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材自付差額天花板 對醫病雙方都有好處的四個理由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署上周宣布八月起將針對8大類352項醫材自付差額分訂收費天花版,引起醫界反彈,昨經衛福部與健保署臨時開會討論,政策急踩煞車。過去十年都有比價網,為何還要訂自付差額天花板?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今晚間於臉書發文指出,至少有四個原因支持設立自付差額天花板,才能解決目前徒有比價網,病人還是很難真正擁有選擇的困局。
滕西華回顧,早在十年前健保法修法時,就已經透過公聽會討論差額給付和藥價差議題,當時已經們發現差額給付產品市場價格紊亂,同品牌同產品價差從數倍到數十倍都有,也引起立委和媒體的關注和調查。當時調查發現,使用差額給付產品者,並非都是有錢人,而基於醫病資訊不對等,病人即使有權利也無選擇能力。也有醫師提到,因為不同科別差異大,因此醫師也常無從判斷其他科別的醫材優劣,只能相信同行的推薦不會騙人。
滕西華表示,健保要通過一個差額給付產品時,就要有相對責任告訴民眾:「為什麼健保認為這產品廠商開價太貴了,貴到與它的醫療結果不相符到健保不願意全額支付?」這產品總價格的合理性也應該同時被回答。以此精神,「差額給付上限」的法律規範就入法了,但是一開始做不到,所以當時決定先從比價網開始做,待假以時日,健保署對市場價格有一番掌握,再實施上限價的規範。今年原訂八月上路的自付差額天花板,其實是十年努力的結果。
滕西華表示,比價網確實發揮了一些功能,比如讓個別縣市區域內的價格透明而產生競爭壓力,某些產品得底降價下降,但不同縣市間變化不大,民眾要因比價而換醫院醫師,也相當困難,有個原因。首先,因為病人就醫忠誠度,在手術前已與醫療團隊建立關係,術後也要持續追蹤照護,很少人會為了價差去換醫院。
再者,如果病情緊急需要,例如安裝心臟支架,當醫師問要選差額還是健保,病人家屬當下依靠的就是自身經濟能力以及對醫師的信任,沒有時間去歸納出自己對醫材價格或價值的判斷。第三個原因是,民眾對於醫材的成本是沒有概念的,從藥廠成本、醫院進價、售價與成本和進價的關聯,病人都無從知悉,也無從判斷末端價是否合理。
第四個原因是,有自付差額天花板,醫師說不必再三斟酌病人夠不夠錢繳費,可以安心地救病人。滕西華表示,多數醫師只是一個單純想幫病人治病,不是一個推銷員,並不擅長對病人「建議」自費產品或說明價格。如果差額給付產品自費價格有政府定上限,醫師自然可以降低跟病人說明價格負擔的焦慮和為難。
滕西華說,上限價是真實世界的數字,不滿意可以再討論;同功能的分組分類不滿意,也可以提科學和臨床證據再討論,但「上限價」就是國家必須要做的事。她說,全民健保開辦25年,不是應該讓民眾不必再買醫療險才能治病嗎?怎麼會讓民眾反而要買更多的醫療險來保命?
滕西華強調,好的國家治理為全民帶來福利,政策牽涉多方利益,自當謹慎,但若懼怕管理,則民主政治便失去意義。醫藥品價格定價是台灣必然將面對的,「理性討論比起對向不同意見的人潑髒水,才是讓人真心相信是想解決問題的方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