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熙:防範共病死亡及長新冠 疫苗具另類效益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國際COVID-19疫苗接種停滯,越來越多人選擇不打。但學界發現,疫苗除可增加免疫保護力外,對共病死亡及長新冠保護,仍具另類效益。
陳秀熙今天帶領研究團隊,透過「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分析國際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趨勢。他提到,隨著COVID-19逐漸「流感化」,各國人民對疫苗接種都有所疏忽,目前全球追加劑累積施打率停滯在34%上下,進入「平原期」。
陳秀熙認為,脆弱族群及有機會接觸年長者的民眾,仍應考慮接種疫苗。他提到,COVID-19造成的死亡,包括重症導致的直接死亡,以及感染後引發合併症的共病死亡。研究發現,疫苗對降低共病死亡的效益,全年齡層為47%,對65歲以上高齡族群,效益更高達71%。
疫情期間醫療能量不足,也會導致無症狀或未感染者的間接死亡。研究團隊推估,COVID-19疫苗降低間接死亡的效益為41%。
另外,感染COVID-19後可能衍生慢性後遺症,也就是長新冠(Long COVID)。陳秀熙引述國際研究指出,接種基礎劑疫苗可降低51%的長新冠風險,而追加劑更可減低70%的長新冠風險。研究顯示,長新冠患者發生肺栓塞、心律不整、缺血性中風等疾病的風險,都較未感染族群高出許多,值得留意。
陳秀熙表示,「後疫情時代」經濟逐漸復甦,各國政府都關注弱勢族群重返職場議題,建議透過精準疫苗施打,防止後續因失能導致的失業與經濟困頓風險。
▪【整理包】「長新冠」9種症狀、怎麼吃能預防?6大QA一次懂
▪【整理包】口罩解禁上路!2類場所強制戴、校園延後放寬 新制7QA一次掌握
▪【整理包】各國新冠「降級」有何影響?中美日韓入境新規一次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