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口罩解封指揮中心突縮手 公衛專家曝最可能原因

洪子仁認為,大賣場、百貨公司及大型演唱會、展覽等,也應暫時不要解除室內口罩令。圖為參觀書展的民眾大多都戴上口罩防疫。記者潘俊宏/攝影
洪子仁認為,大賣場、百貨公司及大型演唱會、展覽等,也應暫時不要解除室內口罩令。圖為參觀書展的民眾大多都戴上口罩防疫。記者潘俊宏/攝影

指揮中心原預定今天宣布室內口罩解封,但至下午2時疫情記者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基於農曆年後確診病例數反彈、醫院加護病房滿床,且室內口罩解封涉各部會的三大理由,決定延後宣布解封政策。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指揮中心預計大幅放寬室內口罩令,僅醫院、長照機構、大眾運輸工具等特定場所需戴口罩,但他研判,民眾內心可能無法馬上接受,讓指揮中心面對解封室內口罩令時突然縮手。

洪子仁說,指揮中心已開放戶外無須戴口罩,但觀察許多民眾在戶外仍戴上口罩,可見對新冠疫情仍不放心,在民眾對疫情仍有疑慮下,指揮中心應思考,除醫院、長照機構、大眾運輸工具需要戴口罩外,包括大賣場、百貨公司及大型演唱會、展覽等,應暫時不要解除室內口罩令,待每日確診人數降至2萬人以下、加護病房醫療量能緩解後,再讓民眾循序漸進脫下口罩。

洪子仁指出,當指揮中心決定大幅放寬室內口罩令時,「內心其實大感意外」,雖然指揮中心可能是看到其他國家解封情形,想要快速跟上,但國外解封措施僅供參考,「防疫鬆綁應該要走自己的路,如此放寬感覺速度有點快」,且若指揮中心今宣布室內口罩令,接下來將面臨學生開學後,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在學校染疫,教室內是否還需戴口罩將引發爭議。

「鬆綁室內口罩令,應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洪子仁說,如此一來,可以讓民眾內心慢慢接受,而目前仍可開放辦公大樓、辦公室等室內場所口罩令,因這類場域進出人士多為特定對象,可以優先鬆綁。因此先利用2月讓民眾慢慢調適,3月再完全解除室內口罩令,並隨著世界衛生組織(WHO)4月開會可能解除新冠疫情緊急狀態,指揮中心在5、6月調降新冠肺炎法定傳染病等級,6月底《嚴重特殊傳染病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到期,指揮中心就可撤除,回歸正常防疫。

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新聞放鞭炮》廣播節目專訪也表示,如今新冠疫情染疫者以輕症居多,可以放寬室內口罩令。

但李秉穎觀察,台灣民眾戴口罩與歐美國家不同,歐美國家民眾不喜歡戴口罩,當初疫情爆發時,還有人到街頭抗議戴口罩措施,但台灣民眾則是早在2020年,國內尚無爆發疫情,指揮中心也未要求民眾戴口罩時,觀察捷運站人潮,許多人已自主戴口罩。如今歐美國家歷經疫情爆發、接種疫苗,群體免疫力增加,因此口罩鬆綁速度比台灣快,台灣去年才鬆綁戶外口罩令,民眾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慢慢適應,往後才會像歐美國家一樣,不再重視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新冠肺炎 COVID-19 口罩 王必勝

延伸閱讀

拚新冠肺炎降級 同步國際解除緊急狀態?王必勝:5月有重大改變

室內口罩令未鬆綁 書展內多數民眾戴口罩防疫

影/今未宣布室內口罩解禁 王必勝提三大原因

李秉穎估COVID-19將「感冒化」 2類對象須打疫苗

相關新聞

新冠本土+137 每日報數走入歷史 周四固定公布

新冠肺炎疫情3月20日起輕症免通報、免隔離,明天則將不再每日公布確診數,改以一周統計並於周四指揮中心記者會說明。國內今天...

新冠本土+85例 羅一鈞:推估總體輕症人數約2千至2500之間

新冠肺炎輕症免隔離上路一周,今天新增確定病例85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仍歸零,另新增2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

新制後首例! 70多歲男打5劑 美返台當天「呼吸窘迫」ICU搶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昨天新增COVID-19(併發症)確定病例106例,分別為105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 CO...

新冠輕症免通報昨上路 確診數大降 本土+112

昨天確診者免隔離、免通報新制上路,符合新定義的新增確診病例一口氣從上千例掉到112例,境外移入個案也歸零:另新增死亡20...

單株抗體用不完 專家籲放寬適應症 羅一鈞:會提會議討論

國內購置的單株抗體(Evusheld)目前尚餘7333劑,約可供3600多人使用;但有專家呼籲應加開適應症,以免放到過期...

本土+5411!降15.9% 羅一鈞:降幅大、研判民眾想等新制

國內今天新增5411例本土病例,較上周一下降15.9%;另新增133例境外移入、28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和...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