及紊亂型依附(高焦慮高逃避)。除了第一種之外,都屬於不安全依附。
且不論我們屬於哪一種,這個理論暗示著人們的內在有一種重複早年經驗的傾向。用精神分析的話來說,就是「人會強迫性地重複或再現他的第一份關係」。易言之,如果早年經驗讓我們處於不安全的依附關係,那麼我們就有可能會採用共依存的方式來處理親密與連結,同時也會無意識地以相同的模式來尋求伴侶並建立關係。說來您或許不信,但從臨床上觀察,一個人會吸引到什麼類型的對象,往往跟他自身的成熟度高低有關。
為了不讓讀者感到失望,容我提醒一聲,我們從來都不是在一個令人滿意的狀態下進入親密關係的。人人皆是如此。所以您不用對自己苛全求備,甚至也請不要對您的父母親和另一半苛全求備。如果您總是氣憤地覺得他們中的某人應該好好讀讀這一類的書以尋求「成長」和「改變」,那麼或許您的問題也與他不相上下。他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力,猶如成年後的您也盡了最大的力在維繫伴侶關係與解決親子問題一樣。雖然早年的不良關係形塑了我們,讓我們成為一個在關係議題上沒有機會真正長大的大人(也就是書中的小大人),但此刻的我們比起過去擁有更多的改變能力。
揭露和承認就是改變的第一步。作者告訴我們,揭露和承認本身也是一個過程。在我的經驗裡,第一步往往是最難的一步。不論是在婚姻中失去自我和受到巨大貶抑的妻子,還是外表風光事業有成的丈夫都是一樣。揭露關係裡如此難堪的面貌,甚至還要承認與面對長大過程中的傷痛,對任何人來說都非常地困難。在北美,匿名的自助團體(即本書第一章所提到的「匿名戒酒會」等十二步驟團體)相當流行,但在臺灣,民眾對這樣的治療與成長形式相當陌生。在這種匿名的自助團體中,不論主題是愛還是學習,在輪流分享的過程裡,最後總是會進入個人早年經驗與親密關係的領域。
而無一例外地,團體成員們雖然不見得是助人領域的專家,絕大多數都會在分享與回饋的過程中滌清、洗淨、而後安心。此處之所以這麼提,正是因為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先從參加一個匿名的團體做為治癒的開始,我也鼓勵有需要的讀者們就地尋訪合格的心理師與治療機構,並開始這麼做。
此外尤其值得提醒的,是那些看似對現實很適應的人也不見得不需要幫助,有時他們只是隱藏得更好。例如,擁有被社會接受的「上癮」習慣的人就是如此,而慢跑(與各類型運動)與工作更便是其中的兩大偽裝。雖然不見得精確,但要辨別那些看似健康的好習慣是否為書中所提的共依存症狀,或許我們只需要捫心自問:這些習慣是我們的僕人,還是我們的主人?我們是受其所迫而不得不為?還是依循實際需要而做的?
(本文出自《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心靈工坊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