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口罩解禁!6大QA一次看 室內6例外可脫、2類人沒戴恐開罰

今天(1日)起放寬口罩禁令,戶外無需再佩戴口罩,室內則照樣戴好戴滿,至於後續跨年等室外大型群聚活動,將視情況調整防疫措施。為了幫助民眾搞懂第一階段鬆綁後的防疫規定,《聯合新聞網》整理出防疫新規6大QA。
Q1:鬆綁後哪些場所不用戴口罩?
指揮中心宣布,自12月1日起,室外空間、室外場所無須再全程戴口罩,不過年末跨年等大型室外活動,仍須依主辦方規定,視當時疫情狀況另做調整。
室內的定義為,上有屋頂、四面有牆壁等阻隔物的建築物內部空間,帳篷或營帳通常有一面敞開,因此不被認定為室內空間,可以不用戴口罩。
Q2:鬆綁後室內還要戴口罩嗎?
民眾在室內仍需佩戴口罩,包括車廂、船艙、飛機等交通工具內部都要戴好,除非能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是有適當阻隔設備,才能在飲食期間暫時拿下口罩。
台鐵提醒,由於多數的戶外月台有遮雨棚,且旅客密度比較高,所以就算民眾在戶外月台等車,也要佩戴口罩。
Q3:哪些室內場所可以「例外不戴」?
1.從事運動、唱歌、拍攝個人/團體照時。2.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以及活動進行期間或正式拍攝時。
3.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
4.在溫泉、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的場合。
5.外出有飲食需求時。
6.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室內場所或活動,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
除上述情形外,指揮中心也取消餐飲場所不得逐桌敬茶敬酒的規定,並放寬學校內的防疫規定,在有致詞、演講、講課、拍攝個人/團體照或進行運動、歌唱、音樂吹奏、合奏、舞蹈類之課程及教學活動等前提下,可以不戴口罩,但僅限課程期間,開始前及結束後仍須佩戴口罩。
Q4:哪些人在室外最好還是戴口罩?
指揮中心提醒,若是體質敏感、有慢性病,或是有發燒、呼吸道症狀的民眾,到人潮密集的場所時,還是建議戴上口罩。
Q5:哪些人在室外仍必須戴口罩?
旅客從國外入境要進行7天的自主防疫,過程中想外出需要先快篩陰性2天,且外出時除用餐外都需戴好口罩,並維持社交距離。
另外,目前確診者適用「5+n」的隔離天數,代表5天隔離期過後,要進行1到7天不等的自主管理,如果提前快篩陰性急即可解除管理。管理期間需維持社交距離,避免出入人潮多的場所,也要全程戴口罩。
Q6:室內不戴口罩會被處罰嗎?
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口罩禁令還沒完全解除,若是在室內違反口罩規定,會以勸導為優先,可是如果惡意違規,還是會依法開罰。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若違反防疫規範,將處以新台幣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且在命令限期內仍為改善,可按次處罰。
▪【整理包】「長新冠」9種症狀、怎麼吃能預防?6大QA一次懂
▪【整理包】口罩解禁2月20日上路!2類場所強制戴、校園延後放寬 新制7QA一次掌握
▪【整理包】各國新冠「降級」有何影響?中美日韓入境新規一次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